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哪些城市是古代的都城 五都(古代五大都城)详细资料大全
五都 古代五大都城 详细资料大全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西汉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前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 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五都(古代五大都城)详细资料大全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1)西汉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前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 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基本介绍
中文名:五都全称:五大都会意思:汉代五个发达国际化都市朝代:汉朝 吴都建康,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南阳,魏都邺城,吴都建康
建康即今南京。有冶城、越城 、石头城、秣陵、金陵邑、建业、建邺、建康、南京、扬州、秦淮、升州、蒋州、上元、白下、集庆、应天、江宁等历史名城,又有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称号。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灭越,尽取吴故地,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遗址在今石头城,即南京城西草场门至清凉门之间。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以金陵有天子之气,遂改金陵为秣陵以贬斥之。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敢为丹阳侯,刘胥行为胡孰侯,刘缠为秣陵侯。 195年,孙策渡江占据丹阳、江乘、胡孰、秣陵等县。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纮之言,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吴石头城遗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场门至清凉门之间。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马睿南渡,以建康为根基。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是为宋武帝,宋立国,都建康。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是为齐高帝,齐立国,都建康。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是为梁武帝,梁立国,都建康。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是为陈武帝,陈立国,都建康。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589年,隋灭陈。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相继采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辅公祏义军占据丹阳郡,归顺唐廷,唐改丹阳为归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辅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权。唐平江南,置升州。758年,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升州刺史,次年书乌龙潭放生池碑,遗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于南京西南之当涂。783年,因藩镇为乱,唐德宗有意迁都,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937年,徐知诰(李昪)代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以江宁为其龙兴之地,常以亲信之臣(如包拯)为江宁府尹。宋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以江宁府尹出任宰相,主持变法。1120年,方腊起兵反宋,终未能北取江宁而不能控制江南,导致最终失败。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战派人士李纲的建议,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1137年,在主战派岳飞等人的坚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当“修德行而不在于择险要之地”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建康府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陪都。1378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1386年,京师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旧城区、皇宫区、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达33.68公里的砖石城墙,即今南京明城墙。是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巴黎;在中国,其次北京)。 南京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中实杂土,所用之砖由沿长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个县烧制后运抵南京使用,每块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质量责任制之严格可以想见。城墙沿线共辟十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陪都。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1644年,崇祯帝吊死煤山,北京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1649年,清设两江总督于江宁。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 近代,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南京为首都。1927年,北伐军克南京。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东都洛阳
即今河南洛阳。历史曾有过洛邑、雒邑、雒阳、亳州(东亳,不同于后迁的新亳,今安徽亳州)、河南、成周、新大邑、等名称,大小十三朝故都,有东都、神都、雒京、东京、中京、八关都邑、十省通衢等美誉,为五都之首。 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郑,西接虢, 北跨黄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 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西都长安
西京,今陕西西安。西安曾用名:镐、酆京、酆镐、咸阳、长安、常安、京兆、大兴、永兴、奉元,又称为西京、西都、镐京、凤城、斗城。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 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南。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拥有“关中八景”之誉。至今还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由周文王建立,大约建于公元前12世纪,距今已有3100多年未间断的城市发展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1个王朝和政权在这里建都,以大朝代长称“13朝故都”,先后共大小21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西安(西安市阎良区本身还是中国著名古都——栎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以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古都之首。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与公元637年到公元904年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大约拥有逾百万的人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城市,汉长安城的未央宫,唐长安城的大明宫是当时世界上影响最大和最辉煌华丽的宫殿,唐大明宫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和最雄伟的宫殿,光其面积就是今天明清紫禁城的4.5倍还大。后来世界上的其他大都城都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长安曾经达到的高度,这一事实一直保持到15世纪(城市面积第一的地位更是保持到近代)。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南都南阳
今河南南阳。楚之前称宛,秦后称南阳,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别称南都、帝乡(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称汉代第二大都会)。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早在50万年前南召猿人已经生活在南阳这片土地,与北京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现在有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 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 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 “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中原”或“国中”,“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曰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见唐杜佑《通典》:“邓为禹都”。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国属地,称为宛,冶金业发达。 战国后期为秦所据。公元前272年, 秦昭王三十五年,设南阳郡。 西汉置南阳郡,辖境自河南熊耳山以南至湖北大湖山以北。 东汉被称为“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 第二大都市。 唐朝,南阳设邓、唐二州。唐朝中盛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封地,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现在留有王府山。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历史上“谋圣”姜子牙、“商圣” 范蠡、“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并称为 南阳五圣。魏都邺城
今在河南安阳市北和河北邯郸临漳县南。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殷商曾迁都于此,自公元前11世纪商王国灭亡之后,到1500年前的东汉末,这里再度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公元580年,邺城被毁。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 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魏建南邺城,东西长6里,南北长8里18步。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建设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华夏文化长河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像文姬归汉、曹冲称象、煮豆燃豆萁等都出自邺城,邺城因此被誉为“中原文化之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还开创并繁荣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 该县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三台遗址保护区、邺城地下潜伏城门遗址保护区、朱明门遗址保护区、皇家寺院保护区四个详细规划。准备建设“一城”、“三苑”、“两馆”等重点保护设施。“一城”,即依托《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建成邺城遗址保护区;“三苑”,即铜雀三台苑、倪辛庄宫殿苑、朱明门遗址苑;“两馆”,即邺城博物馆、建安文学馆。随着这些保护设施的逐步建成,邺城遗址也将逐步露出其“真容”。 很赞哦!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