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桑蚕业的有利条件 蚕桑业发展历史

蚕桑业发展历史
蚕桑业发展的优势在哪
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自古农桑并茂铸就农 耕文明,丝路创举展示华夏风采。数千年的历史证明,蚕 桑业在我国发展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增产潜力,对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 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比较效益高比较效益高低是决定农户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蚕桑 业的比较效益主要从两方面予以体现。 一是桑树根深叶茂, 具有比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更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北方地区年降雨量300〜800毫米,而且季节分布不均, 多集中在7 ~9三个月,春旱、伏旱严重,经常造成夏粮作 物小麦早熟、减产,秋粮作物玉米等苗期受旱,棉花等经 济作物出苗不齐,欠收减产。 即使在1995年、1996年的大 旱年份,旱源桑树亩桑产叶量仍为1 000 ~ 1 500千克,亩产 茧为70 ~ 100千克,亩效益1 100 ~ 1 500元,而夏秋粮大部分减产绝收,吨粮田亩效益不及蚕桑。棉花按亩产籽棉200 千克算,效益同样不如蚕桑。 南方雨量充沛,积温较高, 桑树一年多次收获,产叶量高,广东、广西亩桑产量300 千克,亩桑收益在4 000元以上,浙江等地亩桑产茧200千 克以上,亩桑收益为3 000元左右,均比粮食等农作物高, 比较优势明显。二是蚕茧具有价格优势,现款兑付,不打 白条,与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相比,农民的现金收人高。 2000年度,北方蚕区平均鲜茧收购价格为16元/千克左右, 是粮食的10倍,棉花的1。3倍,而且收茧付款,农民满意 度高。(二)增产潜力大以北方地区为例,我国北方蚕区英≥10°C有效积温为 2 500〜4 500^,按亩桑产叶量(千克)与积温1:2的理论 关系,估算亩桑产叶1 250 ~2 250千克,亩桑产茧83 ~ 150 千克,与北方蚕区各地所报道的高产桑园亩产茧量基本吻 合。 目前,北方蚕区的亩产茧平均水平为30 ~40千克,与 高产水平相比增产的潜力较大。从生产实践看,北方蚕区 大面积桑园亩桑产叶量1 200 ~ 1 500千克,亩桑养蚕2。 5 ~ 3张,亩桑效益1 300 ~ 1 600元,亩桑纯收入900 ~ 1 100元 是可行的,条件较好的蚕区可达到亩桑产茧120千克,亩 产值2 000元,亩收入1 500元以上。 南方蚕区由于水、热 资源丰富,增产潜力更大。(三)蚕茧质量优我国的蚕茧质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指标与蚕业发达国家日本、巴西相比无太大差距,但由于加工技 术及设备的原因生丝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生丝及丝 织品的出口。(四)生产周期短桑树当年栽植,第二年可亩产茧30千克,第三年进入 丰产状态。 如果使用桑桑间作技术,栽植当年可产茧35千 克以上,第二年亩产量可达100千克左右,产值1 500元以 上。而且桑树适应性强,除正常的施肥、除草、伐条、浇 水外无特殊的技术处理,比果树的管理简单。养蚕时间集 中,每季蚕25天左右,其中劳动强度较大的时期只有10天 左右。 (五)生态效益佳实践证明,栽桑养蚕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拦土固沙、改善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是北方 地区山川秀美工程的首选树种。陕西省蚕业科技工作者在 陕北20度以上坡地建立隔坡反坡梯田、垄槽灌桑生态型桑 园试验表明,20度以上陡坡地发展蚕桑生产具有良好的经 济效益。 据调查,在陕北子长县20度坡地隔坡梯田每公顷 产桑叶7。 2吨,产茧480千克,在陕北米脂县35度坡地垄 槽灌桑常规施肥每公顷产叶9。 1 ~ 11。 4吨,产茧600 ~ 700 千克。另外,通过植桑对雨水进行了有效地阻隔,减少了 对坡地的冲刷,截留了坡面径流,使水不出槽,土不下山, 构成了深层土壤水库,起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子长县隔坡 反坡梯田三年生桑树鲜根3。 86千克,最长根长250厘米, 四年生单株枝条19根,平均条长105。 5厘米。七年生桑园 被覆盖度1。00,两小时降雨47毫米无径流(对照坡地每公 顷为75。4立方米,冲刷量4。 5立方米);0~50厘米土层含 水量提髙93%。 (六)市场前景好我国茧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 界份额的80%以上,丝绸工业年产值700亿元。涉及种桑 养蚕农户2 000万户,丝绸出口创汇最高年份37亿美元。 加人WTO后,我国的蚕桑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市场前景看好。 在生产方面,国际市场上蚕茧生产国家排序依次是中 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泰国、越南、朝鲜、伊 朗和日本。印度、泰国、越南主要以多化性蚕为主,蚕茧 质量较差,不能与我国蚕茧及生丝进行国际竞争;而巴西、 乌兹别克斯坦及日本却是我国茧丝质量方面强有力的竞争 对手。 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国的蚕茧、生丝仍然处于垄断地 位。在消费方面,国际上丝绸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 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及沙特阿拉伯和 印度等,在我国加人WTO关税降低的刺激下,会增加我国 丝绸产品的出口。据预测,2005 -2010年,我国的蚕茧产 量达到62。 5 ~ 67。 4万吨,才能保证我国在世界市场的蚕茧 垄断地位,2003年我国实际产茧49。 23万吨,市场前景看好。国内市场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丝绸等天然纤 维以。
蚕桑业前景如何
人工饲料育人工饲料育是蚕业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有望改变 “先种桑,后养蚕”的传统格局。人工饲料研究一方面要开 发适合多丝量品种的小蚕人工饲料,应用线性规划法优化 饲料配方,稳定饲料品质,制定饲料标准,实现饲料生产 标准化,另一方面要面向人工伺料工厂化养蚕,开发全龄 人工饲料育技术,培育广食性多丝量蚕品种,研制低成本人工伺料,为全龄人工伺料工厂化养蚕提供必要条件。 (二)全年条桑育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和建立全年条桑 育技术体系是养蚕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推 广全年条桑育,首先要引进和选育适合于全年条桑育的长 势旺盛、发芽率高、发条数多、节间密、生长快、耐剪伐 的桑树新品种;二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桑树生长特点, 探索桑树全年条桑收获方法,合理安排蚕期,确定适合于 全年条桑育的养蚕布局;三要研究条桑育的伺育型式、技 术规范以及配套措施,制定全年条桑育的饲育标准。 (三)养蚕设施的革新与农业生产相比,蚕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要 立足于发展现代化蚕业,加紧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 蚕业生产器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四)大力开发新型蚕、桑品种选育新型蚕品种,势必带来养蚕生产技术的革新。加 强家蚕转基因的研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特殊 用途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拓宽家蚕饲料来源,促进家 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应用。 (1)选育优良桑品种,确立速生高产为中心的栽桑技 术体系。全世界26个桑种,分布在中国的至少有15个,目 前我国保存的桑品种资源达2 600份,要充分利用桑树种质 资源,选育划时代的超高产品种,探索桑树草本化栽培管理的技术措施,发挥桑树的增产潜力。 (2)选育优良蚕品种,确立低成本、省力化的养蚕技 术体系。我国有120多个蚕品种资源。50多年来先后选育 出70多对优良蚕品种杂交组合,平均每10年更新一次蚕品 种。目前我国现行的蚕品种在产量性状方面与发达国家没 有差距,但在质量性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低成本、省 力化饲养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研 发力度,提高蚕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五)蚕丝副产物利用蚕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可加工出价格很高的医药、 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目前,由蚕丝副产物加工成的许 多产品已进人工业生产阶段,如植物醇、叶绿素、P-胡萝 卜素、30-烷醇、益寿宁、癫痫宁、白僵蛹、白蛋白、复 合氨基酸和蛹肾虫草蝉、蛾公酒、桑葚膏等医药、营养保 健品。 并利用废丝研究开发出了丝素粉、丝素膏、丝素液、 丝素洗面乳、洗发护发剂等健肤美容化妆品。蚕业副产物 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蚕业应用领域的新空间。未来的蚕桑产业将更加绚丽多彩。日本农林水产省自 2002年以来,着力推进以家蚕为主体的“昆虫产业”,将 昆虫称为“21世纪最大的未利用资源”,斥巨资开展家蚕 基因组研究,提出“以独创的昆虫制品挑战世界”,并把 2003年作为“日本丝绸之路”的元年。 日本对未来产业的 构想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基因新药:利用家蚕基因组 信息找出标靶基因,开发高效广谱无公害的新药,用于农林卫生害虫的防治。二是昆虫工厂:利用家蚕具有很高的 蛋白质生产能力,通过基因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用蚕体生 产可利用的蛋白质。 三是新素材开发:利用物理或化学的 方法使绢丝蛋白改性,开发医用材料,如创伤被覆剂、抗 血液凝固剂等。可以预见,随着蚕基因组和基因技术研究 的发展,蚕丝业将出现近百年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长江流域的先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将野蚕驯化。时过境迁,80年代后,东部传统蚕桑业由盛转衰,西部蚕桑业渐渐兴起,“东桑西移”改写了这条古老产业链上每个人的命运。
1.化学纤维经历仿真丝、超真丝过程,物理性能已超过真丝,蚕丝纤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只依靠拓展蚕丝纤维的路径是无法满足蚕桑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来继续开拓我县未来蚕桑产业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2.需要不断强化蚕桑产业的经营和产业化,以后才能站得住脚。传统蚕桑产业面临转型是时代的潮流,只有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积极有效的行业管理才能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是什么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国家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对蚕桑生产提出两个 重点任务:(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进一步调 整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加快推进区域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实现 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蚕茧供求总量保持 基本平衡基础上,鼓励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先进设备发展缫丝、绢 纺、织造、精炼、丝绸家纺等加工产业,形成优化的产业链;在 中西部蚕桑生产集中地区,建立一批标准化桑园、丝绸工业园区 和生态示范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人才、技术、管理、资本、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设高档丝绸产品 生产基地,推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支持东部优势企业跨地 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2)提高蚕桑生产水平,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加强蚕桑育种、 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加快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转化; 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完善蚕、桑实用品种选育、繁 育和质检制度;继续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无害化 生物农药应用,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和预警体系;巩固优质蚕桑 基地,结合各地实际,继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产 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完善最 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机制,稳定蚕 茧产销关系,夯实产业基础。
(15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使蚕桑产业的土地成本(1分)和人工成本(1分)不断上涨;而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土地资源较丰富(1分),劳动力较廉价(1分)。(2)甲自治区年均气温高,雨量充沛(1分),桑树生长旺盛(1分);适宜桑蚕饲育的时间长(1分),蚕茧批次多、批量大(1分)。(3)位于蚕丝主产区;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便利;离国界和港口近,便于蚕丝出口;首府,信息通达度高;政府支持。(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共4分)(4)延长蚕桑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回答,每个方面1分,共3分)
蚕文化的历史
蚕崇拜、蚕信仰 祀蚕神;我国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她为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杭州有三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神庙碑》。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按伯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乾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马头娘为蚕神,亦称马头神、马鸣王菩萨。该传说原出于宝《搜神记》。记曰;“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当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即招此屠剥,为何自苦。言末及竟,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迫不敢聚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结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卷十四,四库全书版 蚕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传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用纸扎成一马,上骑一蚕花娘娘或三个蚕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还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团做成马头娘的样子,还有桑叶、丝束形状以供膜拜。按照人们审美观念与对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树基色为色调,青色象征充满着生机。白色可能是象征着茧丝的基色,表示蚕宝宝健旺。红色与蚕桑无直接关系,一般民间凡逢喜事总用红色来庆贸。红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团的三色调配既含有审美观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 烧田蚕·点蚕花火:除夕烧田蚕,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农村中举行烧田蚕活动,或叫照田蚕。田汝成说;“杭俗正月十五,乡间有祈蚕之祭。”王道隆则说:“除夕田间燃长炬,名照田蚕。”照田蚕的仪式,据《西吴里语》:“各乡村人晚间以竹叶杂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然,举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赞词,名曰烧田蚕。谓宜耕种育蚕二事。”嘉兴地区是“村落间束薪木,末飚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赞词,群聚而焚之,曰烧田蚕,盖祈年也。”湖州乌程在元旦之夜举行“庆田蚕”。“至晚乡村以竿束草于上烧之,锣鼓相暄,名庆田蚕。”各书记载大致相似。故鲁迅在《古小说钩沉·齐诣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我是蚕神,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实际上这是农民蚕户祈求丰年活动,仍保留着刀耕火褥的遗习。也有热闹欢乐的预祝一年丰收的愿望,并不纯为迷信活动。还有在马桶或粪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蚕不会掉进,用柳枝挡住了。 点蚕花火:除夕蚕户在土地菩萨前点着灯或烛,也有祈求蚕丰收的意思。 送蚕花:蚕乡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礼拜经忏,谓之蚕花忏。憎亦以五色纸花施送,谓之送蚕花。”?《吴兴蚕书》 嘉兴梅里一带,“春日沿村问卜,谓之送蚕花。” 送白虎:蚕最怕病,蚕农认为有一种祟怪是蚕之克星,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有“怯蚕祟”的活动。清明日有驱白虎之举,《鲍鉁亚谷丛书》:“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士人争先攘攫得之者,以为通达之兆。”亦有在清明日,“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蚕室门窗上印上一个个白手印以做驱祟。在嘉兴一些乡村,在蚕室门口悬挂大蒜头、菖蒲以怯祟。海宁县则在蚕室门口栋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驱祟。也有蚕农以“旧书败卷,云可辟邪。”?《遗闲琐记》 “寒食节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蚕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毕弃之。”(《西吴蚕略》 四、蚕娱乐 养蚕是很艰辛的劳动,收益却高于男子种稻谷一倍或数倍。徐献忠说:“大约良地一亩,可得桑八十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张履祥说:“蚕桑利厚”,“叶盛者一亩可养?蚕 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桐乡知县胡舜允于万历四十四年说:“地收桑豆,每四倍于田。”所以每当养蚕之前或丰收之后,他们都要举行一些欢庆活动,。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农业是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在农艺和产量上,中国传统农业曾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在这样的农区之外,又有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牧区,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又互有消长。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虽然不断扩大,但也有些地区粗放经营,甚至还保留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残余。以精耕细作农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线索,中国传统农业大体经历了下述阶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态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与青铜工具、耒耜、耦耕、相联系的沟洫农业;②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③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④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先秦重要粮食作物有粟、黍、稻、大小麦、大豆,还有大麻和菰(米)等。大抵北方以种粟黍为主,南方以种稻为主。战国时期,适应休闲制向连作制的过渡,大豆一度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汉以后大豆向副食方向发展,大麻和菰逐步退出粮食行列。末期,小麦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种植,以后传入中原,随着连作倒茬和农田灌溉与保墒耕作技术的发展,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但粟在长时期内仍是最主要的粮食。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还提到豌豆和胡豆。三国时的《广雅》首次提到籼稻,这一时期水稻的主要种植类籼,粳。唐、宋经济重心移至江南,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至宋代水稻跃居粮作之首,麦作也进一步发展,稻、麦取代了粟、稻的传统地位而延续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的高粱,宋、元时期传到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明、清时代,原产美洲大陆的玉米、甘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