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对蜀汉取而代之的主观想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外人不得而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和外在表现形式两方面来进行推测。
一、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来看诸葛亮拥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多重身份,但剥去这些外衣,骨子里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个身份贯穿始终,并是他价值观念的来源。
隆中出山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去世后,蜀汉官方给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侯”,后主刘禅评价诸葛亮“参伊周之巨勋”。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就可以窥探诸葛亮的一生志向,以及是否实践了这一价值观。
谥号“忠武侯”: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一书的解释:
“忠”:危身奉上;“武”:威强睿德。由此可见,蜀汉官方是非常认可诸葛亮的忠君忠国这一行为的。如果诸葛亮对蜀汉有不臣之心、意图取而代之,无论如何是不会给他“忠武侯”这一谥号的。
后主刘禅的评价:参伊周之巨勋。
伊周是谁?实际上是两个人,即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两人,这两人的共同点是:是各自朝代的贤臣、能臣,最关键的是二人都曾辅佐君王,都曾摄政但最终又还政于君王。
刘禅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除了肯定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方面的突出贡献外,更深层的含义应该在于诸葛亮摄政而不篡政。
因此,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诸葛亮的忠心,试想一下,汉献帝会给曹操这样的评价么?绝对不可能。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大臣,出将入相,分别为齐桓公称霸诸侯、燕昭王复仇齐国立下了盖世奇功。
诸葛亮以此二人为榜样,自然是想效仿二人建功立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管仲身居相国高位兢兢业业,死在岗位上;乐毅大权在握,收到燕惠王猜忌,宁可投降赵国也不起兵反叛燕国。这两人对国家也是忠心的,想必诸葛亮对此也是仰慕的。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诸葛亮同样如此,在他的价值观念里,他的身份就是“管仲乐毅”的身份,辅佐明君,成就大业,实现理想,从来没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二、从诸葛亮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显然,诸葛亮在后期践行了他的内心价值观。
我们来对比一下曹操,这个同时期的例子。
官职:丞相,开宗立府。这一点倒是类似,诸葛亮也有,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曹操的丞相之位是自己强迫汉献帝封的,是凭借自己的权势得来的;后期曹操还不满足,还要求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王,打破了汉初刘邦立下的“非刘姓不为王”的规矩;而诸葛亮是以丞相之权,行丞相之职,并无越界。
宗族:曹操大力培植自己宗室的力量,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这一年,上奏朝廷任命其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明显是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这是把汉家朝廷当成了曹操的自家天下;而反观诸葛亮,生前就为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来做丞相职位,并没有从私心出发,给予自己的儿子军政大权;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都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不辱诸葛家威名。
三、结论后人对诸葛亮虽然也有负面评价,但都集中在诸葛亮的用兵、用人上,但对诸葛亮的忠君忠国,都是没有异议的。
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司马懿评论诸葛亮:
““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贾诩评论诸葛亮:
“诸葛亮善治国”。因此,综合上面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确实就像他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对蜀汉的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
这一(12)蜀汉(41)丞相(10)相关文章
- 马超最怕诸葛亮 解密三国:诸葛亮在蜀汉内最怕的竟然是刘封
- 阿斗和诸葛亮关系 诸葛亮与刘禅因何结缘?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好吗?
- 马超最怕诸葛亮 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见这三人怕的要死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诸葛亮对刘禅有何建议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好吗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赵云为何是诸葛亮事业中最可靠的支柱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刘禅无能,为什么诸葛亮不杀他自立为帝呢?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好么?揭秘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看法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诸葛亮刘禅的关系究竟如何?为何武侯庙迟迟不立?
- 刘备对刘禅的遗言 诸葛亮留给刘禅6个字,可惜刘禅记反了,否则蜀汉不会灭亡
- 刘禅为什么怕诸葛亮 刘禅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刘禅将诸葛亮当做父亲看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