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莲湖乡 鄱阳莲湖瓦雪坝
鄱阳莲湖瓦雪坝

"瓦屑坝"--安徽、湖北人的根
前面我们说过,明朝初年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并形成了所谓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鄱阳瓦屑坝"两大移民的集散地--或者再包括"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
在元末至正(1341~1370年)至明初永乐(1403~1424年)前后近一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
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
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
1991年冬,出生在南昌的学者曹树基与他的复旦大学同事葛剑雄在由安庆去桐城的路上,随便问一位正在翻晒棉秸的老人祖籍何处,老人说是江西瓦屑坝,并说"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
"之所以了解得这么清楚,一是因为口口相传,一是宗谱的言之凿凿。
安徽一位移民的后代,写了一篇寻根的文章《故乡是一首摇篮曲--江西寻根之旅》,作者叙述了2007年暑假的一次找寻瓦屑坝之旅。
他从九江取道鄱阳,再到莲湖瓦燮坽,接着又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从心中升起,因为,这瓷片散落的瓦屑坝,那古老的帆船,永远地留在移民后代的记忆里,作为一种传说流传在异乡的人群中。
我们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明朝初年会形成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潮与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先到底有哪些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初年多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4"瓦屑坝"与明初饶州移民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
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
历史上为避乱、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
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
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