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元素 桂林历史八大特色文化
桂林历史八大特色文化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桂林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拥有岭南最早开凿的著名水利工程灵渠、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藩王王府和墓葬、历代摩崖石刻与壁书,还拥有宝积岩、庙岩和甑皮岩等石器时代的洞穴文化遗存,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同样极为丰富。在建设以桂林为龙头的广西旅游大省的努力中,且在桂林山水游名传全球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发展桂林的文化游,实为振兴广西旅游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重要途径。
桂林是国家首批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意蕴深厚。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这里居住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秦代在桂林东北部的最高山峰上建立了尧庙,因此而来酌“尧山”之名沿用至今。民间至今仍传说着虞舜南巡路经桂林,并驻跸于桂林北郊虞山的故事,至今虞山上留存了舜帝庙、舜亭、南熏楼、南薰亭等遗址和历代石刻。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古为南越地,战国属楚,秦属桂林郡,桂林较早纳人中央政府的管辖,历代统治者在此设府管辖。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军50万,南下统一百越,在兴安开凿了可与长城并称的灵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途经桂林,疏浚灵渠,南征交趾,在今桂林伏波山留下“伏波试剑”的动人传说和一个美丽的试剑石遗迹传说。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延之来桂林担任始安太守。颜延之是南朝宋代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颜太守任内,开拓桂林文风,在独秀峰南麓留下“读书岩”胜迹。“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一首咏诗,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明代桂林设桂林府,封藩而至的朱元璋孙朱守谦到桂后,“静江”之名改称“靖江”。明王朝在桂林城区修建了靖江王府,后筑靖江王城。靖江王袭14代,历270余年。靖江王城虽历经战火,城内建筑只剩残基石栏,但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保存完好,为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内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至今王城的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历史上,桂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之处,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之地。千百年来,这几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清贡院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和教育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山、叠彩山、伏波山摩崖造像和开元寺、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红军血战湘江界首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西南剧展”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在此竞相争辉,形成了内涵丰富而独特、个性极为鲜明突出的桂林文化现象。历代名人来桂林游览山水风光,留下许多精美的诗词和大量碑刻,这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解放后几十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游桂林时的题词、留言和观感谈话,更使桂林文化名传全球。此外,早在公元5世纪开始名士游客对桂林的颂诗文形成了包括山水诗词、散文、游记、神话故事、摩崖题刻等内容的山水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有摩崖题刻、摩崖造像两千多件,山水诗词近五千首,山水散文近二百万字,神话传说数百则。桂林的人文旅游景观,在城区就有226处,其中一级景观25处,二级景观89处。而且,兴安灵渠和靖江王陵、王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景观如果能加以保护和有效的开发,完全可以与甲天下的山水相媲美。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
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
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
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
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
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民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零零落。
桂林有哪些人文特色
桂林的吃在全国可是有口皆碑的,地方风味独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响比较大,几乎餐餐离不开酸辣,餐馆自然也以适应桂林人的口味为首选。
当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餐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淮扬菜、闽南菜、潮州菜、西北地方菜、广西少数民族风味菜等也在桂林形成了气候。时尚餐饮也在桂林悄然兴起,正宗的西餐、中式简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
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
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凉拌粉等。 冒热米粉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
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
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漓江四宝 漓江四宝,声名远播,即:漓江长寿鱼、漓江泉水虾、漓江菊花蟹、漓江岩石螺,这是漓江的特色小吃。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
它用特制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
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来设备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兴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后来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此外,桂林的街头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摊。
民间手工制作的马蹄糕、板栗粽等也颇受欢迎。十二县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产荔蒲芋制作的扣肉、阳朔的啤酒鱼和灵川狗肉等。
桂林三宝桂林三宝是指桂林享誉海内外的三种制品,即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 “桂林四宝”,在“桂林三宝”的基础上加西瓜霜。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处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桂林文化总体来说更接近长江流域文化。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
桂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桂柳片,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桂林的建筑风格也与长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于上个世纪国内战乱,加上日本鬼子轰炸桂林,老式桂林传统建筑几乎全毁。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桂林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气氛中,却都保持着自身的风俗,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 壮族 以壮锦为标志,喜好唱歌。
古有歌仙刘三姐,今有姑娘木叶歌,节庆有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苗族 刺绣蜡染,工艺独特,芦笙踩堂,欢度良宵。
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
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瑶族 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驱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
节庆有打旗公节(农历5月14日),粽子祭祖,祈祷丰年。龙胜境内的瑶族分为盘瑶、花瑶和红瑶。
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又名过山瑶;花瑶因其妇女服饰花色花纹多而得名;红瑶妇女服装分饰衫、花衣、便衣三种,从红瑶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 侗族 高超的建筑艺术,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
一杯拦路酒,醉人心扉。一曲拦路歌,情真意切。
龙胜的侗族擅长建筑,宏伟壮观、凌厉飞扬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乡重要的标识。全杉木结构,凿榫穿枋,架挑对接,吊脚悬空,不用一钉一铆,体现出一种朴素。
侗族风情“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
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漓江的“清水石” 漓江的“清水石”产于桂林境内的漓江中,石形以小、巧、奇、美为主要特。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
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
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
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news.sina/c/2003-12-02/18152264291.s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
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
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
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
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
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
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
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
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
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
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
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
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何特色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1) 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
(2)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3)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4)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5)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6)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7)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如果支持我 上桂林助游网。
桂林哪些小镇有历史文化
桂林有历史的小镇是:大圩古镇、兴坪古镇 兴坪古镇: 兴坪素以山水秀丽、景甲天下而著称,是“中国旅游名县”阳朔县的旅游重镇。
位于阳朔县城东北部,距阳朔县城25公里。世界著名的漓江蜿蜒流于该镇西南部,境内江段长达20多公里,两岸群峰连绵,如剑芒排扦,奇特怪异,万态千姿,绿水滢回,青山环列,倒影幢幢,翠竹成林,垂柳如茵,泛舟江心帆星点点,相映成趣。
兴坪,桂林山水之精华,这里有著名的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僧伲斗嘴、朝板山、榕潭揽胜、雾绕青螺,这里有两个总统游过的神秘、古朴村落——渔村,这里有堪称世界岩溶奇观的——莲花岩,这里有被印制在1999年版贰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上的兴坪大河背秀丽风景。古往今来,兴坪秀丽的山山水水,引得无数骚人墨客为之陶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yj元帅曾在1963年畅游兴坪时写下了“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
的不朽诗篇。 兴坪古镇历史悠久,该地三国时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起即为熙平县治,治所设在今兴坪镇狮子嵅村。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熙平县治由狮子嵅迁往阳朔镇,此处仅作圩集,“熙平”经年深日久便渐讹传为“兴坪”,至今已有1730多年历史。 兴坪镇地属丘陵,地势东高西低,镇西为岩溶地貌,群峰如剑芒排插,分列于漓江两岸,东半部属蒿坪龙山脉,山高坡陡,海拔多在400米以上,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数以百计,最高峰是蒿坪龙,海拔1701米,是阳朔县最高点,境内有漓江、大源河,湖家源流经境内。
兴坪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漓江兴坪段素有精品画廊之称,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近年来,兴坪镇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山水自然风光、民居民俗风情、宗教人文三大主线的旅游格局,即以漓江精华风景段徒步游为代表的山水自然风光游、以“总统”渔村游(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分别于1922年、1998年造访渔村)为代表的民居民俗风情游以及以腾蛟庵烧香还愿活动为代表的宗教人文游;形成漓江游线,以九马画山、兴坪古镇、总统之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区;形成以莲花岩为主的岩溶风光区;形成以大源林场避暑山庄、西塘钓鱼山庄的休闲度假区;形成以地方传统民居特色为主的渔村风景区。
全镇有九马画山、螺丝山、莲花岩、天水寨、灵宝阁、兴坪古街、老寨山“友好亭”、总统渔村、黄布滩、罗田大岩、西塘天湖、崧坪龙、腾蛟庵、大源林场、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大河背风光等八大景区、24个风景点。目前,兴坪拥有各类饭店、旅社13家,床位240多个。
旅游工艺品、画店摊位10家,供游客乘坐的船只21 艘,民居旅游已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 大圩古镇: 桂林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
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贵县的桥圩)之最。 桂林大圩是水路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东有潮田新河,与福利的马河相接;西连相思河,可至永福;北面的漓江贯串着桂林、兴安、阳朔、平乐、梧州,可上达湖南,直下广州。
桂林大圩还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始建于明的单拱石桥万寿桥,仍雄跨镇南;清代建筑的高祖庙、汉皇庙和广东、湖南、江西会馆等,以及长达5里的青石板路,镇上的青砖青瓦楼房,都成为古老圩镇的见证。 大圩四周有社公山、景山、磨盘山。
镇西毛洲,四面环水。大圩还是盛产柑橘橙袖的大果园,风景优美,田园如画。
桂林著名的风景有哪些
桂林著名的风景有哪些推荐度: 漓江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
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
桂林两江四湖推荐度: 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谓之两江四湖。桂、杉、三湖宋已有之,今之木龙湖本为陆地。
为沟通漓江与内湖之水脉,掘土45万余方,乃成。因与漓江之交汇处有木龙古渡之胜景,其上木龙洞在焉,故。
桂林象鼻山推荐度: 象山公园 地处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象山,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 位于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 是桂林名山之一, 主要景点有水月洞。 桂林七星公园推荐度: 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 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 桂林芦笛岩推荐度: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
阳朔印象刘三姐推荐度: 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全球最具魅力的导演,传唱最久远的民族山歌,史无前例的漓江风情巨献。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
兴安乐满地推荐度: 坐落与著名的桂林兴安灵湖风景区,占地逾千亩。规模之浩大,设施之完善,堪称华南之最。
整个休闲世界包含主题乐园、高尔夫俱乐部、度假酒店/森林度假村三大部分,是一个高档次、大规模、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大。 桂林兴安灵渠推荐度: 灵渠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部,建成于公元前214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也是一条跨越湖南湘江和广西漓江两大流域的古运河,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的三大。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推荐度: 龙脊梯田 在桂林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 桂林.龙脊演艺推荐度:桂林.龙脊演艺八大特点: 1.全国旅游交易会献礼剧目 2.国内首创剧场实景艺术。
。桂林龙脊演艺 3.走进龙脊神秘山寨,了解千年民族文化 4.领略世界梯田之冠。
..龙脊梯田的壮丽 5.展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6。. 桂林伏波山推荐度: 伏波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凤北路交界处,在叠彩山以南1公里,与独秀峰相邻。
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公园由多级山地。
桂林海洋世界推荐度: 桂林海洋世界位于南溪公园的南面,由马来西亚水族专家蔡崇荣先生投资近亿元兴建。于2003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桂林旅游的又一亮点。
整个海洋世界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共有100多个鱼缸,近千种鱼类,分为观赏。 桂林刘三姐景观园推荐度: 桂林刘三姐景观园,座落在风景怡人的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亩,总投资伍仟余万元人民。
刘三姐景观园是桂林市旅游业的一颗新星,她以刘三姐文化精华为议主题,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场所。 进到刘三姐。
桂林梦幻漓江推荐度: 梦幻漓江是由蜚声世界艺坛的中国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公司并新近推出的一台可与美国拉斯维加斯媲美的超大型山水全景演出。剧目采用芭蕾和杂技完美结合的表演形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现代化舞美、灯光、音响立。
桂林熊虎山庄推荐度: 中国国家林业局虎、熊、狮科研繁殖基地—— 桂林熊虎山庄 座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沙塘大圆盘处,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人民币。 经国际动物爱护基金与国际野生动物协会认可,为世界最大的。
桂林草坪冠岩推荐度: 冠岩,在草坪下游半公里,其外貌像古时的紫金冠,故名冠岩。岩内常年流出甘洌清泉,故又叫甘岩。
还因在漆黑洞里,顶上透出微光,所以又叫光岩,民国二十六年李宗仁曾题“光岩”二字刻于洞口。冠岩堪称曲径通幽,。
桂林阳朔大榕树月亮山推荐度: 位于漓江风景区内,名“穿岩古榕”。为田园风光最佳处。
阳朔城南7.5千米的高田乡穿岩村金宝河南岸,有一棵古榕树冠呈圆形,远望是一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叶茂蔽天。传为晋代所植,距今已有1500多年树龄。
。 桂林阳朔愚自乐园推荐度: 桂林愚自乐园由台湾企业家曹日章先生于1996年开始筹设,是一座结合桂林秀逸天纯地理景观与全球杰出艺术家创作心血,以洞窟艺术与当代雕塑为主的大型国际地景艺术公园。
其建园的终极目标与理想是:建立一座活的。 桂林阳朔刘三姐水上公园推荐度: 刘三姐水上公园 阳朔县城经福利镇至普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