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静经译文 清静经简介

火烧 2022-04-06 00:21:16 1048
清静经简介 清静经简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此经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唐朝前期。清代《钦定秘殿珠林》第16卷著录唐僧怀素(725-785)书有《老子清静经》1卷,第

清静经简介  

清静经简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此经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唐朝前期。清代《钦定秘殿珠林》第16卷著录唐僧怀素(725-785)书有《老子清静经》1卷,第17卷也著录柳公权(778-865)书有《常清静经》1卷。元代王元晖所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提及唐初高道司马承桢(647-735)曾有一部《清静经》注本;元代赵道一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曾提及唐玄宗时人李思慕注有《清静经》,且流行于世。但这两部唐代注本均已不存。现存最早注本为唐末五代杜光庭(850-933)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收录于明代《正统道藏》。

  《清静经》全文篇幅不长,仅仅391个字,由两个以「老君曰」起始的段落组成。第一段首先阐明大道的无限、根源与生成性质:大道没有形质(无形),却能生育具有形质的天地;大道没有主观好恶(无情),却能让日月运行;大道无法指称也一无所求(无名),万物却受其滋养而生长。如此看似矛盾的性质来自大道的另一项特质——同时具备「清、浊」、「动、静」的相对性面向。正是这样的相对性,使其同时保有作为宇宙本源的状态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动力,其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也都因此形成一清一浊、一动一静的成对组合。只是在这两组相对面向之中,更以「清」与「静」作为根基或源头,因此主张通过澄静心思、排遣欲望的方式,达到「清静」的状态。唯有经常处于如此清静状态,才能逐渐契入真道之中。

  第二段经文则从反面论述无法领悟如此清静之道的「众生」,如何因为自己的「妄心」而沉溺于人生苦海,终究无法超脱生死轮回。人们容易产生的虚妄躁动心思,惊扰了原本应该安处身中的神明,使其执着于身外之物而有所贪求,如此仅仅徒增烦恼、劳苦身心。唯有领悟前段所论「清静」之道并且加以落实,才有可能经常处于「清静」状态。处于如此清静状态,得以观照并不恒常存在的万物实相(观空),只是如此「观空」的认知状态最终也应该被超越,不能执着、停滞于此。这类「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的论述,即受隋唐时期重玄思想的影响。

清静经译文 清静经简介

  无论是白文本或注本,经末都附录「仙人葛仙翁(葛玄)」、「左玄真人」与「正一真人(张道陵)」所说三段要诀,用以说明此经的神圣来源、施用方法与神秘功效。其中葛仙翁自言此经是由祂所书录、流传行世,不同资质的学习者虽然能够获得的效益不同,但至少能够长生住世。相较于此,左玄真人则以持诵此经作为所有修行的基础,其中效益在于获得十天善神的护卫;正一真人则更强调拥有此经的家庭能够得到众神护佑,而领悟经文道理且能持续诵经之人最终也能升天成仙。

  《清静经》在宋代以后仍然传绪不绝。北宋太平兴国5年(公元980年)的「常清静等经碑」便刻有《太上老君常清静经》。一如《通志‧艺文略》的著录,南宋时期亦见多种《清静经》注本。这部作品甚至可能作为当时道士修斋度亡时所转诵的经本之一。推测宋代成书的《灵宝五经提纲》,即将《清静经》与《九天生神章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经》与《太上生天得道真经》并列为「五经」,作为超荐亡灵时所转诵的一套经群。除此之外,宋元时期《清静经》更受当时内丹传统的重视。目前所见诸种注本,多有基于内丹或金丹大道的立场所作的诠释。这样情形恐怕与内丹修行首重澄心静虑不无关系。基于相同理由,《清静经》也受到金元时期兴起于华北地区的全真道所重视。「清静」一词不仅在全真祖师—— 王重阳(1113-1170)的教法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清静经》同时也是王氏推荐其门徒诵读的少数几部作品(《般若心经》、《道德经》、《清静经》、《孝经》)之一。其后道教全真派即此经作为教门日常持诵的功课之一,领受初真戒律之时,全真弟子即须诵习此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