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500字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历史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腐败的发生不分地域,也不分时代,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也是每一个政权都面临的问题
■古代的中国,在舆论上力倡重义轻利,目的无非是为了遏止人们自身的贪婪之性
■既然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明主治吏不治民”便成为历代帝王奉行的治国原则
古人释“贪”为“欲物也”,“爱财”,“探也,探入他分”。即贪就是对物的占有欲望,喜欢钱财,以致忘乎所以探入别人囊中,获取非分财物。当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探入他分”的时候,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腐败便由此产生。因为腐败与人们的贪欲密切相关,与权力相依相伴,所以腐败的发生不分地域,也不分时代,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也是每一个政权都面临的问题。腐败是政权的腐蚀剂,对政权的危害自不待言;更为严重的是,腐败损害社会的公正,动摇人们的信念,泯灭人们的良知,使公众的道德产生危机。
在社会生活中,因为腐败的危害显而易见,所以反腐败便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腐败与反腐败几乎充斥着每一个王朝的政治、社会生活。笔者发现,中国古代社会对腐败的遏止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
一是通过道德的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这是一种营造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这种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广为流传了近千年的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决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将有贪赃行为的子孙永远开除家籍,连死后都不得葬于祖坟,这在家族关系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是最严厉的家法了。此外,社会教育的效果也不可小视。古代的中国,在舆论上力倡重义轻利,目的无非是为了遏止人们自身的贪婪之性。孔子所言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对“重义轻利”的最好注解。爱财固然发自人的本性,但是,财物的取得却必须合乎道义,遵守规范。“探入他分”,获取不义之财的人将会为舆论所不齿;利用权力贪赃枉法的官吏更会遭到舆论的鞭挞,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惩戒。坚持不懈的道德教化,有利于养成扬清激浊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官吏的见贤思齐,自尊自律。
中国古代遏止腐败的另一种方法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制定严惩贪赃的法律。既然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明主治吏不治民”便成为历代帝王奉行的治国原则。掌“纠举百官,肃正纲纪”的监察之职在中国古代格外重要。监察机构的首长——御史大夫或都御史位副相之位,对朝廷百官的不法或不当行为都可以进行弹劾,同时御史台根据制度不断派出官员巡视地方,以察举地方官员的非法之举。惩贪法律的制定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作于西周时期的刑书《吕刑》便告诫诸侯和官吏,在审理案件时一定要公正廉明,不要徇私舞弊,不要贪财受贿,不要敲诈勒索。若有此不端的行为将会受到五刑的严厉惩罚。闻名于世的《唐律》虽然只有五百零二条,但是其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为防止权财交易,《唐律》规定,为人(或为自己)求情而破坏制度者,处笞五十之刑;如果主管官吏答应了请求,与求情者同罪。如果收了别人的礼物而为人求情违法,其罪将比“赃罪”更重,最高刑可以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如果收了礼物,但并未枉法者,则减等处罚。
就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比较而言,中国古人似乎更注重前者。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教化为重的“礼治”社会,人们深信,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的约束力远比制度的制约力强大、持久、深入。不能否认,中国古人对道德的追求和信念,对防止腐败有着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另一面,即对道德的过分依赖,使我们常常漠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致使一些制度成为“具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借鉴古代的经验,既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作用,又要重视制度的制约作用,这样反腐倡廉才会卓有成效。
你对中华历史的启发(认识)
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均全部被消灭,今天的印度不是古印度,今天的伊拉克不是古巴比伦,今天的埃及不是古埃及。
夭折的文明,一切都面目全非。 只有古老的中国,文化未变,种族未变,疆土未变,完整无损地保留了远古的一切,像一块完整的活化石。
这就是奇迹,是全人类文明中仅有的奇迹。这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繁衍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一个地球人,我们当为这个奇迹而震撼。 更神奇的是,这个古老的巨人周期性的崛起,在经历了春秋、唐、宋、清这四个黄金时代后,如今,正迎来第五个黄金时代,她将又一次成为全人类的经济文化中心。
我辈幸运,可以目睹这个时代的到来。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最早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起的.随之而来的是大片的殖民地和海外据点,大量的财富和金银流入这两个国家.但是,短时间内大量金银的流入,使得贵金属持续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反而打击了西班牙的经济.另外,西班牙人没有将金银作为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大量消费,从国外进口奢侈品,最后掠夺来的大量金银流失到了英法等国,帮助这些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西班牙本身的资产阶级则几乎没有任何成长.法国则不同,一方面继葡、西两国之后,进行海外开拓,另一方面通过向这两个国家出口大量奢侈品,换取金银.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大大加快了发展壮大的步伐.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楼已经回答了: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六,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第八,为人口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如18世纪,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反映了整个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统一的大势所趋.3.给我们的启示:第一,任何时候都要紧跟历史潮流,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思想要开放,眼光要长远.第三,自我封闭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好处的,只有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对世界,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有哪些
1.许多次战争的惨剧(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等)。
启示: 我们必须是自己的祖国强大,不再饱受凌辱。 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2.洋务运动,以及其他中国人向外国学习的事例。启示:一定要积极向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学习,不仅学习先进技术,还要引进先进的思想,去改造社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面对许许多多的卖国贼、亡国奴,我们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拥有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做一个无愧于祖先、人民的人。
4.建国后中国人民积极建设祖国。启示:我们要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充分发杨伟大民族精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5.文化大革命以及各种无理迫害活动。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不向任何独裁暴政屈服。
同时,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要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错误。 6.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
启示:我们搞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盲目搞建设,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
7.我国取得的各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研究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不仅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成就,还要积极支援祖国建设事业。

最后,通过上述所有史实,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的看待、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你对近代历史的启示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从幼时发蒙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广大农民为获得生存的空间,衣食的饱暖,揭橥天下第一家,共享太平的义旗,也是顺呼天而应呼人之事;而为了少数人的骄奢淫逸,把万千生灵残杀在血泊之中,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历史把无情的事实揭示给我们时,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们了解到在中英对持的剑拔之际,道光帝向大臣们提出的无知疑问;道光帝得知英国女王自择配偶,大笑夷蛮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讨英大军的主将向巫师讨教,用妇女便尿的马桶,破英军“妖术”(即新式枪炮),就会得到这样的启迪:命运操在愚昧腐朽统治者手中的民族,是连正义的战争也是打不嬴的。同样当我们看到约束士卒分男营、女营,不得过夫妻生活的洪秀全,自己却妃子萦绕;北伐失败,西征未达预期目的,而劝诫他人不能凌夺斗杀的“上帝家族”成员们,却已经为争万岁的名分刀枪相向;天国后期的大政,掌握在洪秀全两个贪鄙嫉贤的长兄和一个女官总管手中,就会认识这样一个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敌人,就别指望得到胜利之神的青睐,由农民领袖导航的战船,无法冲出封建的旋涡,到达解放的彼岸.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