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大使馆 解密 烈士日记:轰炸中国大使馆后,我们抓到三个美军,要不要打死?!
烈士日记:轰炸中国大使馆后,我们抓到三个美军,要不要打死?!
1999年《未写完的战地日记》(连载三)
许杏虎,共产党员、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光明日报记者、夫人朱颖被美国空袭导弹炸死,双双牺牲。
对此,美国解释袭击事件,是“误炸”!
以下为许杏虎同志生前在南斯拉夫亲笔所写战地日记:

3月30日 星期二 晴有风
白天相对平静,警报声一直没有响起,大概同俄总理普里马科夫的来访有关。但在他的飞机离开后几分钟,警报就开始了。
上午出门采访,刚走到萨瓦河大桥,我便遇到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是由300多名茨冈人(吉普赛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打着南斯拉夫的国旗,喊着口号,队尾在逐渐延伸。
这些人可以说是城市里最不起眼的一群公民,没有固定职业,没有足够收人,没有像样的衣服,但他们同样有一颗拳拳爱国心,此时此刻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来到南记者集会的现场,数百名用笔战斗的先锋们正在猛烈抨击北约的野蛮行径,强烈谴责西方舆论的歪曲报道,要求他们客观对待科索沃危机。
一位手持鲜花的女记者对我说:“塞尔维亚人决不向北约的导弹屈服,北约必须对战争负法律责任。”
BK电视台的一名年轻记者称:“如果军队需要,我们也能上战场。”
黄皮肤、黑头发的我在集会的人群中很是显眼,同他们交谈一会儿后,我赶着到别处去采访。
今天人们都在期待俄总理的来访能带来积极成果。由于我们住到使馆后就没有国际长途能往编辑部发传真了,而回家去发又耗不起汽油,电子邮件没保障,发稿成了一个大难题。
手机有时与国内也联系不上,只好先将稿子发到巴黎、维也纳或罗马记者站,再请他们转发,巴黎记者站丁一凡的大力配合,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
3月31日 星期三 晴
和平斡旋失败了,不是俄总理普里马科夫不尽力,不是南斯拉夫不让步,而是美国和北约不愿意放弃战争,等待着南联盟的是更凶残的轰炸!
在外面采访,有时自己都搞不清楚有警报还是没警报。在街上,我向人们索要“靶心”,他们给了我一大把。“靶心”很受欢迎,到处都能见到,连电视台播音员胸前都戴着。我车前车后各摆一个。在南朋友的提醒下,我用塞文把“中国记者”几个大字写在一张大纸上,放在车里并在停车时拿出来摆在车前显眼处。
为了准备本报《国际长廊》副刊的约稿,我又去了“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现场,再次被感动了!许多人不是第一次来,表明贝尔格莱德人民反击武力干涉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今天南军队抓获三名美军士兵,此三人个个垂头丧气,南斯拉夫人又一次受到鼓舞。
凌晨的轰炸更紧了。
4月1日 星期四 多云
清晨,诺维萨德的一座多瑙河大桥被炸了,通往匈牙利的多瑙河大桥也险些被摧毁,北约的轰炸已不择手段,令所有的人愤慨不已。中午,我们驱车前往诺维萨德,高速路被封了,只好绕道前往。
站在我曾经数次踏上的、不复存在的佩特洛瓦莱丁旧桥下望着对岸的古城保,望着上游不远处法西斯在二战中轰炸诺维萨德时留下的两座桥墩,我禁不住热泪滚滚。北约为什么要与执爱和平的人民为敌?
上千的诺维萨德人正在这里向这座古老的大桥作最后的告别。
回来的途中,我们顺路拐向布贾诺乌契村一美国F-117A军机被击落的地方。又被军人拒之村外。
在我们再三请求下,他们答应让看一下飞机的部分残骸,随后打开停在路边的一辆车子的后门,里面有三块碎片,看不出同其他飞机的碎片有何区别,我们提出要看一下机壳部分,主要是想亲眼看一下使F-117A隐形的材料,对方说已经封存了。
由于得知当天上午米洛舍维奇同鲁戈瓦举行了会谈,我们想尽快返回,所以车子开得飞快,加之不熟悉这条小路,路上两次遇到险情,一次车开到麦地里,这倒不算什么,第二次拐弯时车子失控,在路上转了两圈,我和同车的人民日报记者小吕都出了一身虚汗。
傍晚时分,南石油公司答应给中国使馆的车辆一些汽油,但只限每辆30升,这对我们记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我忙着赶稿,让朱颖开车去加油,并再三告诉她回来经过萨瓦河大桥时一定要机灵,保持警惕,因为北约已经把公路、桥梁作为重点轰炸目标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