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dzg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gcdzg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新社会力量上海工人占全国四分之一。
1920年,上海城区比刚开埠时扩大了10倍,人口也已达到229万,全国第一。
随着人口增多,居民成分也复杂起来,其中新增的重要群体,就是工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界成为前驱。
当陈独秀正痛心“北京市民之不能醒觉”、“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时,上海工人已经举行大规模罢工,首日罢工工人就达到2万。
而且公开宣称政治诉求“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罢工目的则是“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二。
”后来,11万产业工人参加罢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迁移到了上海。
也正由此,陈独秀注意到了上海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2、文化的“工业化”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实证形式带给中国知识分子新希望。
其实早在19世纪末的上海,西洋传教士主持的《万国公报》就首次介绍了马克思的主张,“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派,为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五四时期,《星期评论》、《觉悟》等上海报刊,与《新青年》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苏智良认为,“通过上海的印刷出版网络,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深入地在各地传播开来,由此培育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俄共代表费奥多尔报告上海之行时也说:“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
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3、政治局势北严南宽知识分子聚集上海。
上海当时政治宽松,与“一城三市(政府)”格局关系不小。
上海1843年开埠之后,同年就设立了英租界,1848年设立美租界,1863年合并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租界设立。
当时租界有治外法权的保护,租界实际是“国中之国”,中国政府一来无法管理租界里的外国人,二来无法对租界内的中国人进行直接管辖,客观上给革命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一大”会址所在的法租界, 1914年,法租界面积扩大了7倍。
同年,上海城墙拆除,使法租界与老上海县城、城外华界连成一片,1915年,洋泾浜被填平,又使法租界与公共租界连为一体。
这三件事改变了法租界原先较偏僻的地理位置,加上与公共租界相比,更低的地价、更好的规划、却更宽松的管理,成为各种革命者、政治异见者的避风港。
4、寻找革命同人:“出走”与“合作”。
要谈论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恐怕不能不说陈独秀的一个决定,1920年2月中旬,在李大钊帮助下,陈独秀离京出走上海。
用“出走”一词,是表明陈独秀要和北大的自由派友人分道扬镳了,他要去上海寻找革命同人,去上海的路上,他就已经谋划着要组织gcdzg。
此时,苏俄和共产国际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但不久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就趋于消退,但五四运动兴起,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不断有俄共使者造访中国,并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联络。
而共产国际第一个正式向中国派出的使者,是维经斯基(汉名吴廷康、伍廷康)。
那是在1920年4月,俄共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他为全权代表,以《上海俄文生活报》编辑和记者身份,与另外四人来到中国,了解联络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同时考察可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在上海与陈独秀见面,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产国际提供资助,在上海筹备建党。
这个时候,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杂志为中心,已初步形成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的上海知识分子同人群体了,这些人,初步奠定了建立共产党的成员基础。
5、从“一大”到“二大”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1921年7月23日,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gcdzg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gcdzg正式成立。
不少党史专家认为,党创建任务的完成不得不提第二年,gcdzg第二次代表大会。
党史著述先驱蔡和森就说,“一大”时的gcdzg只能说是宣传机关,“二大”时才成为一个“有政策的决议”的“政党”。
毕竟,从“一大”闭幕后至今,出处明确的正式文件始终难寻,目前能看到的《gcdzg第一个纲领》和《gcdzg第一个决议》都是从俄文和英文档案资料翻译过来的,内容相当简单,不是正式文件。
“二大”则诞生了首个《gcdzg章程》、《gcdzg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还就具体问题形成了9个决议案。
综上所述,共产党诞生的所有充分条件:
工业发展带来了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及愈发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完整发达的文化工业和众多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的土壤;作为全国文化与舆论中心,上海也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
当时的宽松政治环境和迅速发展的工业,还给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革命实践的空间,他们得以在斗争和挫折中成长。
有了这些,再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gcdzg终于踏上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时政 > 正文> gcdzg为何在上海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