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十三卫 揭秘:明朝到底有哪“四大名卫”

火烧 2021-08-13 06:00:11 1370
揭秘:明朝到底有哪“四大名卫” 从搜集到的资料得知,明朝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卫所,计有防海卫与防运卫十九处。十九处卫里有两个“四大卫”的说法,一说是“北方四大卫”,一说是“明代

揭秘:明朝到底有哪“四大名卫”  

从搜集到的资料得知,明朝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卫所,计有防海卫与防运卫十九处。

十九处卫里有两个“四大卫”的说法,一说是“北方四大卫”,一说是“明代四大卫”。

北方四大名卫是:天津卫、威海卫、灵山卫、安东卫。

天津卫和威海卫,早已是闻名世界的城市了。

灵山卫,位于山东胶南市东部黄海边,与灵山岛隔海相望而得名。

安东卫,位于山东日照市城南四十公里处的绣针河口北岸,三面环山,濒临黄海,面对海中三岛。

明代四大名卫,依照筑城时间顺序为:金山卫、镇海卫、威海卫、天津卫。

一、金山卫:

四大名卫中,金山卫筑城最早,筑城面积最大。

城周长十二里三百步,东西与南北均为三里八十步,高三丈,底宽八丈,顶宽二丈。

金山卫是我们康城文史研究会的故乡,我们对金山卫的研究还在继续中。

金山卫的很多历史疑难课题,需要我们潜心考证。

相传周康王在大金山岛之北麓筑城堡,为金山城,亦称康城。

五代以前,大小金山附近为古金山港。

五代吴越时,在古金山港口筑城堡戍守。

南宋水军驻金山,拱卫京都临安。

南宋淳熙十一年金山沦入海,海港移至小官镇旁的青龙港。

金山沦海以后,杭州湾大喇叭口形成了。

金山岛、小官镇,青龙江成为京师及太湖东南重要的海运港口和军事要冲。

鉴于金山沿海战略地位的重要与倭寇的初期骚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汤和、仇成、方鸣谦巡视浙江沿海,相地筑城。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小官镇筑城设卫,次年筑就土城,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

小官镇也就称为金山卫城了。

明初的金山卫,统领7个千户所,辖境东北起自宝山,西南到达乍浦,堡墩肃立,水军巡海,成为东南沿海屏障。

明成化年间,为抗倭也为抵御海潮加固海塘,将青龙港入海口堵塞。

这虽增强了对海潮的抵御,在抗倭战斗中也能起作用。

青龙港水本注入杭州湾,属钱塘江水系,港口堵塞后,青龙港水被人为的逼迫向北入黄浦江,成了长江水系。

这样一来,金山卫就失去海港条件,境内河道流速大大减低,钉螺丛生,血吸虫病严重流行;金山地区南旱北涝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海潮不断侵入,海岸则继续内坍。

金山卫日趋衰落,最终沦落成江浙边陲的一个海滨小镇。

1972年,上海石化在金山卫南海滩创建,金山卫随着现代化的石化企业重新崛起,声名远扬。

二、镇海卫

镇海卫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镇海卫在台湾海峡西岸,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龙海市畲族隆教乡镇海村海边的山顶上,向东隔海与金门岛相望。

其周长 873丈,城高2丈2尺,顶宽1丈3尺,有女墙1660个,窝铺20个,垛口720个,开四门和水门,各有门楼。

城下陡绝,以海为濠。

明1448年,1569年重修,清1681年再修。

卫城遗址,四个城门仍在,南门和水门较完好,尚有石墙数丈。

南门建有两重城门,城门两侧筑月城。

据《镇海卫志》载:此卫原有官宾5300名,辖3个千户所,历任指挥使18名。

清初驻旗军1042名。

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归海澄县管辖。

镇海卫城具有独特风格,既是海城又是山城。

城内有后山、古山、召山、曜山、仓山,称“五星山”。

城南有象鼻山,与旗尾山相通,环抱鸿江港。

此港风平浪静,为天然避风港,每当风汛,过往船千百艘聚集于此,颇为壮观。

远处海天范茫,海岛点缀海面,煞是好看。

镇海卫内有不少祠、庙、亭、碑。

北门内,明正统年建城隍庙,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是庙会。

明朝十三卫 揭秘:明朝到底有哪“四大名卫”

北门外二里许,有嘉靖初年建的东岳庙,现仍香火旺盛。

城内尚有义学碑记、关帝庙、梳妆楼等遗迹。

镇海卫城,是四大名卫中保存最好的卫城。

三、威海卫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是拱卫京津的海上门户。

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便设辛汪木寨,称“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巡检司”,领有弓兵100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为防倭寇侵扰,特命魏国公徐辉祖和都督朱某,垛集本处之民置立沿海卫所,于文登县辛汪三里之地域设卫。

后来称作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

但关于威海卫的命名,未留下文史依据。

威海卫辖有左所、右所。

成化元年(1465年)又设后所。

永乐四年,倭寇来犯,守军依托威海卫城,大败倭寇。

威海卫,后成为清军海军基地,因甲午海战惨败而名声大起来。

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四、天津卫

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隋朝大运河开通,这里有了村落。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称“海津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四儿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北平。

1398年,朱元璋病死。

因太子早夭,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朱棣率兵从直沽出发,经过几年的战争,攻陷南京,夺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为了纪念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

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卫。

天津卫初建土城,周长9里多,城高3丈5尺,顶宽2丈5尺,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很像算盘,所以当时称它为“算盘城”。

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天津三卫。

12月23日是天津筑卫城纪念日。

天津卫发展成天津市,是四大名卫中今日名气最大的一个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