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最后严重结果 历史上有强迫症
历史上有强迫症
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都有谁
清朝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百姓称“于青菜” 历史上十大清官: 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إ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إ 3。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إ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إ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إ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
2.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胡雪岩这个人有没有呀
有。
历史上徽商很有名。他是会上的代表之一。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
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
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
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
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
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
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
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
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胡雪岩,出生于1823年,安徽绩溪人。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时当学徒。
也就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湾作家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中讲,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
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包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
这样一来,他虽因此失业了,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做了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
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如果说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花钱助人”,那么他的衰落的原因之一便是“花钱失度”。
胡雪岩在其事业达到巅峰后,大兴土木,营造庭园,规模甚巨,并拥有众多妻妾,穿衣吃饭模拟王者,生活极其腐化,不堪言状。 骄奢淫逸,大改本性。
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胡雪岩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商号破产,家资罄尽,负债累累,随后被革去道员职衔,最后忧愤而死。 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
胡雪岩年轻时,因为擅自借用钱庄银子去资助王有龄,从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了自己,保全了别人。
由于其居心仁厚,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 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
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将没落是时间早晚的事。
胡雪岩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积生丝,垄断居奇,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买。
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屯积之丝,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贱售其丝,遂致破产。 。
3.大刀会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清末民间秘密会社,白莲教的支派,俗称金钟罩,活动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1896年6月江苏杨山(今属安徽)大刀会因受外国教会势力压迫,向山东曹县、单县等大刀会求援。山东大刀会首领刘士端派千余人至杨山,焚毁刘堤头教堂。
铜山(今属江苏)、丰县、萧县(今均属安徽)、山东单县等地大刀会纷纷响应。清政府调动山东、江苏驻军进行镇压,大刀会众数百人被杀。
7月,首领刘士端等被捕遭害。次年11月,另一支大刀会又在曹州巨野(今属山东)掀起了反洋教斗争。
这些斗争,使大刀会成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先驱之一。此外,大刀会既发动过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也曾被地主阶级利用来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后渐没落。
4.历史上有几个巴赫
历史上的音乐家巴赫共有14位之多,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只是其中之一。
巴赫家族是一个音乐的王朝。约翰•塞巴斯蒂安•巴 赫的父亲安布罗西乌斯•巴赫(Ambrosius Bach)是爱森纳赫公爵(Duke of Eisenach)的 一位宫廷音乐家,并且他的几个近亲都是教堂里的风琴演奏者。
他的长兄约翰•克里 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671—1721)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帕赫尔贝 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的学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留给世界的遗产不仅包括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而且 还包括他的4个儿子和1个教子。
他们全都是著名的音乐家。“英国的巴赫”指的就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H35— 1782)。
他编写了大量歌剧、宗教剧、独唱曲、大合唱、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曲作为洛 可可风格的拥护者,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对乌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产生过巨大影响。 。
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宝刀都有什么
中国历史名刀 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 幼平: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 善胜:古代名刀。 《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 麟嘉: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
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
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
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
"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
……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
《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
《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 "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
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
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
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利,名犵党。 " 阮师刀:古代名刀。
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
"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 "《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
又称"新亭侯"。 《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
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古代名刀。

《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