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的姓氏怎么来的 关于区姓的历史
关于区姓的历史
一、区字姓的由来和历史
区姓渊源有两个,一是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二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新会、福建莆田等地,历史名人主要有东汉孝子欧宝、汉朝富商欧安、明代学者欧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欧大任等。姓源出有二:源流一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
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
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源流二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
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
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得姓始祖无疆。
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
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
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二、区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欧 区(ōu 欧 区)姓源出有二: 1、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
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
欧与区音同。 2、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
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
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得姓始祖:无疆。
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
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
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
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据《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三、历史名人 欧 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欧 安:汉朝富商,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
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
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四、郡望堂号。
三、区字姓的由来和历史
区姓渊源有两个,一是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二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新会、福建莆田等地,历史名人主要有东汉孝子欧宝、汉朝富商欧安、明代学者欧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欧大任等。姓源出有二:源流一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
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
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源流二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
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
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得姓始祖无疆。
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
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
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在汉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
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据《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人口数少的姓氏,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历史名人区宝区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区安区安:汉朝富商,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
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道江区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区适子区适子(1234―1324),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登州村人。
传说是《三字经》的作者。区适子出生于广东顺德书香之家,其祖父辈多是顺德早期的进士。
区适子少年时代聪明颖悟,有“神童”之称。长大后,沉稳厚重,精通经史,工文善词,著有《绮业集》等,以博学。
四、区姓的来源祖先是谁
区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音同“欧”。人口以广东为多,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及海外。区姓是古南越族区域特有的姓氏,亦有指与欧阳姓、欧姓同出于一个源头,是越王勾践后裔的一支。
名人
区星 区适子:《三字经》作者 区家驹 (千里驹): 粤剧表演艺术家 区丁平 区瑞强:香港歌手 区楚良:足球守门员 区雪儿 区文诗:前Cookies成员、香港广播节目主持人 区锦新:澳门立法会议员 区丁玉:香港唱片监制 区宗杰:澳门政界人士 区俊涛:香港歌手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区字姓的由来
区姓渊源有两个,一是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二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六、县姓氏的历史
一、姓氏起源于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
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二、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
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
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
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七、请教谁知道边姓国姓的历史,在哪个省市较多
边姓氏的来源 边姓主要来源有两支,一支出于商代。
商代有诸侯边国,其后有子孙以国名为氏,东周时襄王的大夫边伯即其后人。这一支边姓奉边伯为始祖。
另一支出自子姓。西周初年,微子启被封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春秋后期宋平公在位时,其子公子御戎字子边,为朝中大臣。
平公死后元公继位,华氏家族把持朝政。子边欲除代氏反为其所杀。
后宋国得到齐、晋等国帮助,平定了华氏家族叛乱。后来,子边的一个孙子任宋国的大司徒,执掌宋国朝政。
为纪念祖父的忠义,其遂以祖父的子为姓,奉子边为边姓的始祖。 播迁繁衍:历史上,边姓曾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陇西(今属甘肃)、金城(今属甘肃兰州)等地形成郡望。
当今,边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等地。 【历史名人】东汉有文学家、尚书令边韶,清代有河南布政使边浴礼等。
八、历史上姓“区”的名人有哪些
1、区大相
区大相(1549—1616),字用孺,号海目,广东佛山市高明区阮埇村人。为文有奇气,援笔数千言。万历癸酉(1589年)与兄大枢举于乡,己丑(1589年)与弟区大伦中进士。
官翰林检讨,同修国史,经筵展书,历赞善中允,掌制诰,居词恒十五年。万历乙巳年(1605),区大相调任南太仆丞。在任3年,称病回乡。居乡8年。1616年病逝。
著有《太史诗集》、《诗集》、《图南集》、《濠上集》和《制诰馆课杂文》等。工于诗,诗律板严,铸必炼,为明代岭南诗家之最。现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遗址留存。
2、区大伦
区大伦(?—1628),1628代学者。字孝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镇阮埇村人。少年时即富有正文感。中举人后与胞兄区大相到设在南京的太学学习。
时海瑞掌太学,名声很大,大伦同他交情甚厚。万历己丑年(1589)中进士,出任山东东明县知县。他爱民如子,劝导农民勤耕作,讲礼让。
对有因荒年而被迫卖了子女的,都替他们赎回来,又将税契的余款买耕牛数百头,给缺牛者使用。后调任御史。
因上疏(奏章)劝谏神宗皇帝应亲自主持郊祭典礼,引致神宗不高兴,被革职还乡。现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遗址留存。
3、区丁平
区丁平,1945年生于广东。中国香港影视导演、美术师。1995年与毛舜筠(毛毛)结婚。与毛舜筠迄今共有三次婚姻:21岁嫁与法裔华侨商人文舒扬,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三年。
返无线拍戏后,88年和名编导蒋家骏步入教堂,可惜因性格不合而最终分开;1995年毛毛与著名美术指导(亦是名导演)区丁平闪电结婚,迄今感情和睦并育有两个女儿。

1972 年中学毕业后从事服装设计。后赴英国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1979年进入电影界,为80年代香港新电影作家。
1986年凭《女人心》的美术设计提名为第五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奖,2003年凭《天下无双》的美术设计提名为第二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奖。
4、区瑞强
区瑞强,1955年7月31日生,香港歌手、音乐人,香港浸会大学毕业生,香港电台DJ。80年代成名,以其独特的田园气息在香港乐坛中独树一格。
《陌上归人》、《渔火闪闪》是其代表作。由于他擅长弹吉他唱民歌,也可说是推动民歌潮流的重要功臣,因此素有“民歌王子”的称号。
5、区楚良
区(ōu)楚良,生于1968年,广东罗定人。中国足球传奇门将,曾先后效力于广东宏远,上海申花,云南红塔和重庆力帆队。
担任主力门将,并多次代表国家队参赛。现任中国男足国家队助理教练。2017年10月6日起担任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姓
九、游姓的历史
游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年龄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黄帝陵外景黄帝陵2004年公祭黄帝陵仪式:煌煌祭祖典拳拳小儿百姓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陈腐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后稷(姬弃)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也是游姓的先祖。周康王(姬钊)。
游姓郡望堂号堂号
“美秀堂”:年龄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游姓家乘谱牒游姓迁徙漫衍游姓历史名人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念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首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觉察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针言典故的由来。
游寿:他恼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欣赏。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义士之一。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上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