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致命一击完整版怎么看 广东8000子弟北伐给满清致命一击,隆裕太后无奈下诏清帝退位
广东8000子弟北伐给满清致命一击,隆裕太后无奈下诏清帝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了推翻清朝,为了革除帝制,为了实现共和。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发动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功占领武汉三镇

广东8000子弟北伐给满清致命一击,隆裕太后无奈下诏清帝退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了推翻清朝,为了革除帝制,为了实现共和。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发动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功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在其后短短一个半月全国有15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自治。 辛亥革命形势 清政府派遣陆军大臣荫昌前往镇压革命起义。随后又重新启用袁世凯。湖北周边清军和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由于革命军没有统一指挥、缺乏训练、缺少弹药,以及清军日益增加。汉口、汉阳两镇相继失守,革命军损失惨重伤亡1万多人,只得退守武昌。 武昌形势危急,黄兴致电广东都督胡汉民催促广东出兵北援。胡汉民征询姚雨平的意见,姚雨平认为应该立即出兵北伐,尽快推翻清政府。胡汉民随即命姚雨平组建北伐军。广东北伐军8000人,由4个团、机枪营、炮兵营组成,外加18尊德制退管炮,步枪子弹300万发,机枪子弹50万发,炮弹1000余发,广东北伐军实力雄厚,可与北洋新军一战。姚雨平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 姚雨平 1911年12月广东北伐军分三批渡海北上上海。与此同时江浙联军已经攻下东南重镇南京。广东北伐军其后移镇南京。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此时的情况是武昌之危未解,张勋驻扎津浦路南威胁南京。为牵制清军缓解武昌压力,同时解除南京威胁,黄兴和孙中山策划六路北伐。在南京的各路北伐军组成第二路。孙中山自认北伐总指挥,1月11日正式誓师北伐。 张勋:最后还能善终 姚雨平奉命率领粤军渡江北伐。1月13日粤军姚雨平部在固镇和清军张勋部交战,北伐军士气高昂大败清军。追敌至宿州城外。宿州城清军兵力和武器都优于北伐军,姚雨平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大大鼓舞了北伐军的士气,北伐军一次次冲锋,近距离和清军交战,清军野炮无法发挥优势。北伐军再次打败张勋攻占宿州。张勋北逃至徐州。 效忠清朝的张勋两战两败后主动跟北伐军请和。姚雨平要求张勋退出徐州,张勋不同意,姚雨平率军继续北上,一举攻占中原枢纽重地徐州,张勋逃至济南。北伐军三战三捷扫除了南京的威胁,洞开了京津冀的大门。其它路北伐军大受鼓舞也大举北伐。北伐排山倒海之势一触即发。清廷震动,知大势已去,加之袁世凯的威逼利诱,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 清帝退位,姚雨平及其广东北伐军功不可没。广东北伐军以六路北伐军中的一路里的先锋主力,在其它路都没有成行的情况下,连战连捷,直接影响了整个革命形势。可谓给了清廷最致命一击。只可惜南北和议,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 粤军阵亡将士墓 南北和议达成后,广东北伐军退回南京。在姚雨平的倡议下北伐军阵亡将士61人的遗骸被运回南京,葬于南京莫愁湖旁,是为建国粤军烈士墓。孙中山先生在墓碑上亲提「 ”建国成仁”四个字。此次北伐在孙中山看来是建国级战役。 建国成仁 后广东北伐军改名广东讨虏军,再后来又改成民国陆军第四军。姚雨平任军长,加上将衔。后来的很多部队都起名第四军,如: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新四军、工农红军第四军等,来源都是姚雨平的第四军。 姚雨平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忌惮南京驻扎的三十万各省革命军要求黄兴裁军。三十万军队挤在南京军费开销巨大,再加上粤军客居南京受到当地的排挤。姚雨平又不恋权势,所以姚雨平主动要求裁撤粤军,只保留一个炮兵营。炮兵营回广东又被陈炯明缴械。其后姚雨平一直追随孙中山。讨袁、护法、平叛都有他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姚雨平回到广州,在政府担任一些闲职,平安度过余生,于1974年寿终正寝,享年92岁。 很赞哦! (1037)
相关文章
- 隆裕太后和珍妃 千古帝制收场人――王朝终结者隆裕太后
- 隆裕太后和珍妃 隆裕太后简介 隆裕太后是怎么死的?
- 隆裕太后和珍妃 隆裕太后为何会下旨退位?隆裕太后是被逼的吗?
- 载沣和隆裕太后什么关系 大清帝国的送葬者:隆裕皇太后一生
- 光绪没有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 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关系怎样?与光绪关系怎样?
- 隆裕太后和珍妃 揭秘:晚清风云之清王朝的末代太后隆裕太后生平
- 隆裕太后和珍妃 史上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身份尊贵却一生凄苦
- 隆裕太后和珍妃 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简介 隆裕太后生平简介
- 隆裕太后和珍妃 被孙中山赞为“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如何成为“帝制收场人”?
- 隆裕太后和珍妃 隆裕太后被世人误解了一百多年,孙中山却赞其为女中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