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有人站出来 唯一敢站出來說不的人

唯一敢站出來說不的人
歷史:《三國名將》
趙雲在這件事情上的閃光亮點,是兩個「非凡」。非凡在哪裡?「三國探客」告訴你。
一是趙雲非凡的政治見識。你想,七年前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在隆中對策裡,已經建議劉備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麼?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所說的:「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統治益州的劉璋昏庸軟弱,人口眾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關心愛護,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主管人。好了,現今新的主管人來了。一來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產、房產,全部奪過來分了,而且一分錢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這能算是英明君主主管的政權嗎?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嗎?如果還想在益州得到民眾的擁護,如果還想完成「興復漢室」的政治大業,這種土匪行為就絕對不能幹!趙雲的話,實際上已經把問題提高到政治的高度來認識——我們是什麼性質的政權。顯然,他在勝利面前,並沒有被沖昏頭腦,頭腦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遠見卓識。
二是趙雲非凡的政治勇氣。他敢於站出來說上面這段話,需要的勇氣,並不比在戰場上玩空城計的勇氣小。為什麼呢?戰場上那是針對敵人,人際關係很簡單,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過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然而朝廷上這是針對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際關係非常復雜。別人一心想發財,當地主又當房主,你卻公開站出來斷了人家的財路,今後怎麼相處呢?別人難道不會孤立你,把你邊緣化嗎?在一個群體當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鈍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嗎?因此,整個蜀漢朝廷袞袞諸公當中,別人都對此不表態,就很可理解了。別人都世故,都圓滑,都會做人呀!但是,趙雲就不是這種八面玲瓏的不黏鍋,他敢說敢當,問心無愧,因為這是出於公心,為蜀漢的發展大局考慮。可見這位趙子龍,是一個具有非凡政治勇氣的人,而不是眼看別人做事不地道,卻昧良心跟著別人大撈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軍事和國事兩方面都一心為公,勇於承當,毫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不要說在蜀漢,就是在整個三國的名將當中,趙雲趙子龍也是非常難得的標兵模范。
七年之後。章武元年(221)秋天,劉備準備出動全國的精銳兵馬,進攻孫吳,目的是為死去的關羽報仇。這是蜀漢王朝命運攸關的頭等大事,按理說,應當先在朝廷中進行充分討論和周密考量。但是,這時的劉備,情緒激動,怒火沖天,就連丞相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勸阻。據上面提到的《趙雲別傳》記載,關鍵時刻,又是趙雲,站出來對劉備直言進諫說:「我們要消滅的國賊是曹操,而非孫權。先消滅了曹魏,孫吳自然會來服從。現今曹操雖死,他的兒子曹丕,卻篡奪了漢朝的皇帝權位。我們應當順應民眾心意,盡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義感的民眾,必定會踴躍支持我們。所以不應當放過曹魏,先去進攻孫吳;如果戰端一開,勢必就難以迅速收兵了!」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