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龙门村历史 涞源历史文化名人
涞源历史文化名人
1.涞源县历史名人介绍(两位)
李存孝(?~894),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本名安敬思。李克用在代北掠地时遇到他,收为义子,改姓名为李存孝。常跟随李克用担任骑将。888年(好年份啊),河南张言攻破河阳,李罕之前来归晋,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在泽州,遣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率军7000助李罕之收复河阳。朱温则亦派遣丁会、牛存节等援助张言。两军战于温县,梁军先扼太行,李存孝大败,安休休被擒。此时,晋军已得泽、潞二州,每年都出山东,与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跟随出战。889年六月,李存孝随李罕之攻下洺、磁二州,孟方立派大将张溉、袁奉韬率军数万迎击,被晋军打得大败,二将都被擒。孟方立生性多疑,手下将领都很怨恨他,加上兵败,人人都生了异心。孟方立羞愧畏惧,服毒自杀。孟方立死后,晋军又攻克了邢州。此次攻下三州,李存孝功劳很大。
890年,潞州军叛乱,杀死晋将李克恭投奔朱温,朱温又派李谠进攻泽州的李罕之,李存孝率骑兵5000前往救援。梁军对李罕之喊话说:“您常依仗太原的势力(即李克用军),现在上党已归唐(此时的唐朝实际上在朱温控制下),唐军已包围太原,沙陀人(指李克用)将找不到巢穴躲藏,您还有谁可以依靠而不投降?”李存孝抵达后,率精骑500围绕梁军营寨大呼道:“我们沙陀人所以找巢穴,是为了用你们的肉来给将士们吃,现在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梁骁将邓季筠率军出战(不知道他胖不胖),李存孝舞槊迎战,将他生擒。李谠败走,李存孝追击,斩俘万余人,追至马牢关方回,然后又回头率军攻击潞州。朱温封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孙揆是儒生出身,身穿盛装,使用大伞盖,以梁军3000作为护卫,捧着节杖前进。李存孝闻讯后,率300骑兵埋伏在长子以西的山谷,待孙揆军经过时,突然从侧翼袭击,生擒孙揆而回。大家看到这里,可能都会觉得孙揆窝窝囊囊的。但他后来被押到李克用面前时宁死不屈,最后被锯死,骂不绝口,至死方休,非常硬气。先前,朱温派葛从周、朱崇节守潞州以待孙揆,二人听说孙揆被擒后马上撤退,晋军于是收复了潞州。李克用封康君立为昭义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李存孝自认为功高,对昭义留后之职志在必得,而此职却被康君立所得,于是非常不满,几天吃不下饭,又任意杀人,从此开始有了反叛之意。
梁将张浚、韩建也率军攻击晋的阴地关,李克用派李存信、薛阿檀等抵挡张浚,李存孝军驻扎赵城。韩建派壮士300夜袭李存孝军,被他发觉并击败,率军反击,梁军溃散。张浚退保晋州,韩建推报绛州。李存孝进攻晋州,张浚出战,又被击败,因此闭门不敢再出战。李存孝又转攻绛州。张浚、韩建见势不妙,都率军撤退。李存孝于是攻下晋、绛二州,纵兵大掠慈、隰之地。
李存孝猿臂善射,常身被重铠,把弓戴在腰间,槊防在大腿上,手舞铁挝冲阵,万人辟易。身边总带着两匹马,战到酣处换马,上下如飞。891年,出任邢州留后。此时,晋军连年攻进赵王王镕控制的常山,李存孝常任先锋,攻下临城、元氏。王镕求救于幽州的李匡威,李匡威兵到,晋军撤走。李存孝素与李存信关系不好,李存信进谗言说:“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李存孝心里不安,于是联结梁和赵,请求合兵攻晋。唐朝廷命王镕前往救援。892年,王镕与李匡威的关系恶化,反而和晋军联合,出兵3万助晋军攻李存孝,李存孝闭门自守。李克用亲自率兵前往,掘沟堑以围城。李存孝出兵冲击,晋军无法筑成沟堑。裨将袁奉韬派人对李存孝说:“您所畏惧的只是晋王。晋王待沟堑筑成,一定会留兵围城自己退去,他手下诸将都不是您的对手,筑好了沟堑又有什么用?”李存孝同意,于是任由晋军筑沟堑。沟堑筑成后,深沟高垒,无法靠近,李存孝非常被动。城中粮尽,他登城喊道:“儿蒙王的大恩,位至将相,难道愿意舍父子的关系而投仇敌?这是由于存信诬陷的缘故。希望能活着见王,说一句话就死。”李克用很感伤,派刘夫人入城慰谕。刘夫人带着李存孝回来,他磕头请罪道:“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是存信的缘故!”李克用呵斥道:“你写书檄,说我有百项罪状,难道也是存信干的?”于是将他押回太原,以车裂之刑处死。其实李克用本不想杀他,希望诸将为他求情,就此顺势免了他的罪,谁知诸将都妒忌他,没一个为他求情。李克用为此深恨诸将,但却没有谴责过李存信。李存孝死后,李克用仍很惋惜,为之十多天不理政事,兵势也逐渐转弱,而朱温的势力则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康君立向来和李存信要好,常说李存孝的坏话。李存孝死后,李克用每次和诸将赌博,谈到李存孝都流泪不止,康君立却不以为然,李克用大怒,将他毒杀。
2.涞源县的历史文化
涞源县的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早在晚清时期涞源县就已将反清灭洋大旗插上了白石山巅;抗日战争的时期,在gcdzg的领导下,涞源人民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黄土岭战役,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在这里被击毙,成为中国抗日史中辉煌的战役之一;涞源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献身故事已广为流传;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为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以身殉职,1939年10月在涞源县孙家庄为伤员施行手术的小庙依然保存完好。
方言俚语 涞源方言属北方方言河北次方言。由于地形复杂其语言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四个区片:县城语片、王安镇主片、银坊语片、东团堡语片,各语片内部也有差异。
民间艺术 涞源梆子 窗花文化遗址 中石器时代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 纣王城。
3.涞源县历史古迹
1、拒马源中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拒马源北侧台地上,文化层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烧骨、烧果核、红褐色素面陶片、黑褐色素面陶片、陶支架、碳等。据测定这处遗址距今9000±100多年,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人们还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这一发现,将人类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2、南屯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拒马河南岸,文化层内包含物有石铲、红陶泥质磨光钵口沿、红陶夹沙划纹陶片、黑陶夹沙素面陶片等,属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农业、家畜饲养、渔猎、制陶技术都已发达,婚姻已由"群婚"发展为"对偶婚",这里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
3、纣王城
商周时期,人口逐渐增多,居落遗址相应增多,面积及文化层堆积也较为丰富,已发现的遗址大都分布在拒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头先商时期遗址、甲村商代遗址、三甲村商代遗址。
三甲村商代遗址,即为史载"纣王城"遗址。《河北通志稿》记:"纣王城,在涞源县东十五里,清统志相传纣派比干筑,此中有比干庙,清畿辅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载与出土文物相合,此处当属“纣王城”无异。
4.河北历史文化名人
据介绍,“四美”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汉武帝宠妃、“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三国曹丕夫人、曹植《洛神赋》所追思的甄宓;《莺莺传》、《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们的出名更多地得益于诗词歌赋及小说戏曲等作品,留传下与之相关的“罗敷有夫”“倾城倾国”“翩若惊鸿”“待月西厢”等成语典故。
“八英”为战国时期的廉颇、荆轲;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南北朝时期的祖逖/刘琨(双星合一)、高长恭(即兰陵王);《水浒传》人物武松和近代武术大师霍元甲。评选组织者认为,这些名人充分体现了燕赵儿女慷慨悲歌,勇于为国家、为正义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豪侠之气。
“十圣贤”为黄帝、赵雍(赵武灵王)、蔺相如、赵佗、董仲舒、刘备、魏征、赵匡胤、赵南星、张之洞;
“十八才子” 为扁鹊、荀况、毛亨、祖冲之、郦道元、展子虔、高适、贾岛、一行、李昉、赵佶(宋徽宗)、赵孟、郭守敬、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纪晓岚。
最著名的说不上来,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建树,要看您是怎么想的了.
5.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涞源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10万年前。
约1.2万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约1.2万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
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日本历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岛的历史。通常是指在日本旧石器时代到目前的历史。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即日本的国庆节。
从公元100年开始,史书才有了以国家形式的记载。《汉书地理志》有对“倭”这个国家的描述:乐浪海(中国东部海域)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盘古开天到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有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有2200年。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
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
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6.列举我国古代四位历史文化名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7.历史文化名人 事例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中华几千年璀璨的文化历程之中,号称“诗仙的他以豁达的心胸与高远的意境独占鳌头,居一代文人墨客之首,提起唐诗,不得不提起他——李白。
在多数人眼中,他多愁善感,满含一腔幽怨,他狂放不羁,尽带一肚辛酸。“五花马,千斤裘,忽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一生仕途失利,穷困潦倒,与“愁”字相伴。然而,这只是他微小的一面。李白是豁达的,骨子里透着一种傲然与大气。
如果我得以生在盛唐时代,也许在机会亲睹“诗仙”的风姿。他的身姿闪烁在他的诗行里,穿梭在他的文字之中,已经多次放映在的脑海里,一身青衣,衣袖随风而舞,头上束着黑布小帽,脸上已有了岁月的棱角,目光中透着豁达,手捧金樽,仰头问月“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炯炯的目光注视着俗世与官场,他一眼望穿,终将自已满腔热血抛洒向自然。官场的规则冲突了他的放荡不羁。于是,脱下官服,摘下官帽,封好官印。束紧布衣,打点行装,没有留恋,没有寒喧,更没有失望。只是毅然决然地走向广阔的天地,回归了真正的“诗仙”。小呷一口,酒入豪肠,三分化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他的足迹体现了他无比的豁达。虽有一腔抱国之志,无奈一双慧眼,将官场看破。比起杜甫,李白没有一句怨言,更没有留恋。他只是把仕途看做一路风景,受到了世俗渲染,他坚定地跑开了,他要找回自已纯朴的灵魂。不再那一点上执着不放,这便是豁达的智慧。相反,他的好友杜甫,也有一双慧眼,看出了官场的腐败,却固执地想以自已一人之力改变污浊的世道。苦苦力谏,让衣履在大殿的石地上划过。纵然他划成了哭破喉咙的忠臣,却也将自已的生活丢掉,快乐丢掉,甚至将生命放在浪尖上逐流,最终死不瞑目。
有时放下也是一种智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得以将毕生精力注入山水之间,体验大气磅礴的自然所赋予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句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条路,与其宁死不回头,固执不放手,是不是豁达一些更好呢?”
像李白这样智慧超然之人不多了。
8.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书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献芝、郑道昭、欧阳询、楮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蔡襄、黄庭坚、苏轼、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刘镛、康有为、翁同禾、
文学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庄子、屈原、荀子、吕不韦、韩非、贾宜、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张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谢道韫、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骆宾王、王勃、宋子问、陈子昂、贺知章、张九龄、高适、杜甫、韦应物、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李后主、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李清照、陆游、朱熹、辛弃疾、文天祥、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汤显祖、冯梦龙、徐霞客、蒲松龄、孔尚仁、郑板桥、曹雪芹、龚自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