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容临门一脚的诗句 昱见|灭亡清朝的临门一脚,居然跟一句日语翻译失误有关?

火烧 2021-07-06 21:00:31 1060
昱见|灭亡清朝的临门一脚,居然跟一句日语翻译失误有关? 大学时,昱弟的日语课老师曾经说过,中国人学日语,看似全是汉字、很容易学,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误翻,弄成大型事故现场——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件,大约莫过
形容临门一脚的诗句 昱见|灭亡清朝的临门一脚,居然跟一句日语翻译失误有关?

昱见|灭亡清朝的临门一脚,居然跟一句日语翻译失误有关?  

大学时,昱弟的日语课老师曾经说过,中国人学日语,看似全是汉字、很容易学,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误翻,弄成大型事故现场——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件,大约莫过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清朝灭亡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 鲁迅先生算是这场风波的亲历者之一,他「 ”弃医从文”并不单纯是因为「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与后世的很多想象不同,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之后,中国人并没有立刻陷入仇日的风潮。相反,小国日本的迅速崛起震惊了中国青年们,考虑到日本无论文化还是地理都比西洋近的多,大量中国青年将日本选做了留学地。而日本人似乎也从其中看到「 ”商机”,大力发展「 ”教育产业”,可劲开办各种面向「 ”清国留学生”的培训班,中国留日学生剧增,到1905年已增至8000人以上。 留学日本在当时是场风潮。 这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难免要找点事做,这帮人在日本组织社团,创办报刊,革命倾向日趋强烈。清政府一看,这是潜藏在海外的一个定时炸弹啊,就向日本方面施加压力,要日本人替他们管管这帮留学生。 当时的日本政府因为正打着「 ”日俄战争”,对清朝方面的要求不得不听一点。于是,在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遵照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日本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纸政令可算捅了马蜂窝。 这里要说一下,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字上的互相影响,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都是从现代日语中搬过来的,意思大体也相近,比如说:手续、社会、科学、民主、化学、物理、进化等等。这种特点也导致了中国人学日语相对容易,过了听说关之后,读写碰见的词汇有一多半是「 ”熟人”。有传说称当年梁启超赴日,曾经在轮船上突击学会了一半日语,读书看报不成问题,大约就是这么学的。 但偏巧,日文中「 ”取缔”这个词是个「 ”假 熟人”。中文中的「 ”取缔”,意为明令取消或禁止,但日文中的「 ”取缔”则有管理的意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公司中的董事长,翻译成日语就是「 ”代表取缔役”,换句话说就是董事会里管事的人。所以,《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清国留学生管理规则》。 但问题是,在清末浩浩荡荡赴日的那一大波中国留学生中,有一多半人的日语是半吊子。日本报纸报道该《规则》也就是说个大概,很多中国留学生一看日本人要「 ”取缔”他们,觉得这还了得。于是从东京开始,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开始了各种抗议游行,更有消息称,《猛回头》的作者、爱国志士陈天华因此悲愤投海自杀。 其实,说陈天华投海自杀是因为《取缔规则》是个天大的误会。陈天华死前曾留下了一篇「 ”绝命辞”,上面明确写道:「 ”但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然而)此次规则,出于文部省,专言我国学务,且细观条文,重在办学方面,与前报迥乎不同。” 说白了,陈天华想说的是:你们都望文生义想当然了,人家就是个管理规则。 但问题在于,陈天华这种理智的呼吁,在群情激奋之下得不到理智的回应,他的死不但没有消除误解,反而令那个望文生义的误解愈演愈烈。 而日本那边,一看管你们一下居然还不听话,更加坚定了「 ”取缔”的意向,结果就是大量留日学生随后中断学业,返回中国。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一代文豪鲁迅(1906年仙台医学院肄业) 鉴湖女侠秋瑾(1906年青山实践女校肄业) 蒋介石(1906年振武学堂肄业) 等等等等。 当然,此事中损失最大的还是清朝朝廷,这些带有革命思想的留日学生大量回国,大大增强了革命党的力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留日学生成为了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一个小小的翻译失误,居然成为了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怎么说呢,正如遗传的失误造就了基因突变和进化,从某种意义讲,人类历史也算是由失误写就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 ”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