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 陆游的一生,陆游的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

火烧 2023-03-03 02:06:02 1058
陆游的一生,陆游的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 陆游陆游作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歌量多质高,成就彪炳史册,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历代推崇不已。同时代的朱熹赞他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

陆游的一生,陆游的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 陆游的一生,陆游的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

陆游作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歌量多质高,成就彪炳史册,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历代推崇不已。同时代的朱熹赞他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价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但无论评价多高,大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审视他。其实,陆游一生都在做一个梦,那就是扫胡尘、雪国耻,那就是王师北伐、恢复中原。陆游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更是那个萎靡时代、偏安朝廷里身体力行的爱国志士。

初入仕途遇挫折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任过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职。陆游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不过,他家学深厚,家教严谨,加上聪慧好学,12岁便能诗文,被时人喻为小太白。后来,因长辈的荫德,陆游被朝廷授官登仕郎,从此步入仕途。

陆游初入仕途便遭遇挫折。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时系荫补登仕郎的陆游,赴临安参加锁厅试(宋代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的进士考试),考取了第一名,同参加这次考试的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二名。秦桧时为宰相,一心要通过自己的影响,使孙子高登榜首,状元及第,便因主考官陈之茂没有把秦埙确定为第一而大发雷霆。第二年的礼部复试,秦桧力荐心腹魏师微、汤思退为主考官。由于采用糊名法(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称为糊名法),陆游在礼部复试中依然名列前茅。秦桧考虑到凭真才实学的比拼,陆游始终是秦埙前途的障碍,必须先下手为强,便因陆游喜论恢复,示意主考官不得录取,终于让他名落孙山。据史载,这场礼部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密封的试卷被提前拆开,中途有人翻墙报信,而考官们又是秦桧党羽,让陆游在科考中黜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科场如此黑暗,令陆游心灰意冷,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直到三十八岁时,喜欢他诗歌的宋孝宗,才赐他进士出身。

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被推荐为敕令所删定官,后迁大理寺司直。虽不是要职,但供职权力中枢,便于表达政见。陆游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长辈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很早就心存杀敌保国、济世安邦的志向。这时,相去屈辱的绍兴和议已经十九年了,国家和百姓背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面对艰难时局,陆游一心盼望着为国效命,力挽狂澜。他上书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说:敢誓糜捐,以待驱策。他还给高宗赵构上《条对状》,建议朝廷布政施纲时要信诏令、慎名器、察奸蠹、容直谏;有一次,他甚至当面对宋高宗坦陈政见,慷慨陈词,坚决请求皇帝领军北伐,恢复中原,还表示自愿充当北伐先锋。说到激动的地方,陆游痛哭流涕,甚至眼泪都溅到了皇帝坐的龙椅上。

支持北伐被贬官

绍兴三十二年(1162),倦于朝政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以太上皇身份隐于深宫发号施令,把皇位禅让自己的养子赵Y,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之初,面对官庸于上、民怨于下、异族蹂躏、国无宁日的逼人形势,也曾试图振作。他首先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的原有官衔,按相应的礼仪改葬,表面上做出了一些有志恢复的姿态。甚至对陆游这样的抗金情绪激昂者,也赐进士出身,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按照宋孝宗的指示积极准备北伐。陆游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异常兴奋,在给张浚的贺启中表达了殷切的期望,还明确提醒张浚,在对金军事上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建议张浚在抗金问题上不能目光短浅,只有坚定信心,放眼长远,蓄积力量,然后全面进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孝宗的主导下,宋军匆忙北伐,结果因出兵轻率,大败而归,十天就结束了,史称儿戏战争。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很快就打消了收复疆土的念头,以和戎政策主导对金关系,投降纳贡,一隅偏安了。从此,南宋对金的国书上便赫然写着侄宋皇帝Y,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字样云云,是为国书定式。

第二年春,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兵马,驻节镇江,又积极添置战舰、训练军队、复图反攻,声势十分浩大。陆游此时恰在镇江,便以世侄名义拜见,两人因为政治主张相近,交流颇欢。陆游借此机会,又对北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是,张浚这时的备战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北伐的失败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频频施压,已经使宋孝宗早下了向金求和的决心。求和就必须牺牲主战派向金表达诚意,于是,张浚随即罢相,贬官福州,与赵构当年杀岳飞向金国献媚如出一辙。而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陆游,也在这一余波中未能幸免,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在隆兴通判任上的陆游因曾力说张浚用兵免归,神色黯然地回到了故乡山阴,过上了闲居生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