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召见大臣叫什么 为何明朝皇帝167年未召见大臣
为何明朝皇帝167年未召见大臣
原标题:为何明朝皇帝167年未召见大臣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曾出现不少愚君昏君。明朝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由强转弱的一个分水岭。
土木堡之变葬送了数十万大军的明英宗正统皇帝;那个在民间非常有名的喜欢寡妇和有夫之妇的明武宗正德皇帝;以崇信道教出名,23年不上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还有那位30年不理朝政,导致整个帝国50%以上的官员职位空缺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以及喜欢玩木工结果“培养”出个“九千岁”魏忠贤的明熹宗天啟皇帝,个个都是“天纵英才,非常人所能比及”。
明太祖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案,废除了政治制度中的丞相制,实行特务恐怖统治,将所有的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这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大的破坏,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
在以往的政治制度设计中,丞相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分支,他是行政最高长官,是对皇权的一种有效制约。汉唐之时,丞相均有很高和很重要的地位,宋时,丞相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赵氏历代对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丞相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了朱元璋时期,他只相信他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此后还有东厂、西厂)。但国家政务繁忙,于是朱元璋新设立了一个内阁作为他的秘书班子。
内阁大学士刚开始的地位并不高,还在六部尚书之下。但这些秘书参与机要的时间久了,其地位也日渐提高,及至明朝的中后期及以后的清朝,大学士实际上就渐渐地有宰相的意思了。
起初的内阁作为一个秘书班子,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它的职能应该是起草些文件,给皇上批阅奏章的“朱批”打打草稿之类的文字事务工作。在朱元璋时这个职能是很清楚的。
但到了后来,朱元璋子孙们却荒废朝政,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自宪宗成化以后,一直到熹宗天启,前后167年,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的职能演变就出乎朱元璋的本意了。而且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太监也搅和了进来。朱元璋本来是最不喜欢太监干政的,曾专门制作了一块铁牌挂在宫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他的子孙们经常不上朝,内阁总要把文件递进来,这样太监就得以在中间上下其手。甚至有的皇帝嫌麻烦,就叫太监替自己批阅奏章,而太监有时再一犯懒,居然就把大臣的奏章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所以,有史学家说:在明朝最黑暗的时候,大太监(太监中最大的官是司礼监)才是真正的皇帝和宰相,如“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

朱元璋为了朱家的天下,绞尽脑汁地剪除了许多所谓的“尖刺”,但由于他对原本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破坏,反而为他的子孙后代种下了“毒瘤”。
大明王朝总计17个皇帝中,像样的不过两三个而已;政治制度和框架又有内伤;太监又秽乱朝纲——所以明王朝的这两百多年,总体来说乏善可陈,政治舞台上充满了阴谋权术,虽然有耿直忠介之士,如海瑞、杨继盛等,但终归难以回天,也没有大的政治作为,难以归入大政治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