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遥远的妈妈背景 讲解一下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
讲解一下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2] 。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
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
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
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中国唐朝中期前和中国辽朝时纳入中国版图。
蒙古族伟大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铁木真在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并被誉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
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大蒙古国”(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为元朝的正式开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孙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
蒙古族开创的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
把云南、四川、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纳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辖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
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实现了全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最大范围的的大统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无法统一的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清朝时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纳入中国版图。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18世纪中期后不远万里冲破沙俄阻挠回归祖国中国。
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国,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力的蒙古族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
《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
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
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
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
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窝阔台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
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
窝阔台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
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
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
1294年,忽必烈逝去,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逐渐衰落。
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古大部退往蒙古漠北,为北元。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
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
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
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
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
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
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