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领读人 WE領讀|吃茶去

火烧 2022-08-22 23:28:41 1051
WE領讀|吃茶去 中國人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愛喝茶的,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愛喝茶的。喝茶這件事情,套用現代科技的時髦說法,恐怕是編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序列,從古至今,傳承未曾間斷過。中國國土廣袤,在幾千年
领读人 WE領讀|吃茶去

WE領讀|吃茶去  

中國人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愛喝茶的,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愛喝茶的。喝茶這件事情,套用現代科技的時髦說法,恐怕是編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序列,從古至今,傳承未曾間斷過。
中國國土廣袤,在幾千年的歲月里,茶的文化也難以一言概括。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歷朝歷代,無論是茶本身、喝茶的器具、泡茶的方法以及茶在生活當中的功用,全都不同。陸羽的《茶經》,王問的畫,曹雪芹的《紅樓夢》,都少不了茶的影子。出世之人更是愛茶的天然清苦味道,於是有了《五燈會元》當中有趣的記載:「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新來僧人,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禪師:『為何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從此,「吃茶去」成了一句佛門著名的偈子。奈何這禪機雖鋒利,我卻也難得要領,唯獨喜歡在冬天泡茶喝,勉強做附庸風雅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冬天還是寒意十足的,尤其在我的老家東北地區,冬天冷得十分純粹,零下三十度的低溫,讓人前一秒鐘踏出房門,後一秒鐘便念起茶的種種好處來。
既然泡茶,總也要大概學些茶之道。中國人歷來不缺乏將美好事物用更美好的方式加以呈現的本領,想來還是由於物產豐盛,人傑地靈。首先,總要有一把稱手的茶壺,就這一件事便不得了,紫砂的,陶土的,老瓷的,先挑花了眼睛。紫砂壺還要分朱泥、紫泥、黃泥的材料,再分西施、石瓢、秦權、匏瓜、仿鼓等等的器型,真是夠人好好欣賞琢磨一陣子了。
有了泡茶的壺也不夠,燒水的壺也要有講究。手工的銀壺、名家的鐵壺,其先都是一件藝術品,其次才是軟化水的功能。再往後,茶杯也不能含糊。於是,恭喜你,打開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大門!就是最基本的汝、哥、官、鈞、定五個窯口就足夠研習一番了,何況還有建窯、龍泉窯、吉州窯等等。看來看去,似乎福建地區的建盞與喝茶的文化最為密切,是宋代文人鬥茶時的上佳選擇。可建盞又是花樣百出,兔毫、鷓鴣斑、烏金、曜變,一看就知道是一眾文人賦予的稱讚。
至此,茶席上最關鍵的幾個物件算是有了著落,其餘的杯墊、茶巾、茶荷、茶濾、公道杯,合著自己的眼緣隨性挑來,再搭配一個小小的青釉花瓶,插上一兩隻時令鮮花,若是再要豪華一些,添上一縷清香環繞,就足夠了。
茶席準備好了,茶呢?這又少不了一番挑選!綠、紅、黃、白、黑,茶的世界裡,五色俱全!拋開這層,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還是拿不定主意。算了吧,吾等塵世間的凡夫俗子,還是用最淺顯的辦法。花茶香氣足,茶湯帶著絲絲的甜味,杯子里或是花朵,或是花瓣,一半是喝,一半是看。綠茶,尤其當年的新茶,味道極沖,像是要把人帶去深山老林轉一遭,但是不耐泡,很快便失了威風。熟普可以反覆沖泡十幾遍,可單獨喝過於濃郁,若是幾十年的老茶,簡直就是藥味,很適合放上紅糖煮著喝。只有紅茶味道適中,淡淡的香,淡淡的苦,淡淡的甘。
適逢窗外飄起今年的初雪,整個世界莫名地變得安靜了,彷彿能聽到雪花落下的聲音。捏一把雲南的蜜香金芽,撿一隻倒把西施壺放進去,滾開的水沖落,茶葉翻滾騰挪著。傾倒在錘紋的公道杯里,香氣散出來,似有若無。再漂亮的茶席,再好的茶,也看與誰人共飲。若是三五知己對面而坐,便是四野荒郊,茅屋竹舍,矮凳斜桌,擺著幾隻缺了口的陶土杯子又如何。主人依舊會殷勤地給各人面前的杯中斟上七分滿的茶。舉起,放下,似有捨得之意,一滿,一空,仿若輪迴之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肆意高歌也好,激揚文字也罷,這好茶,總是自在人心。
說了這麼多,反而想起了高僧的那一句偈語。索性,收起這些感慨,吃茶去。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總策劃 / 趙媚
編審 / We領讀·悅讀組
排版 / 悠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