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满族人 在臺灣的學者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

火烧 2022-09-06 17:25:57 1053
在臺灣的學者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 中國學者關注在臺少數民族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對於當年來臺成立的「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的過程,可用艱辛二字形容。該協會的前身爲「北京滿族協會」,歷經一番波折才

在臺灣的學者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  

中國學者關注在臺少數民族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

對於當年來臺成立的「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的過程,可用艱辛二字形容。該協會的前身爲「北京滿族協會」,歷經一番波折才得以在1981年重新成立「中華民國滿族協會」,如今該協會將更名爲「臺灣滿族協會」

林靜怡 ,臺灣英文新聞-記者

​臺灣英文新聞/ 林靜怡新店採訪報導)國寶級滿文教授廣定遠上週和來自中國的學者會面。學者們對於「廣氏」家族當年離開新疆到臺灣的過程,充滿了好奇,於是不停追問其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來臺後的生活狀況。

令中國學者好奇是,當年國民政府撤臺時,有多少位滿族人到臺灣的政府部門工作,又有多少人共同在1981年創立「滿族協會」?

86歲的廣定遠教授分享,他的家族是在1949年,他14歲時,隨着父母及等人搭乘最後一班飛機從上海到臺灣。他的父親「廣祿」來臺後,擔任立法委員一職,之後還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和國立臺灣大學教授一職。

由於立法委員一職屬公職,中國學者好奇追問,當時有多少滿族人擔任該職?又是如何得知其身分的呢?廣定遠表示,當時有46位。但由於過去,國民政府曾兩次殺害該族羣,加上當時立法委員一職是由前總統蔣中正欽點,所以多數人選擇「當啞巴」,也就是刻意隱瞞其少數民族的身分,但他們廣家選擇公開身分。至於後來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些人的身分?其一透過聊天得知,多數則是在成立協會之時。

照片由臺灣英文新聞拍攝。

廣定遠,新疆名「廣十善」,是現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人。當年離開故鄉時只小學畢業,只會說錫伯語,因此來臺時,爲了能夠繼續升學,只好到小學讀書、學習普通話,之後一路念到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踏入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信託局,後轉到臺糖任職到退休。退休後承接其父親「廣祿」的衣鉢,繼續到各大學教授滿語,同時也教授國外專家學者,如今學生遍佈全球。

對於當年來臺成立的「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的過程,可謂艱辛無比。該協會的前身爲「北京滿族協會」,來臺後曾於1952年在臺北牯嶺街開會,卻因協會針對究竟要實施無任期的委員制或有任期的理事長制有所爭執,而沒有下文。在廣定遠與東北農民銀行行長趙婧黎等人,多次前往國民黨黨部的社工會爭取後,才得以在1981年重新成立「中華民國滿族協會」,並先後擔任理事長一職,如今該協會將更名爲「臺灣滿族協會」。

廣回憶,成立協會當年尚有300名會員,如今開會,只有3桌、30人出席。

但該協會並未忘記成立宗旨,亦即持續推廣滿族的歷史文化等工作。因此,除了現今還看得到的「中國邊政協會」雜誌外,其他人都遍佈全臺各地,持續教授滿語,還有許多國外專家學者前來臺灣向他請益,或是到故宮查找有關資料。

​廣定遠教授參訪義美南崁觀光工廠時,在磁盤簽名。盤中滿文漢譯爲「勇者無懼、強者無敵」。(照片由臺灣英文新聞拍攝)

满族人 在臺灣的學者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

廣定遠憑着多年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他是如何知道此人是否爲「滿洲人」後裔。他說,全靠五官辨別,因爲滿族的鼻翼較豐厚。再來則是看他們分屬那幾個「漢姓」,及是否隸屬八旗中的某一旗,如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等。

他接着分享和臺灣企業「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的結緣經過。他提到,高以身爲渤海女貞後裔,長期致力關注與保存滿族的歷史人文,從製播「滿語教學」影片,將大家熟悉的「沙其瑪」以滿漢文書寫在一起外,還透過故宮之美系列商品,如帝王古畫的巧克力球等,用有趣的方式將滿族的歷史人文融入商品外包裝中,讓更多人認識這即將瀕絕的語言之美。另外則是派員和他學習滿語,藉此保留最完整的口語與書面語。

義美沙其瑪。(照片由臺灣英文新聞拍攝)

廣定遠教授贈送有緣人書法紙帖,藉此鼓勵要「認真工作、快樂生活」。(照片來源:臺灣英文新聞拍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