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国一美元换多少大洋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於現在多少錢?簡直不敢相信!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於現在多少錢?簡直不敢相信!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
民國時,一文錢和一個大洋大概等於現在多少錢?簡直不敢相信!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當時通行的銀元就有10多種,其中外國銀元有鷹洋、站人、本洋等;本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種龍洋和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成了流通主幣。
民國四年財政部泉幣司調查全國多數省分銀錢比,壹圓銀幣折制錢比如下:天津1279文、奉天省城1180文、開封1289文、福州1085文、武昌1433文、長沙1500文、太原1198文、西安1370文、肅州1235文、成都1458文、廣州1011文、貴陽1180文、雲南1500文。 以上數據出自章宗元著《中國貨幣研究二種》,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民國時期以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統一發行銀元,這些銀元也被成為「大洋」。1914年民國確立了銀本位貨幣制度,一枚銀元是壹圓。如今流傳最廣的銀元是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也被稱為「袁大頭」或者「大頭洋」。除了壹圓的銀幣,還有角幣。一元等於十角等於一百分等於1000厘,一文錢等於一個銅板。
到了30年代的北平一塊銀元可以請一頓涮羊肉,或者在上海兩個人的西餐套餐;能夠買20個人的公園門票,10個人的電影票;一份報紙需要3分錢,整月訂閱需要1塊銀元。那時上海的物價比北平的物價大約高出10%-20%,所以上海的物價要高一些。民國初期,魯迅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師一職,一月工資是300大洋;普通工人的工資是5~10個大洋;毛澤在做圖書管理員時是一月5大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也提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由此可以推算出,民國時期一個銅板的價值平均相當於如今的1元-2元之間,但這也要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胡適在任職北京大學文科教授的時候,他的一個月生活費為8塊銀元(包括洗漱等日常用品,結交請客等),他在校外租房每個月為六個大洋,而食堂的包月伙食每月5.6元,一個實習醫生一個人吃穿用度只需三個銀元。這樣算下來,按北京現在的生活水平,一個北大教授一個月生活用度怎麼也得一萬左右吧,北大附近租一套房怎麼也得五千左右吧,一個實習生在北京一個月的正常開銷三四千怎麼也是要的。這樣綜合算下來,一個銀元的消費力摺合人民幣一千多點也在清理之中,要不然也不會有一個銀元可以請幾個人搓一頓涮羊肉了的消費記錄了。
最後再比較下奢侈品,民國時期,趙四小姐買了一隻翡翠鐲子花了八百大洋,現在這樣的滿綠的鐲子怎麼也得幾百萬,張伯駒花了四萬大洋買下《平復帖》,現在是國寶,無價。
很赞哦! (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