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乐府诗集 《论衡》第十五卷│变动篇第四十三(9)
《论衡》第十五卷│变动篇第四十三(9) 【原文之九】 顿牟叛,赵襄子帅帅攻之,军到城下,顿牟之城崩者十余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军有哭者乎?秦之将灭,都门内崩;霍光家且败,第墙自

《论衡》第十五卷│变动篇第四十三(9)
【原文之九】 顿牟叛,赵襄子帅帅攻之,军到城下,顿牟之城崩者十余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军有哭者乎?秦之将灭,都门内崩;霍光家且败,第墙自坏。谁哭于秦宫,泣于霍光家者?然而门崩墙坏,秦、霍败亡之征也。或时杞国且圮,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犹燕国适寒而邹衍偶呼也。事以类而时相因,闻见之者或而然之。又城老墙朽,犹有崩坏。一妇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城则一指摧三仞之楹也。春秋之时山多变。山、城,一类也。哭能崩城,复能坏山乎?女然素缟而哭河,河流通。信哭城崩,固其宜也。案杞梁从军,死不归。其妇迎之,鲁君吊于途,妻不受吊,棺归于家,鲁君就吊,不言哭于城下。本从军死,从军死不在城中,妻向城哭,非其处也。然则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复虚言也。 【字词】 1、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2、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 【拙解】 顿牟反叛,赵襄子率军讨伐,大军到达顿牟城下,顿牟城墙崩塌十余丈,赵襄子鸣金退兵。若杞梁之妻痛哭而使城墙崩塌,那么赵襄子军中有哭泣之人吗?秦国将亡,国都城门向内崩塌;霍光家族将要衰败,其府第之墙自已坍坏。是谁向秦宫痛哭,向霍光家泣号?然而城门崩塌府墙坍坏,却是秦国将亡、霍光家族衰败的征兆。或许当时杞国的城墙将要坍塌,而杞梁之妻正好在城下痛哭,如同燕国正处寒冷之时而遇邹衍长叹。两事同类而事情出现的时间巧合,听闻目睹者或是相信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再说老城之墙有朽坏,也会出现崩坍。一位妇人的痛哭,能使五丈之城崩坍,如此说则一个指头便能摧毁三仞高的柱子了。春秋时期山峰多有变化。山、城,同一类事物。痛哭能使城墙崩坍,又能使山崩坏吗?你相信晋景公素服向河而哭,堵塞的河水便能流通。那么相信痛哭可使城墙崩坍,也是一定的。查杞梁从军,战死未归。其妻迎接灵柩,齐庄公在路上吊唁,杞梁妻不接受其吊唁,尸棺运归家中,齐庄公至其家中吊唁,并未说过杞梁妻痛哭于城下。本来是从军战死,从军战死并不在城中,杞梁妻向城痛哭,并非应当之处。由此而言杞梁之妻痛哭而使城墙崩坍,又是虚言。 【小议】 古时城墙,泥石堆沏,雨浸之,风摧之,焉能不坏?战事起,从军而战死伤者无数,其家人皆会悲痛哭泣,何以唯独杞梁妻的痛哭使城墙崩坍?他人之哭难道不是发自内心?此言自是荒谬。史上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堪称情感文学的代表,表达的是民间对战乱的恐惧与无奈,讲述的是战乱而导致的人间悲剧。那只是令人心痛的故事,或许有其原型人物,但故事的情节或许是巧合,亦或是杜撰。邹衍「 ”叹而霜降”,实为世人为赞其贤良而杜撰;杞梁妻「 ”哭而城崩”,或是以巧合事例为蓝本而得的经世佳作;晋景公「 ”素缟而哭河”,愚心昧意的「 ”秀场”,赞君诓民而已。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 ”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