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历史 魏公巷历史
魏公巷历史
一、吴魏蜀灭亡 历史
魏:
奠基时间:208年,曹操被封丞相,汉朝领土几乎和后来魏国领土差别很小,曹操为实际汉朝最高领导者
魏称号由来时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魏公国建立,三国之魏国国号由来。
魏建立时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三国之一。
魏灭亡时间:265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魏国灭亡
魏实际存在时间:213-249(从曹操称魏公到司马懿夺权兵权)
魏存在时间:220-265
蜀:
奠基时间:214年,刘备入蜀,自领益州牧,后来的三国之蜀前身。
蜀称号由来时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为与东西两汉分别,称蜀汉,亦称蜀。
蜀建立时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蜀),为三国之一
蜀灭亡时间:263年,魏南下,蜀主刘禅投降,蜀灭亡
蜀实际存在时间:214-263(从刘备入蜀到刘禅投降)
蜀存在时间:221-263
吴:
奠基时间:198年,孙策平定江东,此时领土与后来吴差别很小,为三国吴前身。
吴称号由来:198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孙策为吴侯
吴建立时间: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为三国之一

吴灭亡时间:280年,晋南下,吴亡。
吴实际存在时间:197-280(从孙策入吴到孙皓投降)
吴存在时间:229-280··
魏开国皇帝曹丕,创建基业,长45年
蜀开国皇帝刘备,创建基业,长42年
吴开国皇帝孙权,创建基业,长51年
二、魏国的历史是什么
战国魏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共有(两侯 七王)
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 (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魏国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三、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魏国
历史上至少有九个政权曾称“魏国”,分别是春秋魏国、战国魏国、曹魏、冉魏、翟魏、北魏、东魏、西魏、隋末魏国等。
战国魏国: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曹魏
曹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四、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上演围魏救赵的李秀成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五、临漳的历史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九曲漳河横贯东西,京深高速公路纵跨南北,107国道、京广铁路擦境而过。
全县现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总面积744平方公里。 临漳因临漳河而得名,古称邺,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
齐桓公始筑邺城,继之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之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西门豹投巫治水,曹孟德筑邺城,建“三台”(铜雀、金凤、冰井),昭示曹魏之霸业;又有“破釜沉舟”、“铜雀春深锁二乔”、“文姬归汉”等历史佳话。
98年临漳县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 临漳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
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今临漳一带,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筑邺城。战国属魏。
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西汉属魏郡,汉高祖始置邺县,魏郡理于此。
东汉至三国时期仍属魏郡,郡治理于邺县。西晋属魏郡,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地临漳河而得名,这是命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北魏置邺县,属相州魏郡。东魏置临漳县。
北齐、北周至隋,分置邺县,临漳县,隶属相州。唐宋时邺县和临漳县属相州邺郡。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改邺县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县,县名迄今未变。金属彰德卫,元属彰德路,明属彰德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县治移至理王村(今临漳县城)。
民国初年,隶属河南河北道,道治在卫辉;民国13年废道,直属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邯郸专署。
1993年后归邯郸市辖。 2000年,临漳县辖5个镇、9个乡:临漳镇、孙陶镇、柳园镇、南东坊镇、称勾镇、习文乡、西羊羔乡、杜村乡、狄邱乡、张村乡、柏鹤乡、砖寨营乡、香菜营乡、章里集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277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临漳镇 75126 南东坊镇 24349 孙陶集植 54617 柳园镇 53056 称勾集镇 41365 狄邱乡 27660 张村集乡 50456 西羊羔乡 21014 香菜营乡 29270 杜村集乡 45593 章里集乡 36818 习文乡 34361 砖寨营乡 41099 柏鹤集乡 37993 2002年底,临漳县面积747.54平方千米,人口57.28万。辖5个镇、9个乡,425个村委会。
县政府驻临漳镇建安路。 临漳镇 镇政府驻南关村。
面积48.64平方千米,人口7.50万。辖34个村委会:南关、东关、西关、北关、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洛村、刘庄、李家、西上、西岗、东岗、东北城角、西北城角、东南城角、西南城角、东后坊表、东前坊表、西前坊表、前赵坦寨、后赵坦寨、西五岔口、东五岔口、后坊表、郝辛庄、岗陵城、西烟寨、东烟寨、王明寨、炉耳庄、西辛寨、小平营。
南东坊镇 镇政府驻南东坊村。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43万。
辖18个村委会:南东坊一、南东坊二、南东坊三、南东坊四、陈家小庄、小东坊、张修屯、杨家铺、后小庄、前小庄、南岗一、南岗二、西三、中三、东三、栗岗、武学、北头。 称勾集镇 镇政府驻勾村。
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4.13万。辖33个村委会:称勾东街、称勾西街、常家屯西、常家屯东、常家屯中、大呼村东、大呼村西、前齐庄、后齐庄、高河口、郭小屯、和义庄、砚瓦台、集后李、李学官、北杨庄、尚家台、新后屯、宋家、楼郭、小呼、舒刘、鸡李、西刘、南寨、王村、姚村、钱村、黄村。
孙陶集镇 镇政府驻集孟村。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5.47万。
辖50个村委会:孙陶集、梁家营、水牛李、陈小庄、王家庄、孟村铺、常小庄、南赵庄、三宗庙、西马庄、大楼王、豆腐营、郝家庙、古辛屯、陈家堂、教书屯、耿小庄、杜家堂、沙河岸、张家店、孟村、商村、姚庄、何屯、李村、镇河、西芦、东芦、胡郭、小郭、大韩、刘家、马许、三王、兴王、西孙、段汪、司庄、冯村、尚村、蔡村、香房、陈村、苗庄、潘村、杨村、李庄、郭村、西郝、西羊羔屯。 柳园镇 镇政府驻南关村。
面积71.1平方千米,人口5.32万。辖53个村委会:东街、北街、南街、北杨、后三、南陈、老田、南杨、柴村、申村、高村、罗村、郝村、贺营、石村、赵村、尹村、袁村、吴村、马村、刘村、彭庙、薛村、胡营、樊营、新营、李营、东冯、尚庄、胡口、西冯、西街西、西街东、刘广营、董村街、李小庙、高家店、申家海、任羊羔、五龙庙、东南王、辛小庄、小张庄、祝羊羔、郑羊羔、张羊羔、西辛庄、理王屯、吕小庄、李羊羔、二分庄、南邓庄、涉县庄。
狄邱乡 乡政府驻东狄邱村。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6万。
辖21个村委会:东狄邱、西狄邱、前野郭、北杜东、后野郭、北杜西、北张、西申、东申、北孔、北袁、郝王、张家、冉店、双庙、后村、贾村、后庄、邓庄、牛村。 章里集乡 乡政府驻章里集村。
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69万。辖15个村委会:章里集、北东坊、萧城寨、黄辛庄、王崔庄、中章、后章、常庄、郜庄、东屯、大章、中屯、西屯、堤上、冢上。
张村集乡 乡政府驻西街村。面。
六、简述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七、魏朝的历史
175年 曹操被举为孝廉,授洛阳北部尉,再改任顿丘令,后被征召为议郎。
184年 汉灵帝封曹操为骑都尉,在颍川一带镇压黄巾起义。因军功升迁济南相187年 曹操得罪权贵,被降为东郡太守,于是称病辞官。
88年 曹操被任命为拱卫京师洛阳的西园典军校尉。189年 董卓入朝专权,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拉拢,易名出关,中途被捕,后被释放,至陈留招揽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十二月,曹操起兵于己吾县,兵卒五千人。190年 正月,各路诸侯响应号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
二月,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诸侯联军观望不前,唯曹操孤军奋战,败于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中箭伤,力战得脱。
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后,曹操拒绝依附袁绍,开始独立发展势力。191年 曹操引兵于东郡,大胜黑山贼白绕于濮阳,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192年 春,曹操剿灭黑山贼和匈奴于夫罗部。鲍信等人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进兵攻打黄巾于寿张之东。
冬,曹操收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袁绍袁术兄弟不合,公孙瓒协助袁术,命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曹操与袁绍合力攻打三路军马,获全胜193年 春,曹操屡胜袁术,袁术败走淮北,至夏,曹操还军定陶。
秋,曹操军征讨陶谦,连续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谦守城不敢出战194年 春,曹操父亲曹嵩被陶谦杀害,曹操欲报杀父之仇。夏,曹军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攻拔襄贲。
吕布与张邈、陈宫等攻打曹操,曹军调头与吕布大战,不敌吕布骑兵,惨败,曹操被烧伤。曹军与吕布军对峙百日余,吕布军粮尽退兵。
九月,曹操回军鄄城。十月,曹操军至东阿,当年蝗灾频乱,军粮奇缺。
195年 春,曹军袭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计大破布,吕投靠刘备。
八月,曹操军围雍丘。十月,汉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
十二月,攻破雍丘,张超自杀,曹操夷张邈三族。后张邈亦被杀,兖州平定,曹军东略陈地。
196年 春正月,曹操军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汉献帝,因兵乱未成。
二月,曹操进军讨破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郡、保曼等,汉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汉献帝假曹操节钺,录尚书事。
九月,汉献帝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汉献帝迁都许,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
十月,曹操征讨杨奉。曹操让大将军与袁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
曹操开始屯田。刘备军被吕布打败,曹操收纳刘备。
197年 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张绣投降,后又反悔,与曹军交战,曹军战败。曹操引兵还舞阴,后击破张绣军,归还许都。
袁术欲称帝,曹操出兵与袁术军交战大胜;后数遭刘表、张绣军侵袭。十一月,曹操亲自南征到宛城,胜刘表军,攻取湖阳、舞阴。
198年 春正月,曹操回军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曹操军围张绣于穰。
五月,刘表遣兵救张绣,曹军前后受敌,于是深夜凿险为地道,过辎重,设奇兵,大破张刘联军。吕布部将高顺打败刘备,九月,曹操亲征吕布。
十月,曹军屠戮彭城,围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计策,决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余,下邳城破,曹操处死吕布、陈宫等人,收降臧霸等将。
199年 四月,曹操进军临河,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进军黎阳。
九月,曹操返回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被封为列侯。
十二月,曹操兵发官渡。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
刘备与董承等人密谋,背反曹操,曹军刘岱、王忠部攻打刘备失利。200年 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谋害曹操,失败后被处死。
曹军东征刘备,获胜,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收降关羽、俘获刘备家小,返回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引兵亲至黎阳。
四月,曹军北救刘延,从荀攸计策,于白马大胜袁绍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军渡河追击曹军,曹操在延津南用辎重诱敌的计策大破袁绍军,斩杀文丑,还军官渡,袁绍军进保阳武,关羽回归刘备阵营。
八月,袁绍曹操联营数十里对峙,袁绍军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应。孙策乘官渡战局动荡,意欲偷袭许都,未出兵即为刺客所杀。
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史涣焚毁袁绍运粮车队。十月,袁绍遣车运粮,派淳于琼等五将领兵万余人护送,宿袁绍营北四十里。
袁绍谋臣许攸投奔曹操,献计烧粮。曹操自领步骑五千人夜袭淳于琼部,士卒皆殊死战,大破袁绍军,斩杀淳于琼等将。
袁绍派遣张合、高览攻打曹操大营,张、高二将闻听淳于琼部被击破,投降了曹操,袁绍军大败,袁绍与长子袁谭等人仓皇北逃。 201年 五月,袁绍病死。
九月,曹操征讨袁绍二子残部,袁谭、袁尚屡败退,固守不出。203年 三月,曹军大破袁谭、袁尚军。
四月,曹操进军邺。五月,曹军回师许都,留贾信屯黎阳。
八月,曹操征讨刘表。袁绍二子相斗,袁谭失利,投靠曹操。
十月,曹军复北进,袁尚军挫败204年 二月,曹军攻打邺城。五月,曹操决漳水灌城,城内大半人饿死。
七月,曹军大破袁尚援军。八月,邺城告破,曹操斩杀审配,哭祭袁绍,善待袁绍家眷。
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赋税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冀州牧。十二月,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