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中历史复习整理

火烧 2022-06-30 15:37:25 1071
初中历史复习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侵略与反抗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

初中历史复习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

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ph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④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⑤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⑥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2)地主阶级洋务派

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自强”“求富”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客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初中历史复习整理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激进派

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三、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三:gcdzg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

一、gcdzg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党的创建时期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gcdzg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gcdzg,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在中国第一次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遵义会议(1935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新中国成立后

①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③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起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⑤中共“十四大”(1992年,北京),确立了dp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1、重要的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八七”会议上,md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3、重大战事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gcdzg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红军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5)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7)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 各省的基础。

(8)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9)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三、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

(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

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