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 近代人物龙庆忠简介

火烧 2022-12-16 12:26:33 1044
近代人物龙庆忠简介 近代人物本名:龙庆忠别称:龙昺吟字号:字非了号文行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中国江西出生时间:1903去世时间:1996龙庆忠人物生平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陂下老居村。1925

近代人物龙庆忠简介  

近代人物

本名:龙庆忠

别称:龙昺吟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 近代人物龙庆忠简介

字号:字非了号文行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中国江西

出生时间:1903

去世时间:1996

龙庆忠人物生平

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东瀛留学,随后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1931年毕业。此时正值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非了先生毅然回归报效祖国,开始在沈阳铁路局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先生不愿当亡国奴为日本人做事,只身经大连往上海,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临时译员工作。翌年前往河南省建筑厅、省政府技术室任技正和技术室主任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一起开展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非了先生被迫回到江西老家,在吉安乡村师范任教。后于1941年受聘于重庆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并在中央大学兼课。1943年转赴同济大学土木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先生受中山大学多次邀请前往广州,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后任系主任。

(历史3xm.com.cn)

1949年9月,为躲避国民党的大搜捕,先生与一些民主人士一起避居于香港。广州解放后他即与旅港教授48人联名致电中央人民政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随即返穗,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于新建立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任教授。1981年任国务院批准他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首批博士导师。1983年,光荣地加入了gcdzg。1996年先生逝世。

龙庆忠社会评价

龙非了:一个建筑历史学者的学术历史

冯江 华南理工大学

1982年,李允鉌的著作《华夏意匠》在香港出版,他请了自己当年在广州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求学时的老师龙庆忠(非了)教授为本书写序。龙先生的序言很短,但这个序言让很多人重温了孔夫子的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语出《论语·先进》,子路问死,孔子以此句为答[1]。

龙先生写序是在1980年,时年七十有七,尚未完全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恢复过来,同时又因为获得了新的学术生命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2],在矛盾的时代中矛盾着的学者,身历着令人困惑的年代,对孔夫子的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也正是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他学术人生最重要的体悟和学术思想的源泉,是他的建筑历史研究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建筑历史学者的原因,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史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关于国内建筑史研究的多篇综述文章中,龙庆忠的主要贡献是被认为开创了建筑和城市防灾这个研究领域[3] ;而在各地的教育信息网上则可以发现一篇流传得很广的小贴士,那就是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龙庆忠教授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证明是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避雷针,早在三国时期的建筑中就已经有了避雷设施[4]。对于建筑史研究来说,这些成果看起来颇有些不务正业的味道,或者说至少处于当时建筑史研究的边缘状态,在同时代的建筑历史学者们大多醉心于研究中国建筑的形制和木结构体系时,他为何要独辟蹊径,离开当时正统意义上的建筑历史学术领域的中心,去探索大家还不太关心的话题呢?

对于龙非了而言,学术不可能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剥离开来,他的命运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学术思考。我们可以在试图为一系列疑问寻找解释的过程中理解龙非了的人生和他的学术生涯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

事实上,虽然龙先生曾经留学东京工业大学,受到过严格的建筑教育,与同时代的中国建筑历史学家们有着长时间的共事经历,也曾在多所知名大学的建筑系任教,但他的建筑历史研究从来就没有那么纯粹和“科学”,而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龙非了的少年时代奠定了他一生在学术研究中的社会文化立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终极目标。

在东京的留学给了龙非了另一条学术线索,那就是用科学的语言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建筑史。这同时给了他一个极好的掩护,让他在自己的身份很尴尬的时候可以用谈论科学的方式来隐含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两条矛盾的线索交错于他的学术思想中,他试图去寻找两条线索的结合,或者至少去把它们拉近,但是两条线索之间本来的矛盾又导致它们沿着相互背离的轨迹,渐行渐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