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帝后合葬 大清朝帝后玺印
大清朝帝后玺印 ▲ 金交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 「 ”大清嗣天子宝”,清早期,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7.9cm见方,通高7.6cm,纽高5cm。 ▲ 金交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宝
大清朝帝后玺印

▲ 金交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 「 ”大清嗣天子宝”,清早期,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7.9cm见方,通高7.6cm,纽高5cm。 ▲ 金交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宝匣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也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金质宝玺。《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 ”以章继绳”之用,是皇位传接承递的象征。但实际上却很少使用,只在宫中殿堂内的御笔匾额上偶尔钤用。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同样被乾隆帝认为是「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而未被改刻。 ▲ 金交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钤本 撰稿人:郭福祥 金「 ”奉天之宝”玺,清初,通高17.5cm,边长12cm。 此玺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而成。方形,双龙钮,并附「 ”奉天之宝”圆形牙牌。 「 ”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训》「 ”奉天法祖”之典,清入关前制此印玺,有欲与明朝争天下之意。「 ”奉天之宝”为盛京皇宫收贮的十方宝玺之一,位列第五。 撰稿人:李永兴 「 ”皇帝奉天之宝”,清早期,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4cm见方,通高15.2cm,纽高11.5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交泰殿宝谱》记此宝「 ”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但这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迄今还未发现钤盖此宝的档案文书,表明此宝极少使用。关于此宝的含义,乾隆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曾有过如下考辨:「 ”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云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旨取裁,只沿用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伪袭谬,遂至于此。”指出康熙朝和雍正朝《大清会典》对此宝的认识错误及其原因,并最后将其确定为敬天之表征物。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未改刻而保持原貌。 撰稿人:郭福祥 「 ”皇帝之宝”,清早期,栴檀香木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5.5cm见方,通高16.6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 ”以肃法驾”之象征物,故凡清帝行围及驻跸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这方「 ”皇帝之宝”随驾。此外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也是这方木质「 ”皇帝之宝”,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可以说此宝是清朝皇权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撰稿人:郭福祥 「 ”皇帝尊亲之宝”,清早期,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6.8cm见方,通高6.1cm,纽高4.3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 ”以荐徽号”,主要是为前朝后妃上徽号或尊号时钤用。据《大清会典》记载:「 ”凡加上尊号、徽号,册立皇后、皇太子,册封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应给纸册诰命,中书科缮写,送阁用宝。”其中的加上尊号、徽号时所用之宝就是「 ”皇帝尊亲之宝”,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记载上徽号情况的清代档案中也钤盖有此宝。 撰稿人:郭福祥 「 ”制诰之宝”,清早期,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4.7cm,纽高8.5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 ”以谕臣僚”,但实际上多是在册书或诰命上钤用。按清朝定制,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则颁发诰命,诰命因发放的对象不同名称也不同,官员本身受封称为「 ”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 ”诰封”,死者称「 ”诰赠”。但不管是「 ”诰授”,还是「 ”诰封”、「 ”诰赠”,都要钤盖「 ”制诰之宝”。据《大清会典》记载:「 ”凡给功臣世袭罔替诰命,分别世次敕书,由该衙门开载功绩,移送内阁,交中书科缮写,送阁用宝,仍行该衙门给发。其子孙承袭时,令该衙门将原给诰敕送阁,中书科填写承袭人名年月,仍送阁用宝。”这里所用之宝,绝大多数是这方「 ”制诰之宝”,此宝是二十五宝中使用较多的一方。 撰稿人:郭福祥 「 ”敕命之宝”,清早期,碧玉质,交龙纽,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1.3cm见方,通高9cm,纽高5.5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 ”以钤诰敕”,而大部分是在敕书上钤盖。清代的敕书分为敕命和敕谕两种。敕命用于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为卷轴形式,六、七品二轴,八、九品一轴。敕谕则有敕任官员、敕谕臣民、敕封或谕告外藩之别。敕书最后都要书明颁发年月日,并加盖「 ”敕命之宝”。 「 ”敕命之宝”是二十五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方。 撰稿人:郭福祥 「 ”天子之宝”,清早期,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文篆书。面11.9cm见方,通高8.3cm,纽高5.1cm。附系黄色绶带及牙牌,牙牌两面分书满汉字「 ”天子之宝匮”。 「 ”盛京十宝”之一,用于祭祀祖先及百神。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二十八日遣大臣阿拜代祭清帝列祖,其祭文中钤有「 ”天子之宝”,所钤极有可能就是这方宝玺,制作当在清太宗崇德时期。此宝的交龙纽及满文篆字的印文风格也与这一时期的金质「 ”奉天之宝”一致,是清前期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 撰稿人:郭福祥 「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玺,清早期,墨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5.6cm见方,通高9.8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及牙牌,牙牌两面分书满汉字「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匮”。 「 ”盛京十宝”之一。据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共有御宝二十九方,其中内宫收储六方,内库收储二十三方。此方「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即为内库收储者之一,其制作当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 撰稿人:郭福祥 ▲ 白玉盘龙纽「 ”大清受命之宝” ▲ 白玉盘龙纽「 ”大清受命之宝”及宝匣 ▲ 白玉盘龙纽「 ”大清受命之宝”及宝匣钤本 「 ”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14cm见方,通高12cm,纽高8.2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位列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 ”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又据乾隆帝《交泰殿宝谱序后》,此宝原是太宗皇太极以来「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其材质洁白温润,盘龙纽线条简洁流畅,技艺纯熟,显示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水平。 撰稿人:郭福祥 「 ”育德勤民”玺,清康熙,檀香木质,异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6.2cm。附系黄色绶带。 「 ”育德勤民”语源《易经》:「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盖言君子自当外振穷民,内育己徳,以成天下之大治,强调涵养道德在施政临民中的重要性。康熙此宝稍作变通,改「 ”振民”为「 ”勤民”,凸现出其勤政爱民的「 ”民本”思想。 撰稿人:郭福祥 「 ”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23)「 ”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宝四周浅浮雕夔龙纹饰,上部海水行龙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细。 撰稿人:郭福祥 「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 ”太平有象”之意。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 ”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其宝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写,完成后曾在康熙帝景陵内雍正御笔的明楼、隆恩门、隆恩殿匾额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钤用,开创了帝后陵寝碑匾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盖「 ”尊亲之宝”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成为定制。故后来诸帝于继位之初都刻制「 ”××尊亲之宝”,以备钤用。 撰稿人:郭福祥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
很赞哦! (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