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孙家鼐,孙家鼐的人物简介
孙家鼐,孙家鼐的人物简介
孙家鼐的人物简介
孙家鼐,幼读诗书,院试中举后,初次会试不第,目睹诸兄登榜,益自奋勉。终于咸丰九年(1859 年)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后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钦赐扩建故居,悬“状元及第”匾。因久居京都,后又在北京廉子胡同另建府第。
同治三年(1864 年)任湖北学政。光绪四年(1878 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授读光绪皇帝,后累遣内阁学士,提升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上书请示以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议者多以为未可,孙家鼐与潘祖荫、翁同龢、孙诒经等再请,才得到批准。 光绪十六年(1890)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朝议主战, 他力谏“衅不可启”,主张忍让屈和。甲午海战失败,朝野震惊,他提出了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认为要振兴中华,要注重科学,兴办实业,国家欲富强、民族要兴旺首先要开办学堂。 孙家鼐列名强学会,并参与活动。御史杨崇伊秉承李鸿章之意,向皇帝上奏“强学会妄议朝政”,于是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孙家鼐仍主其事。他屡向光绪帝推荐维新派郑观应的《盛事危言》、汤光潜的《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并请印刷数千份发给各级官员。他赞成维新派关于“开民智”、“通下情”为第一议的政治主张,认为“报纸是通下情之重要途径,阅报能去皇帝壅蔽,但要严禁凌乱宸聪”。他与马吉森合股在河南安阳创办广益纱厂。令其侄孙孙多森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厂、中孚银行,并投资兴办启新水泥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官矿公司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下诏推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办报编书,命孙家鼐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研究欧美日本国家办学体制。孙家鼐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计划京师大学堂设10 门主科、10 门附科,要求:“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精粗……”。并主张兴办医学堂、武备学堂、速成学堂,大声疾呼各省要多办中、小学堂。嗣后,还令其子孙先后在故乡寿州办了很多学堂。 康、梁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受戮,慈禧太后“废帝立储”,他力谏不可,意见未被采纳,藉口养病请退以示抗议。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他奉慈禧命至西安任礼部尚书。还京后,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宣布立宪,设立资政院,孙家鼐出任总裁,召诸臣轮班进讲,亲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赏太子太傅,在寿县城北街建太傅第(今中共寿县县委党校址)。 宣统元年(1909 年)孙家鼐再疏乞病,不久去世,终年83岁。谥号文正公。翌年,家人扶柩回籍,葬于寿县城南九龙乡柳树圩附近。清末孙家鼐是帝党还是后党
清末孙家鼐是后党,理由如下:与翁同龢同为帝师,但是其见光绪需有特旨;在甲午战争前夕光绪主战,孙氏上书坚决支持李鸿章等人力言“衅不可启”惹光绪盛怒。
家乡的名人---孙家鼐作文
家乡名人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家乡无锡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交通协管员,他就是老秦、秦加财。 老秦年近60旬,中等个、瘦瘦的、黝黑的皮肤,十年前他从工厂下岗后就一直从事交通协管员的工作。十多年来他不论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每天坚持站在马路上管理交通,用他的话说:“我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老秦的工作确实平凡;你看!在朝阳广场的十字路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过马路的市民说:“这位同志您越线了,请往后退,谢谢。”“对不起,现在是红灯,请稍等。”……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稍等、转弯、直行的手势,是繁忙的路口变得井然有序;可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秦那不平凡的品行。 有一次,老秦和往常一样正忙碌的值勤,一对骑电动车的年轻人经过了他的值勤路口,老秦上前礼貌地纠错,但骑车的年轻人却蛮横地把老秦用力一推,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凭什么来管我?你算老几啊!”面对这样的情形老秦始终面带微笑,对违章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老秦不厌其烦地劝说下,这对年轻人终于转怒为喜,笑着承认了错误。 老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人们不仅称赞他敬业的工作态度,而且对他规范的执法动作也大加赞赏。 老秦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市民们的认可,一时间成为一名“网络红人”,还被有关单位评为“再就业明星”和“无锡市优秀协警”,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北大的创始人是谁
孙家鼐。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扩展资料: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

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
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
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前身简介。
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正式创办,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即校长)。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是唐国安。
北京大学前身简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
任命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清华大学前身简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建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元,历史上被称为“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称收到的赔款“原属过多”,可以用来““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两国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了退款办学相关事宜。
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中写了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正目的:“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人物(35)孙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