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刑罚种类 秦代刑罚历史地位
秦代刑罚历史地位
1.秦朝法律的历史地位如何
唐律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l)唐律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袭秦汉的立法成果,吸取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
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2)唐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不仅作用于本国.而且超载国界,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可见,唐律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论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
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
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4岁。
公元前247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BC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
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
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BC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于 、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
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
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 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 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
确立中央和地方 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 了经济的发展。
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 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 3、文化措施。
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 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
现在的楷书,就是 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 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
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 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
这 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秦朝建立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秦朝的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官吏, 攻占郡县,响应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 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号称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 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历史上称为西汉。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
是秦始皇把“朕”作为了皇帝的代名词,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有多了一个体,隶。
3.秦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秦朝第一次实现了我国的大统一,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尺寸)、量(容器)、衡(重量单位),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思想方面强化了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军事方面派兵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征服越族,设桂林、海南、象郡等郡,开凿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解决运输困难,保持了中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越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4.秦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 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
是秦始皇把“朕”作为了皇帝的代名词,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有多了一个体,隶书。 在大范围的战争,又让我国开始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其他的历史价值当然不胜枚举秦朝短短三十几载,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扩展资料: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5.秦朝的历史地位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封建大一统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秦的统一结束了“近古之无王者久矣”的局面,开创了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由地区性统一迈入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上也出现过割据局面,但无论是统一时期或割据时期,统一意识总是占支配地位。
2、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中央、地方官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与改造,秦律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国家依户籍征收赋税与征发徭役成为封建时代的根本制度。

统一文字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也被后世引以为鉴。 4、秦朝疆域辽阔,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巨大。
《剑桥中国秦汉史》指出:“说明帝国的威名甚至远扬于中华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这一名称很可能是英语‘中国’(China)及各种非汉语中共他同源名称的原型。” 。
6.秦朝法律的特点和地位
商鞅变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秦王嬴政即位后,开始着手进行兼并统一战争。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间,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秦朝。
它继承秦国商鞅变法的改革成果,坚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确立了一套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色的法制体系。由于秦朝的暴政峻法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仅仅十余年后即被农民战争推翻。
但它所确立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法制体系,却对汉朝以后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法律形式秦朝的法律形式,是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律即秦律,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属于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从秦简所见近三十种律名来看,秦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也相当广泛,远远超出李悝《法经》的六篇范围。
命、令、制、诏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的诏令圣旨或法令文告。据东汉蔡邕解释:“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诏,诏书;诏,告也。”由于它们是由皇帝直接颁布的,因而法律效力一般高于其他法律形式,甚至凌驾于成文法典之上。
程是规章、章程的简称。《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颜师古注:“程,法式也。”
秦简的《工人程》即程的一种,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的规定。“人程”亦称“员程”,是关于人员、时间、定额的规定或章程。
秦简《为吏之道》中即有“员程”的记述。式是程式、格式的简称,是关于审理案件程序的司法规则或文书程式,供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时参考使用。
秦简《封诊式》即属此类法律形式。其中兼有案件的调查、检验、侦破笔录即“爰书”。
课属检验、考核及督课性质的专门法规。秦简有《牛羊课》,即考核、督课畜牧人员饲养管理牛羊的专门法规。
秦朝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官府或官吏,法律解释与法律条文具有同等效力。秦简《法律答问》即属法律解释。
它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内容以及诉讼程序等作出解释甚至是补充。判例是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先例。
秦简称为“廷行事”。廷指官廷、法廷等各级官府,如朝廷、郡廷、县廷之类;行事即已决、已行的事例与案例,它也可以作为审理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
法律内容及其特点经过秦国到秦朝的一系列立法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法律体系。它内容丰富庞杂,富有时代特征,广泛涉及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各方面的法律关系。
一、刑事法律内容秦政权以先秦法家重刑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商鞅变法以来确立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严酷残暴的刑事法律规范。(一)刑罚体系秦政权在沿袭先秦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和改进。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体刑的适用范围开始缩小,劳役刑和财产刑的使用有所增多。生命刑即剥夺罪犯生命的死刑。
其执行方式还很不规范,约有一二十种之多,且相当残酷,较典型的如:(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后枭首示众,并将尸骨剁成肉酱;有诽谤谩骂行为者,还要割去舌头。(2)车裂,即用五匹马将头颅、四肢与身体撕裂。
(3)凿颠,即凿击头顶的处决方式。(4)抽胁,即抽取肋骨的处决方式。
(5)镬烹,即用大锅将人煮死。身体刑即残害犯罪者肢体器官的肉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酷刑。
秦政权基本保留了先秦时期的黥、劓、斩左右趾、宫等肉刑,并常与劳役刑复合使用,如黥劓以为城旦、斩左趾又黥为城旦等。劳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并强制从事劳役的徒刑。
秦朝劳役刑的使用相当广泛,在修筑长城、建造宫殿和陵墓等许多土木工程建设中,都有大批劳役刑徒。当时的劳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轻的劳役刑体系:(1)城旦、舂。
男犯为城旦,主要服筑城等苦役;女犯为舂,主要服舂米等杂役。《汉书》卷二《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为鬼薪,主要为宗庙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为白粲,主要为宗庙择米供祭祀等使用。
《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取薪给宗庙为鬼薪,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3)隶臣、隶妾,即罚作官府奴婢。
“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4)司寇、候,即强制犯人在边地伺察寇盗,警戒敌情。
耻辱刑是带有羞辱性质的刑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故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均属不孝行为,而强制剃除鬓发胡须则是对罪犯的羞辱性处罚。秦政权的耻辱刑主要有:(1)髡刑,即强制剃除鬓发胡须。
《说文解字·髟部》:“髡,剃发也。”(2)耐刑,即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故轻于髡刑。
耐字本作耏。《说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剥夺违法者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罚,主要刑名有:(1)废刑,即废除官籍,开除公职,终身不得重新叙用。(2)夺爵,即削夺爵位,剥夺其特权地位。
财产刑即罚没财产之类的处罚,主要刑名有:(1)赀刑,是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偿的。
7.秦朝有何历史地位
秦王朝(公元前221一前207年)统治时间仅有l5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它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上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
1.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分裂和战争,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命财产遭遇无情劫掠。所以,到战国末年,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意识到结束分裂、建立统一政权,是摆脱苦难的惟一选择。秦的统一,无论是从版图的幅员广大、还是从统治的严密有效来看,都是此前所谓的“三代盛世”所难以企及的,它真正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2. 它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它通过朝议和文书、舆服、后宫、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树立了皇权的绝对统治秩序。
3. 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公元前221年,围绕着如何有效地统治广土众民,在秦廷之上爆发过一场不同观点的争论。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与此前的分封制相比较,郡县制使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示。
4. 自上而下的专制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中央有以丞相为首的政治中枢机构。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太尉一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是秦官,为武官之长,地位与丞相对等;而据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太尉不见于秦国与秦朝的历史记载,或是当时根本没有这一职官,或是虚而不设。御史大夫一职,在秦及西汉的地位十分显赫。既掌握监察百官的实权,又负责为皇帝起草和传达诏书;既是丞相的辅贰和递补者,又对丞相有监视和牵制之实——由此可见是为皇帝的耳目亲信之臣。另有习惯上所称的“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在地方上,不仅郡县各自设官分理行政、军事、监察诸事,还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设立了负责行政管理的乡一里机构,以及负责治安管理的“亭”、负责教化的“三老",使当地有威望、有实力的“长者”充任。从而建立起由上到下的官僚统治体系。
5. 秦所设立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统治政策,都对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清末的变法志士谭嗣同才会有“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之言。
6. 由汉初的“过秦”思潮形成的“秦亡于暴政”之说,成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富有积极意义的结论。秦亡汉兴,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努力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汉高祖刘邦命陆贾撰《新语》于前,贾谊著《过秦论》于后,又有贾山、刘安、董仲舒、严安、主父偃等人继轨而起,这些总结历史教训、提供治国思路的论政名篇,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