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译文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8-20 09:22:59 1072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翻译及注释

翻译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注释1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2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3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4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5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6山:一作「关」。迥:远。7海:一作「塞」。8帝乡:京都,指长安。9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译文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翻译赏析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迳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诗词作品: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诗词作者:【唐代许浑诗词归类:【唐诗三百首】、【写景】、【送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