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往生论注偈颂聆志居士读诵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火烧 2022-11-08 15:19:13 1111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五集内容提示十重义第二义起观生信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五念门者: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五集内容提示十重义第二义起观生信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五念门者: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本集讲解:礼拜门赞叹门原文:▲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出五念门者〖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ldquo;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ldquo;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ldquo;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ldquo;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盘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为生彼国意故。〗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云何赞叹?口业赞叹。〗ldquo;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ldquo;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ldquo;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ldquo;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瘥。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讲解:《往生论》的文字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昨天我们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长行解义分,我们从解义分开始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根据我们现在人的这种思想状态来作一个分析,我们从解义下手,再来实践观察就比较方便。那么这个文字,有书的可以翻到《往生论注》下半卷,卷下的文字解释。昨天我们把愿生偈大意……他分成十重,这十重的第一重就是愿生偈大意。(有声音吗?好,有声音就行。听得到吧?听得到就行。)愿生偈大意,这是解义分的十重,义分有十重,它这样一个科判,就是说层次分明的把这个解义分,也就是长行的文字判成了十个部分。我们先学它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愿生偈大意。昨天我们读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学了这个地方的文字,下面我们接着这个文字学习,逐渐给我们有一个深入的机会。那么下面让维那师给大家读,把这一段文字读了,我给大家作个提示。▲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出五念门者〖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ldquo;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二、起观生信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这一段文字,所谓的起观生信,在这十重义中,起观生信是第二个,所谓的二重义,因为愿生彼国,那么愿偈大义:观彼世界相,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他没有作什么文词的解释,就直接地以原文来作解释了。那么最主要的是要生信。虽有此愿,若无正信,那么此愿难立。所以他就从起观生信这第二个方面来作提示。这是第二重义起观生信。那么起观生信它又分作二重,二重义,我们看这二重。一者示五念力我们平时,昨天我们提到这个事情说,刚刚把这个理出来个头绪,又结束了这一堂课,能不能把一堂课延长两个小时呢?那么这个就是念力的问题,或者就是我们意念力的散慢、不条理性,或者是需要有一个大家回观的过程,需要一个回观的过程。那么这个念力,对凡夫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串习,或者薰习的这么样一个要求。二者出五念门。这个念力与念门,他是这样作了一个评判。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示五念力

示五念力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产生这种念力,引导我们愿力的抉择。“云何观,云何生信心?&rdquo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因为我们都知道净土教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有这么样一个框框,也是这样一个教导。若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不能说是所谓的行成就,只能说是因,在因地作一个这么样的见习,经过久久修持,得以成就。那么五念门的成就,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在随顺分中建立,所以说“行成就”。就我们好比到这个大殿里来,我们在这个殿堂护佑下,太阳不能直接照射我们,风啊雨啊它不能直接来侵蚀我们,那么这就起到一个成就的保护。五念门亦复如是。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法身报身化身

因为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劫前已建立,阿弥陀佛的大愿十劫前已圆满,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力十劫前已成就,所以我们能得闻、听闻这个法则,随顺之时,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三身。像我们说见佛,一般我们谈到法、报、化(身)。象这个藏传佛教,他们判得就比较多一些,有五种身。那我们就说法、报、化三身阿弥陀佛。象《金刚经》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说的法身分,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此色身,无色无相,威德利益十方,不动法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四句偈子讲的就是这种法身方便。“随机感应弥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编注:《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就是广利有情,不动法座。那么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普利十方,令众生无碍,圆满心智一时得见,就是圆满报身威德摄化。那你在这地方能运用得起来,就是为报身所摄,那见报身功德。我们称为光明遍照,是为报身佛——卢舍那佛。那应化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应现缘,各有所获,若求善法,若求人天福报,若求出离生死,若求了解自性,各个安立,这是应化所得,应化身分。那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利益呢?运用得起,那就是得见彼佛。我们行般舟这种行法,无有断欲而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种行持是证念佛三昧——般舟三昧而亲见阿弥陀佛,问法无碍,亲临教诲。那这样的修持,是三昧力所得见。这不是道理,这应该有所解、有所行的一个法则。解行并举,是为佛法真实的功德。那我们为什么学解义分?就是为了使大家有正解正见,对这个法的机制,有正解正见,产生正行之正机,不至于走弯路啊,这样子。

出五念门

出五念门者: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前面是念力,这念力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加持凡夫有情,令持得到这样的力,什么力?五种念力,得见阿弥陀佛。这个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这是古来以久对净土法门特定的一个名词,称为往向与返向往生的这样的五门机制。前四门是往向往生,就是所谓的我们现在常谈的往生彼国,这样的一个心愿,就是自利入功德修持。前四门是自利入功德修持,也就是往生修持。因惧怕生死轮回故,因惧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修法不易故,不能亲聆世尊教诲故,多遇恶缘故,有这样的因缘,所以欲成佛,欲度众生故,欲得无上大利故,愿往生彼国,修前四念门,以往生彼国,得见阿弥陀佛,加持授记,乃至于法得以亲证,返回娑婆世界,普利有情。这是通常往生知见,也就是所谓的入功德自利知见,也就是愿往生的往向往生的常规的一个教言说法。这个我们要有善思维观察的一个机制。五者回向门,第五门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虽居凡位,依佛威德,仗佛威德,传达佛法,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令有缘得遇者咸得往生度脱,咸得成就菩提,于一切众生,作法传布者,所以就称为返向往生,以利他为自利善巧。那么第一个法则就是以自利往生,纯熟之后,普利有情;这一个法则是以利他,回向利他有情,而得到往生的大利,所以是返向往生修持。出功德不为自求,为饶益一切有缘故而念佛,传播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这样的一个一门修法,称为回向门,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修持方法。他所言说就是不舍一切苦恼有缘,爱乐一切现缘有情,于一切有情作法则之抉择,令一切众生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望,得生彼国之抉择,无疑无虑。这样是不求自利而利他的一种利他功德的修持,也就是大悲心的修持。这是净土一法的一个特定的修法。前四门可以说是自利门,也可以说是入功德门,也可以说是往生门;第五门是返向往生。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就是所谓的往生门,往向往生。就是说愿生彼国,得生彼国后,得无量三昧,种种自在神通方便力,回施娑婆,饶益有情。这样誓愿是一个人修持的法则。若发这样的心,如是修持,是为方便。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以达到往生的殊胜的目的。真正地得见阿弥陀佛,得生彼国,具足无量三昧善巧,回入娑婆,普利众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净土法门的教言与传播。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的修持,就是入功德,所谓入功德就是往生彼国,也就是自利安乐住。那么后一门是慈悲教化门,此门修持的就是以大慈悲为方便,不为自求,但为饶益一切有缘,令其无畏往生,令其无畏抉择于往生,这样的修持法门,所以称为返向往生。我不是故意要举这样一个往向与返向。因为在现世中的修持,愿我往生的教化早已普及,就是前四门自利入功德修持——往向往生修持,大家基本上都是有观察、有耳闻,唯有返向往生之教言,缺于传播,更少于修持,这是以利他为自利。畅谈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令众生听闻而得度脱,随顺佛的愿力,任运往生彼国无疑无虑,这样的心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法则宣化。因为在净土法门的传播中,自利修持的教言大家就十分的纯熟,在返向往生这个教言中就比较弱。这个事以及这种修持的方法与传播,在我们中国就比较弱。所以象一些特定教言中说,我们学习佛法,慈悲心是不是强了?烦恼业习是不是弱了?淡化了?这是如法行的一个特殊标志。但在我们汉地教言中的机制,表达最多是自私的教言,就是所谓的“我往生,我怎么样”的利益比较多一些,结果造成了许多不学佛的人看到学佛的人,认为学佛的人比较自私,甚至比较狭隘、闭塞那种样子。那要是我们兼修于自他二利,往返二种往生,出入功德皆自由的修持、对照的修持,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净土法门的整体教化机制。而不是片面的在智法上,或者在悲法上,偏颇于某一法则,那我们能悲智双修,就会可以很容易完整地了解净土法门。(今天缺这么多人?看来平时诵经是没有人诵啊,这个寺院里安居这些沙弥他们这种自觉的意识匮乏得很。那么这个是应该注重地观察。我们在学教的过程中,尤其是净土法门,这个地方要深深地思维,因为学佛的确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象现在在学佛的机制上,不珍惜自己的机会,学得圆滑,或者说自己的业习蔽障比较重,这都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们珍惜自己的机会就很好。)那么往返二种往生的修持,在净土法门的完整教化机制中,尤其我们现在学佛的、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注意观察,不可草率。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1、礼拜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ldquo;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ldquo;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ldquo;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盘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为生彼国意故。〗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身业礼拜,礼拜门我们大概会出现一个比较直接的意识概念,可能会一听到礼拜,就想到深夜在佛前、经像前来五体投地的这样来礼赞佛陀。他作了一个解释。〖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个“应正遍知”,后面解释:知一切诸佛实不坏相,不增不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法不动,故云正遍知。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