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土净能令心自空 心凈即佛土,不須更向西方
心凈即佛土,不須更向西方 四祖寺(趙嘏)千株松下雙峰寺,一盞燈前萬里身。自為心猿不調伏,祖師元是世間人。作者簡介趙嘏,晚唐時代一位頗具特色的文學家。詩人憑藉其作品,被杜牧讚譽為「趙倚樓」。詩人在詩文方

心凈即佛土,不須更向西方
四祖寺(趙嘏)千株松下雙峰寺,一盞燈前萬里身。自為心猿不調伏,祖師元是世間人。作者簡介
趙嘏,晚唐時代一位頗具特色的文學家。詩人憑藉其作品,被杜牧讚譽為「趙倚樓」。詩人在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他在當世就聞名於世。詩人的聲名蜚聲天下,宋皇帝也索要其作品欣賞,被後世譽為領軍人物。
禪
唐末的朝政動蕩,導致了詩人悲劇的一生。詩人本希望藉助科舉考試,來步入仕途平步青雲。詩人希望自己能實現濟世報國的理想,但詩人的理想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詩人只能選擇逃避的方式。進入中晚唐的唐王朝,諸多的矛盾爆發,社會出現動蕩。士大夫們想要進士及第難度極大,更不要說為官為宦了。
那麼詩人仕途失意的時候,尋求慰藉的方法是什麼呢?詩人的解決方法就是參禪悟道。詩人寄寓佛寺可以治療科場的失利,官場仕途的傷痛。唐代的詩人喜歡寄寓佛寺,不僅是因為被佛寺的環境所吸引,也是因為禪僧對詩人的吸引力。
作為佛教徒的禪僧,他們平日以持誦佛典為功課。這些禪僧精通佛理,在濃郁的佛教風氣氛圍中,詩人通過他們來了解佛理。詩人們通過與禪僧的暢談,來消解自己入世的苦悶,是自己擺脫塵勞的困擾。
詩人在寄寓寺院的詩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刻畫的是寺院幽辟、 靜雅的環境。而這種環境恰恰是在雞鳴狗盜的仕途少有的,在這裡詩人可以暫時擺脫仕途的羈絆,獲得心靈的暫時解脫。 清幽的環境加上有得道高僧的浸染、點化,使其現實的失意與佛道的出世哲學在這裡達成了一致。詩人在詩歌中,主要表達出一種出世的思想。
禪
作品欣賞
這是詩人創作的一首,與方外之友唱和的饋贈詩作之一。詩人題壁詩的對象是「四祖寺」,就是隋唐時代四祖道信的道場。四祖寺,位於湖北黃梅縣的雙峰山上。首聯部分,詩人起筆就使用精鍊的對仗對句來刻畫環境。佛寺的位置及四周圍的景緻,以及僧人的修行情況。在青松密布的雙峰山上,聳立著巍峨的四祖寺。孤燈一盞,一位遠離塵俗的僧人獨坐與此吟誦經文。
千株與萬里相對,雙峰與一盞相對,語句圓潤熟練,未加雕琢。所描繪的景緻皆為眼前的景緻,詩人用平話娓娓道來,似乎不著力,但情意悠遠,別有韻味。詩人用一盞燈和萬里身,將自己的憂鬱、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無遺,令人動容。詩人雖然寄寓塵世,但出世之心一直深埋內心從未動搖。
頷聯部分,詩人自訴想潛心修禪,卻總是心猿意馬,難以克制壓抑住浮動的心性。詩人發出感慨,「道信」祖師原來也是塵世中人卻能修的大道!頷聯的部分,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於佛的認知:「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詩人用此典故,感嘆己依舊心存塵俗雜念。「道信」祖師雖亦曾是世間欲界之人,然其能在山中修禪三十餘載,太宗時數遣使徵召不赴,後雖加嚴命,仍不為屈。可見自己修道之不足,當時時勤修,日日精進,佛門無止境也。
禪
「道信」祖師說:「心即佛」,義謂「心凈即佛土,不須更向西方」。由是可見詩人受其影響的痕迹,詩人事佛雖「心猿不調伏」,然有追隨祖師達其「心即佛」之境界的雄心壯志,虔誠之心至矣。全詩短小精悍,落去鉛華,或「直尋」詞句,或談事禪體驗,或壯述己志,盡得風流。
禪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