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即墨为什么叫即墨 醉青岛|即墨老县衙 四官三班六房共同撑起职责 还有杂役混吃混喝

火烧 2023-01-17 14:56:20 1065
醉青岛|即墨老县衙 四官三班六房共同撑起职责 还有杂役混吃混喝 根据县志资料,清代即墨县所辖区域,约有民众丁口十八万左右,历年变动不甚大。而实际上正规的即墨县衙管理人员,只有三十人上下。 按照这个计算
即墨为什么叫即墨 醉青岛|即墨老县衙 四官三班六房共同撑起职责 还有杂役混吃混喝

醉青岛|即墨老县衙 四官三班六房共同撑起职责 还有杂役混吃混喝  

根据县志资料,清代即墨县所辖区域,约有民众丁口十八万左右,历年变动不甚大。而实际上正规的即墨县衙管理人员,只有三十人上下。 按照这个计算,每一名官吏要对应大约人口六千人,再去掉各级领导班子和辅助杂役人员,实际公务人员的对应人口近万人。可见日常行政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县衙里的领导班子 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知县,都是应届京参加会试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当然也有往届生员等待出缺。不管怎么说,有幸成为地方父母官的,确实并非泛泛之辈,当然也不排除走关系、找靠山的情况。 在古代,一个县级单位,能够进入朝廷编制"食君之禄"的,有四个岗位,分别是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他们都是标准的朝廷命官,由管理官员的吏部筛查空缺,遴选合适的人员担任。以上岗位,即墨地广人多,工作量大,都要满编配齐,如果是规模小的县,可能就不安排县丞的职务了。 国家各地情况不一,穷县、富县皆有,如何抉择谁去哪里,一句半句很难说清,总是有人吃亏,有人沾光,真正志存高远的,也不会计较这些。遴选的人员确定,提报皇帝进行任命,才是合法的官员。 知县,作为一县之长,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地方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说了算,过去也叫"父母官",不过一般称为"县太爷"。 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称为"佐贰官",主要任务是辅佐知县工作,与知县并非隶属关系。日常任务则侧重于行政管理,包括接待、赋税、仓廪、粮马等,如果县令出缺或者暂时不在,可以暂时代行知县职权。 主簿,大约是县里的秘书长,分管的工作是全县户口、文书账目等,也协助县主和县丞处理县里的日常杂务,又叫做"书记官"。比如三国时杨修,就曾任丞相府主簿。 典史,约等于县里的治安官,专门司典刑狱,缉捕盗匪、治安巡逻、稽查刑狱都是典史的职责范围,称为"佐杂官"或"杂职官"。虽说典史排名第四,但是却直接面对百姓,维持地方安宁,重要性不可小觑。 除了这些主要机构官员,还有县属官吏,不在县衙办公,比如主管教育的教谕、训导,主管人畜医疗的医官,负责宗教事务的僧道会司负责人,这些人也属于"杂职官"。 还要说一点,县衙里的幕僚、幕宾和师爷等人,虽说整天围着县主转,对很多事情都有重要辅助作用,但这些人既不属于"吏",更谈不到"官",只是县太爷为了自己工作方便,请来的智囊团,由近人亲信充任,负责起草重要文书、参与决策等等。他们的吃穿用度,都要仰仗太爷鼻息。 ●县衙里的六房执事 确立了县衙领导班子,也要有日常工作人员来落实县里的目标事项,承担具体办公任务的,县里设定了"六房",对应朝廷"六部",明确责任,开展工作。除了六房,还有承发房、招房、帐房、库房等小部门,共计十房,维持衙门日常运作。 按照职责,六房的工作量也有繁减轻重的差别,其中公事最多的两房是刑、户,以其最贴近百姓,所以事情繁杂,但油水也多些。除了工作量,六房还有高低之分,当时有人戏谑为"富、贵、威、武、贫、贱"。那么六个字与六房如何匹配呢? 户房,主管赋税征缴、银钱解运、田亩仓储、房屋土地典卖、文契过户,以及经办荒歉缓免赈济等,新任官员,到了地方上首先关心的就是丁亩银钱的情况。所以称之为"户富"。 吏房,经办吏胥的升迁除名、调整补缺,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的外任情况,还要负责考查赶考的生员,无作奸犯科情况,才能放行。自古至今人事管理最复杂也最神秘,因此以"吏贵"称之。 刑房,办理辖区内的民、刑事案件,案件受理、勘验现场、过堂看押、公文起草及案卷归档, 刑房以下,还有狱卒、仵作、稳婆、刽子手等人,辅助案件办理。被称为"刑威"。 兵房,负责辖区民兵、壮丁的组织和训练,还有马匹、船只、驴骡的征集和训练,以及巡检递运、城防剿匪,也属于兵房管理,它还负责对接客兵的后勤保障。被称作"兵武"。 礼房,主持一方典仪教化事项,负责重要节点的祭祀庆典组织策划,地区教育考试的组织,以及地方官员的出行仪卫,还有给养孤老、旌表孝节,以及各类接待事宜。这一房无甚油水,所以叫做"礼贫"。 工房,主管地方的蚕桑、织造等等匠作工坊,负责维护县衙及地方公署的修筑,还要承担辖区水利兴修、银两销铸、公物置办等,列为六房之末,被称为"工贱"。 古代所称官吏,虽然合称,其实二者有别。官员是朝廷在册,由皇帝任命的国家公务员。吏,则是辅助官员具体负责落实各项任务的办事人员。以上这六房人员,称为典吏,并非朝廷任命官员。 ●县衙里的三班差役 县衙中的工作人员,总的来说分为三类,官员、典吏、差役,他们的配比在数量上呈正向金字塔的形状。在政务上的分工,官员负责领导决策,典吏处理日常事务,差役随时调派差遣。 狭义的差役,就是衙役,共有三个班,类似今天所说的三个分队,分别是皂班、壮班、快班,每个班各有一个班头,负责协调本班的工作任务,比如在《新白》剧中,许翰文的姐夫就是县衙里的班头。 皂班,负责县衙升堂,太爷问案时候的两旁站班,也就是杵着水火棍喊堂威的那些人。除了站班,他们还要维护大堂秩序,执行堂上刑罚,比如夹棍、笞杖。负责衙门里的其他事务,比如出行警卫、监督行刑、衙门站岗等等。 壮班,主要承担县内的力差,比如县境城防,关隘守护,银库粮仓的护卫等事务,有城关的县,壮班还要负责城门的巡查、守卫和盘查等。 快班,即大家熟悉的"捕快",任务是缉捕盗匪、侦查破案、押解囚犯等事,类似刑警的职责。快班又分为步快、马快,最早快班的职责是传递公文,后来改为缉捕为主。所以监狱现在还有"班房"的说法。 于今天的职责大概类比,皂班可以看做是司法警察,快班可以认为是刑侦警察,壮班则可以作为巡警和武警。《水浒传》中野猪林、飞云浦残杀好汉的勾当,都是捕快们作下的。许翰文的姐夫,就是快班的班头。 一般来说,人员充足的县衙班子,除了四大领导是朝廷法定,其他都由县令决定招收数量。县衙三班中,皂班大约十到十六人,壮班人数最多有三十人左右,快班人数最少也要十人上下。但是衙役的工资都是县衙支付,所以很少有能够达到这样规模。 ●县衙里的杂事差役 正统的六房执事和三班衙役之外,县衙还有许多辅助日常杂物的差役。 比如"司机班",就是轿夫,过去的县太爷都是书生出身,所以出行时乘轿居多,需要有轿夫扛着轿子,还要有打伞、举扇侍候的仆役,这都是朝廷固定的仪仗。 当然县太爷的规格是四人轿,随行的排场也不能超越官阶。坏了朝廷规矩,失了官家体统,都是极大的罪过,会受到御史言官弹劾。 县衙还设有两名门子,负责接待来人、通传信息,任务就像现在的传达室相仿。衙里还要有训练饲养马匹的马夫,看管仓廪的仓夫斗子,看管囚犯的禁卒牢头,执行砍头的刽子手,还有勘验伤情的仵作,烧饭的伙夫,等等勤杂人员。还有专门的民间武装队伍,叫做民壮。 另外还有灯夫和更夫,负责每天晚上在城中巡更报时,口里一般要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消防警示语,算是当时的安全宣传员。 按照朝廷规制,这些杂役也有一定的编制数量。以清代京畿地区的大兴县为例,据史料记载,衙役定额数额如下,门子2人,马夫12人,轿夫4人,伞、扇夫共3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 一个完整的县衙,大约就是以上各部分职位和成员组成,这些人员,都是在限额之内由县太爷决定招募,总量根据县域大小,有十几人到百余人不等,至于附庸在他们身后的所谓"帮身白役"则不可计数。 ●县衙里的寄生虫 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一份上谕中,朝廷对当时的吏役数量臃肿、滥竽充数表示了不满,"朕访闻直省州县衙门,经承之外,必有贴写,正役之外,每多白役。聚此数十辈无赖之徒,假托公务,横肆贪饕。" 关于上谕中提到的"贴写、白役",在《清会典事例》"吏部九"篇的"验封清吏司"条中,有这样的解释,"凡京吏之别三,……,外吏之别四,皆选于民而充之,役五年而更焉"。作为辅助官员开展工作的吏,一般五年就会调换一次,这是有规定的。 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提到,"吏书皂快除经制外,类多帮身白役",帮身白役,是在正规典吏之外,属于辅助公务的人。《清会典事例》载,"非经制者曰贴写,曰帮差,其滥者禁之",不在内外吏役编制,叫做"非经制",义务劳动不拿工资。 贴写,是帮忙抄录文书的人员,帮差,也叫白役,是官署中的编外差役,辅助衙役办理公务。对这两种编外人员臃附过剩的情况,朝廷是有所禁止的。 乾隆发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到清代后期,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据清光绪学者陈次亮在《庸书·下卷》的记载,"今六部之散吏,每署至数千人。州县白役,大邑千余人,小邑数百人。" 这些数据,暴露出了惊人的现实,作为中枢部级单位,不在编制的散吏,每个公署达到数千人,而州县的没有工资的杂役,大的地区千余人,小的区域也有几百人之多。 这么多的帮身白役,学者陈次亮深知其害,他说,"此辈眈眈然逐逐然,日思致富而无一艺可以周身,所取之财,非万姓之脂膏即公家之帑藏也"。很多人借用为官府办事的机会,吸附在衙署官吏周边,横行无忌,贪墨乡里。 【题外话】为什么古代的官吏被称为"虎狼" 可以想见,当时在各地衙门里的许多办事跑腿人员,远远多于朝廷额设的吏役数量,这些人冀公府而生存,眼里盯着钱财,脚下跑着欲望,没有任何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是些挖公家墙角的盗鼠、吸食民脂民膏的虻蛭。 这些衙门里的大大小小的办事员,微薄的收入岂能满足胃口,更多的进项来自阳光晒不到的阴暗处。他们大多是当地人,与官府上下捻熟,又精通律法关窍,从某种角度说,他们才是衙门的实权掌握者,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更多的钱财,所以有甘心白役而乐此不疲者。 难怪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梦狼》中写道,"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这些饿狼,都是胥吏的化身,那些白骨,都是脂膏殆尽的平民百姓。而后县官白甲变化成虎,被神人敲掉牙齿,也算警示之报。 为此,蒲松龄感慨说,"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