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代李白《赠孟浩然》全文翻译赏析)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代李白《赠孟浩然》全文翻译赏析)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该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著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相关文章
- 壮志未酬的酬什么意思 宗泽的历史事迹与评价――壮志未酬的英魂
- 高处不胜寒下一句 看漫画学口语:加菲猫卡通系列之高处不胜寒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指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意思?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表达情感的诗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山雨欲来风满楼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 关于冰雪的诗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清代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全文翻译赏析)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有关冬天的诗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原文及翻译 醉中看花因思去岁之任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