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难道这个道理道理到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惜崇禎不明白,否則絕對不會亡國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惜崇禎不明白,否則絕對不會亡國
同為亡國之君,崇禎的待遇相比於很多皇帝未免過於好。相信很多人都被崇禎的表象所迷惑,尤其是崇禎自殺的骨氣,以及死前留給李自成的血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令許多人淚目。然而,這些不過是崇禎的自我麻痹罷了。其實,崇禎最大的毛病要是能改,根本不會走到窮途末路,更不會亡國。
崇禎的死以及死前表現出來的瘋狂,將他的這一缺點表現的淋漓盡致。由於大臣既不願意主和,也不願意勸崇禎出逃,更不願意出錢。在面對李自成大兵壓境以後,崇禎走向了窮途末路。由於事先沒來得及做好應對計劃,崇禎無處可逃,選擇了自縊。在此前,崇禎親自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和愛妃,一個不留。
為什麽要這麽做?原因很簡單,不願意自己的女眷落入敵人手中,侮辱自己的名聲。事實上,崇禎的這一願望確實實現了,因為這一瘋狂舉動,天下人無一不讚賞有家,說什麽“君王死社稷”。不過,這一系列行為,現在看來,明顯是一個偏執狂乾出來的蠢事。
說白了,崇禎最大的毛病就是偏執,還錯誤的以為這是自己的美德。如今也有很多的崇禎粉絲,也把崇禎的偏執和勤勞劃上了等號,也麻痹自己,認為“鄭非亡國之君,諸大臣誤我”。其實,偏執不等於勤勞,這個道理本來很簡單,可是崇禎卻不明白,最後在偏執中一條路走到黑,直至自我毀滅。
我們得承認明朝末年,大廈將傾,崇禎接手的確實是個爛攤子。不過,爛攤子終究還沒到土崩瓦解的情況,並不是就無可救藥了。明朝滅亡,直接亡於軍事。早在萬歷年間,薩爾滸戰役的慘敗,就已經宣告明朝對後金戰力的弱勢了。況且,宗室揮霍無度,百姓流離失所,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此時,對內整飭百官、安撫百姓,對外以防禦為主,穩住邊境防線,結好蒙古,等待明朝實力慢慢恢復以後,再圖謀徹底打垮後金。如果能按照這種清晰的、長遠的思路和女真人拚發展,明朝是完全不懼的。可惜的是,崇禎上來後,大刀闊斧的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按照東林黨人的吹捧方向去改革,自毀長城。

魏忠賢自然是首惡必辦,閹黨集團確實需要好好整治,但絕不是連根拔起,弄得東林黨人一家獨大。偏執的人越是勤勞,越是可怕。在錯誤的道路上,崇禎一路飛奔而去,自己累死累活,卻突然發現方向反了。這個時候再想回頭又能如何?
而在用人上,崇禎也是偏執的不行,稍微有點瑕疵都不能容忍。崇禎在位17年,竟然換了50個首輔,這是什麽速度?再勤勞的人也不至於這樣樂於選拔人才吧?而對付邊患的袁崇煥,承諾給與5年時間平遼,可是時間不到一半就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都是背下了崇禎瞎指揮的黑鍋。
在崇禎期間,崇禎確實勤於政事,可是勤勞過度、不信任臣子,不願意放權,又處處親力親為、胡亂掣肘,在用人上又吹毛求疵,不懂得靈活變通,最後弄得整個朝廷離心離德,大臣都選擇了明哲保身,隻怕背鍋。相比於嘉靖的沉迷修仙,甩手給嚴嵩輔助,崇禎的勤勞真的堪稱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