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县嵩山中岳庙 张书绅简介_茶馆简介简介_中岳庙简介简介
张书绅简介_茶馆简介简介_中岳庙简介简介
2009 年 6 月 第 2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choo l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 an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un . , 2009 No . 2评胡适、 鲁迅、 郑振铎的 5 西游记 6研究吴圣燮( 细罗文化信息咨询公司 , 上海 摘 200336)要 : 胡适 、 鲁迅和郑振铎三位先生是现代 5西游记 6 研究开创者。 胡适 、 鲁迅对古版5西游记 6评点的批判和否定 , 以及稍后郑振铎所勾画的古版 5西游记 6演变关系, 都曾为 5西游 记 6论界所赞赏和反复引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笔者发现他们关于 5西游记 6 评点和版本关 系的论述, 多有失误, 不足为法。 关键词 : 胡适 鲁迅 郑振铎 5西游记 6 研究 文章编号: 1008- 9853( 2009) 02- 001- 05 中图分类号 : I207 . 419 文献标识码: A5西游记 6版本研究的开创者是鲁迅、 胡适和郑振铎先生。他们关于 5西游记 6的论述, 多被后来者 视为经典理论, 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 5西游记 6研究中 , 作为指导思想加以运用。
其中鲁迅、 胡适对古版 5西游记 6评点的全面批判和否定, 以及郑振铎所勾画的当时已见的明清古版 5西游记 6传承演变关系 论 , 至今犹被奉为 5西游记 6研究的理论经典 , 影响特别深远。但时代在发展, 研究在深入 , 特别是资料 在普及 ;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 , 笔者有机会通读和校勘明清 5西游记 6版本 , 发现他们关于 5西游记 6评点和 版本传承关系的论述 , 并不确切 , 多有失误 ; 所以经不起实际版本的检验, 不符合 5西游记 6版本和版本 史的事实。故撰此文加以辩证 , 就正论界。 一、 胡适和鲁迅全面否定前人 5西游记 6评论之失辩证 胡适 53 西游记 4 考证 6说 : / 5西游记 6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 这部 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 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 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 都是 5西游记 6的大仇敌 0; 鲁迅 5中国小说史略 6说: /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 5西游真诠 6 ( 康熙丙子尤侗序 ) , 西河张书绅 5西游正旨 6 (乾隆戊辰序 ) 与悟元道人刘一明 5西游原旨 6 ( 嘉庆十五年 序 ) , 或云劝学, 或云谈禅, 或云讲道, 皆阐明理法, 文词甚繁。
0据此 , 至今论界犹以为以往的 5西游记 6评 论简直糟透了, 而胡适、 鲁迅的批判切中要害, 拨正了 5西游记 6评论的方向, 为开拓 5西游记 6研究的新 时代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但是, 当我们今天有机会阅读和研究明清时代的各种 5西游记 6文本及其评点 后 , 对照他们所论 , 竟发现这些批判大体上只是一些随意之言 , 不完全切合实际。 首先, 鲁迅和胡适所批评的具体对象, 只是清代 5西游记 6一部分评点家及其著作 , 而不是全部, 更 无当时胡适所称的 / 无数的 0和三四百年, 即算起来应从万历中期以后包括整个清代了。他们提到的只 有悟一子陈士斌 5西游真诠 6、 张书绅 5西游正旨 6和悟元道人刘一明 5西游原旨 6, 哪来 / 三四百年来 0 / 无数 0的 / 和尚道士秀才 0! 而且, 明代万历中后期以来, 今知 5西游记 6评点本尚有 5李卓吾先生批评 西游记 6; 而且即使不足以称评点之本 , 但实际上文本中亦有评点的则似乎从世德堂本及其以后的所有收稿日期 : 2009- 03- 02 作者简介 : 吴圣燮 , 男 , 1932年生 , 浙江嵊州人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明版本就有了; 而清代 5西游记 6版本今知应有六部也可说有七部 , 按时代顺序排列 , 除鲁迅和胡适所提 到的三部外 , 尚有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 张书绅 5新说西游记 6和含晶子 5西游记评注 6等。这与鲁迅和 胡适所论对照, 多有出入: 一、 明代的 5西游记 6评论本未提 ; 二、 鲁迅说的 / 西河张书绅 5西游正旨 60, 显 然有错。西河张书绅所著的应为 5新说西游记 6, 从鲁迅文中注明 / ( 乾隆戊辰序 ) 0看, 当指 5新说西游 记 6, 但错为 5西游正旨 6; 三、 5西游正旨 6的书名是 5通易西游正旨 6, 而且著者虽姓张, 却叫张含章; 四、 其中含晶子 5西游记评注 6, 当时鲁迅和胡适似不知此书; 五、 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是清代第一部 5西游 记 6评点书, 极为重要 , 而且书名就标明是 / 证道书 0, 胡适似未见; 但鲁迅似应知道此书 , 因为在鲁迅 5集 外集拾遗补编 #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6中。 / 内阁 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 0就著录有 5西游证道书 6: / 百回。明汪象旭等笺评。明版。二十本 0。 其次, 就鲁迅和胡适所批评的内容而言是相同的。
胡适批评的是把 5西游记 6看作一部金丹妙诀, 一部禅门心法, 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 鲁迅批评的是把 5西游记 6说成为 / 或云劝学, 或云谈禅, 或云讲 道 , 皆阐明理法, 文字甚繁 0。现在要分析的是他们对评论 5西游记 6者提出这样的批评, 是他们直接阅 读这些 5西游记 6评批本后所概括的呢 , 还是间接从别的途径 , 或仅仅阅读个别版本甚至是个别版本的 序跋所获得 ? 笔者以为有可能是后者 , 绝不可能是读过较多的评点本而获得。就胡适言 , 他当然读过 5新说西游记 6文本。因为正是他把这部 5西游记 6的白文介绍给 / 亚东 0加新式标点出版。胡适 53 西游 记4 考证 6一文第八节说 / 现在我们把那些什么悟一子和什么悟元子等等的 -真诠 . -原旨 . 一概删去了, 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0, 正是指的这部书。这部 5西游记 6在当时的文界影响不小 , 所以很快再版。而就鲁 迅来说 , 其实也可包括胡适 , 他们批判的所谓 / 或云劝学 , 或云谈禅 , 或云讲道 0, 除了 / 讲道 0或可说已举 有例子外, 并无 / 劝学 0和 / 谈禅 0之例。现在我们知道 , 如果举 / 劝学 0的例子 , 当然是张书绅 5新说西游 记 6, 可说除了这部 5新说西游记 6, 再无别例可举。
那么 / 谈禅 0呢 ? 究竟哪一个和尚著了一部 5西游 记 6评论本, 把 5西游记 6说成是 / 禅门心法 0, 而且是 / 文字甚繁 0的 / 谈禅 0之书呢? 符合这个条件的 5西 游记 6评论本并不存在。这在前几年就曾有论者提出。 再次, 鲁迅和胡适对 5西游记 6评点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 又怎样呢? 对此, 或有论者不以为 然 : 如果胡适和鲁迅没有对三四百年来的 5西游记 6评论的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能作出如此高屋建瓴的 批判吗 ! 问题恰恰相反, 笔者以为: 如果胡适和鲁迅广泛读过各种 5西游记 6版本的评点, 而且深入研究 过各种不同版本的 5西游记 6评点 , 他们就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笼统加以否定和批判, 甚至彻底地摒弃。 因为明清间的 5西游记 6评批本, 即使该书著者自己和论界都认为足以称为 / 证道 0的 5西游证道书 6 5西 游真诠 65西游原旨 6, 以及足以称为 / 劝学 0的典型的 5新说西游记 6等, 其中除 5西游原旨 6稍微特殊外, 另外几本的实际情况是在评批中, 多有政论和文评 , 既有对假丑恶的无情抨击, 也有对真善美的由衷赞 美 , 甚至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政治现象作过嘲讽和批判。
另外 , 既有对 5西游记 6创作特点的讴歌 , 也不 乏对某些艺术创作规律性的提示。当然, 称不上全面、 系统的理论概括 , 但也不能视而不见。事实上几 乎各部 5西游记 6评批本中都有值得总结的内容, 只是人们受 / 这些解说都是 5西游记 6的大仇敌 0的影 响以及的确 / 文词甚繁 0, 无暇去探讨, 而且还由于版本难觅, 因此至今未及全面总结罢了。所以, 实际 上胡适和鲁迅所读的 5西游记 6评点文字, 我以为不过是张书绅 5新说西游记 6书前的 5总论 6、 5总批 6之 类。因为这些文字中就提供了当年论界流传的所谓 5西游记 6是证道、 谈禅、 讲学之争的信息。如 5总 论 6说: / 尝问人曰 : -5西游记 6何为而作也 ? . 说者曰 : -是讲禅也, 是谈道也。 . 心疑其说, 而究未明确其 旨。 , ,乙丑年由都归省 , 值呈 5安天会 6, 触目有感, 恍然自悟曰: -是矣, 是矣 , 予今而知 5西游记 6矣, 予今而并知作 5西游记 6者之心矣。 . 予今批 5西游记 6一百回 , 亦一言以蔽之, 曰: -只是教人诚心为学, 不要退悔。 . 0; 又如 5总批 6说 : / 5西游 6一书 , 古人命为证道书 , 原是证圣贤儒者之道; 至谓证仙佛之道, 则误矣 0等等。
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 , 还应该了解明清间的道门之士特别强调三教一家之理 , 如刘 一明 53 西游原旨 4 序 6说 : 5西游记 6/ 阐三教一家之理 , 传性命双修之道 ,,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 , 在释 即可成佛, 在道即可成仙 0, 一开口就是儒、 释、 道三家, 而且所引亦多有三家经典名言。所以如不读全 2书不研究全书, 还真以为在为儒释道三家立论, 为三家张本。其实 , 哪来三家 ? 除了张书绅 5新说西游 记 6为儒劝学 , 其它则可说统统为证道 , 只不过有不同的 / 道 0, 相互批判或相互补充的 / 道 0罢了。 鲁迅和胡适对个别 5西游记 6文本的研究是颇为具体而深入的。这从鲁迅 5中国小说史略 6和胡适 53 西游记 4 考证 6中就可看出。我们具体分析鲁迅、 胡适研究所引 5西游记 6文本 , 可知胡适引自 5西游 真诠 6, 而鲁迅引自 5新说西游记 6。因为 5新说西游记 6和 5西游真诠 6的文字是不同的 , 所引文字虽然 极少, 但核对后也不难判断。不妨再想想 : 他们对别的 5西游记 6文本的研究又怎样呢? 很难说。因为 他们谈论 5西游记 6问题时从未涉及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有何不同 , 而事实上即使从上引的他们所提到 的几种 5西游记 6文本来说 , 就有删节本和全本甚至也可说是超全本的极大的不同。
但是 , 如果仅仅对 读目录而不校勘全书白文 , 那就很容易认为清代 5西游记 6版本文字都一样, 原因就在于所有清代 5西游 记 6版本全书一百回回目, 除个别字或有差异外 , 几乎全同。 应该说 ,鲁迅和胡适指责的评论 5西游记 6有失的前人不是具体的指哪些人、 哪些书。因此张书绅简介, 今人很 容易误会以为是指明清两代, 甚或清代的所有 5西游记 6论著。其实 , 这只是一种随意附会而已。所以, 将上述这些 5西游记 6评点本包括白文和评批 , 加以全面的阅读和研究以后, 就自然会发现问题并非如 此简单 , 问题也没有那样严重; 当然, 更不能对清代的 5西游记 6评点本不分清红皂白地一概加以否定和 摒弃。说到底, 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不可笼统地指责 : / 5西游记 6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 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 0道士怎么说 , 和尚怎么说 , 秀才怎么说; 也不能全面否定。而关于 5西游记 6评 点特别是清代 5西游记 6评点的研究, 至今尚无实事求是的全面而深入的评介, 还是受这种说法的影响。 我们还应该警惕有人借鲁迅和胡适所论为基础 , 认为明清 5西游记 6确是证道、 谈禅、 劝学之作 , 而且还 是道学大师、 禅学大师或儒学大师对 5西游记 6的正确评介。
所以不仅不该批判, 而应该大大加以歌颂 ! 所以, 总的说 , 胡适和鲁迅对以往 5西游记 6评论的那些批判文字 , 显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 而缺乏 严密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审慎对待, 不可盲目引用。 二、 郑振铎 5西游记 6版本演变论之辩证 在鲁迅、 胡适之后 , 郑振铎继之而出长文 53 西游记 4 的演化 6, 对 5西游记 6成书和 5西游记 6版本演 变中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 , 都有新的开拓和新的发现。但是, 该文中特别是那张 / 诸本的来历 0图表展 示的明清 5西游记 6版本的传承演变关系 , 却多有误断。屡见今人据之推演新论 , 就不免错上加错。所 以 , 必须予以提出。现分两方面 : 一是明版 5西游记 6的传承演变; 一为清版 5西游记 6的传承演变。 其一, 郑氏认为今见的四种明版百回本: 世本、 杨闽斋本、 唐僧本和李评本是并列关系 , 都是据 / ( 嘉 隆间 )吴承恩 5西游记 60而出。郑氏这一论断有误。其实, 他在文中论及明刻 5西游记 6版本传承关系 时 , 已模棱两可, 流露出自我矛盾之端倪。他一方面说 : 5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 6即杨闽斋本 / 似即据世 德堂为底子 0, 5唐僧西游记 6/ 从世德堂本出者 0, 5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6/ 亦同世德堂本 0, / 其面目 都是和世德堂本不殊的 0。
那么 , 世德堂本从何而出呢 ? 郑氏认为: 这世本 / 首有秣陵陈元之序 ,,陈 序云: -唐光禄既购是书, 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 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 数十万言有余。 . 是此 书亦尝经唐光禄 -秩其卷目 . , 未必全为原本之式样 0。细究文中所论, 这个所谓 / 原本 0无疑就是表上所 列的 / ( 嘉隆间 )吴承恩 5西游记 6 0。所以, 郑氏说的 / 未必全为原本之式样 0, 即世本与它所由来的 / ( 嘉 隆间 )吴承恩 5西游记 60文字有所不同 , 原因就是已经 / 唐光禄 -秩其卷目 . 0, 但同时却又把杨闽斋本、 唐僧本和李评本统统说成是 / 今存的明刻本吴氏 5西游记 60。所以 ,文字论述就不严密张书绅简介, 自我矛盾 ; 而表 中所列版本关系无疑只能取其一端, 即要么把杨闽斋本、 唐僧本和李评本三书说成是由世本出 , 要么像 今见表上所列该三书加上世本即四部 5西游记 6版本, 都由所谓 / ( 嘉隆间 ) 吴承恩 5西游记 60出。任你 怎样处理, 与文中所述意思出现矛盾是必然的。那么, 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就在一无历史的文字资料作 根据的情况下, 又未作必要的版本校勘, 所以不可能确有其据地作出肯定的判断。
其实, 据今校勘所知的版本史事实是 : 据陈元之 5序 6, 世本 5西游记 6固然肯定是从唐光禄所购进的 那部 / 西游 0而出 , 与郑氏之文相对应而言 , 就是表上所列的 / ( 嘉隆间 ) 吴承恩 5西游记 60; 而其后出版 3的唐僧本和杨闽斋本都是删节本, 如果确是各自据唐光禄所购进的那部 / 西游 0而出, 它们大量的包括 特殊的删节文字又怎会相同 ? 很显然 , 这两部删节本 5西游记 6之间也有传承关系; 另外, 李评本的文字 和字数与世本甚为相同, 又怎么可能直接从 / ( 嘉隆间 ) 吴承恩 5西游记 6 0出? 总之, 世本、 唐僧本、 杨闽 斋本和李评本四种明版 5西游记 6不可能为并列关系同出 / ( 嘉隆间 ) 吴承恩 5西游记 60是肯定的 , 无可 争论。 其二, 关于清版百回本 5西游记 6的传承演变。郑氏分两部分来表述 : 一是 / ( 康熙间 )汪憺漪 5西游 证道书 60即清本中最早者 , 郑氏认为 : 它有两个来源 , 即从 / ( 嘉靖间 ) 吴承恩 5西游记 60和 / ( 隆万间 ) 朱鼎臣 5西游释厄传 6 0改编而来。二是陈士斌 5西游真诠 6、 张书绅 5新说西游记 6、 刘一明 5西游原旨 6、 张含章 5通易西游正旨 6 (当时未知含晶子 5西游记评注 6, 故未列入 ) 是并列关系, 都由 / (康熙间 ) 汪憺 漪 5西游证道书 6 0而来。
关于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 因情况复杂, 其他问题本文从简 , 这里只提它的第 九回 / 陈光蕊赴任逢灾 , 江流僧复仇报本 0即唐僧出身故事来说。这个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为明版百回 本 5西游记 6所无 , 而为此后的清版百回本 5西游记 6所沿袭 ; 而由于吸取了这一回文字, 汪氏竟将原明版 百回本第九回文字与原第十回至第十二回共四回文字加以合并 , 然后又重新分割成三回 , 再顺序编为 5西游证道书 6的第十回至第十二回 ( 否则 , 百回本 5西游记 6插进一则 / 唐僧出身故事 0作第九回, 岂不 有两则第九回 )。这是百回本 5西游记 6演变史上的一个创造, 无疑是百回本 5西游记 6版本演变中的一 件大事 ( 当时孙楷第在 5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 6中也分析过此题, 郑氏显然有所参照 )。郑氏即以 此第九回 /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0为根据, 作为 5西游记 6明版与清版的分界线。所以在 53 西游记 4 的演化 6文中那张 / 诸本的来历 0表上 , 将陈士斌 5西游真诠 6、 张书绅 5新说西游记 6、 刘一明 5西游原旨 6和张含章 5通易西游正旨 6等四部清版 5西游记 6并列为由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传承而来。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创见。因为人们只要将这些清版本 5西游记 6总目录一对读 , 看看有没有这一则 第九回 /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0, 又与明版百回本 5西游记 6总目录作校勘, 就会立刻发现这 正是明清 5西游记 6版本之间不同的最明显的标志。但是 , 时至今日, 当论界对 5西游记 6版本研究越来 越深入时, 发现郑氏的论断并非无懈可击 : 清代百回本 5西游记 6的版本演变也并非如此简单。不说别 的 , 试想: 从 / 康熙丙子 ( 1696) 0出世的 5西游真诠 6到 / 道光十九年 ( 1839) 0问世的张含章 5通易西游正 旨 6, 中间相隔一个半世纪 , 曾有四种不同 5西游记 6版本, 它们难道都是各自直接据 / ( 康熙间 ) 0问世的 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白文翻刻? 当然不是。实际上除了紧接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后的 5西游真诠 6白 文是据前者翻刻和改编以外, 此后的包括后来知道的另一部 5西游记 6版本, 即 5西游记评注 6在内共四 种 , 没有一部是直接据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而出, 而是以陈士斌真诠本 5西游记 6为底本的。
甚至即使 是真诠本 5西游记 6, 现在知道也不完全据证道本 5西游记 6, 因为真诠本 5西游记 6白文文字数量比证道 本多得多, 而这些多出的文字, 据校勘也有所本 , 原来主要是据明版李评本 5西游记 6而来。所以, 陈士 斌 5西游真诠 6并非单以汪憺漪 5西游证道书 6为底本, 也就是说真诠本 5西游记 6至少有两个底本。所 以情况很复杂。至于此后出现的 5新说西游记 6, 虽说它同样有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 但这个第九回唐 僧出身故事 , 也并非直接由 5西游证道书 6而来 , 而是从 5西游真诠 6移植 , 这是只要将上述三书的第九回 作一校勘就可作出正确判断的。其实 , 对 5新说西游记 6来说, 除了这个第九回 / 唐僧出身故事 0以外, 如 果当年郑振铎对它的其他九十九回 , 与任何一部清版 5西游记 6相对读 , 甚至随便拿其中任何一回文字 稍作校勘, 可能就会大吃一惊, 以为发现了清版 5西游记 6的甚么 / 新大陆 0: 原来新说本的文字竟是那样 的繁富 , 而其他清版 5西游记 6则是那样的简要。如果郑氏当年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 再拿明版 5西游 记 6来对比一下, 特别是有意识地将回目不同的第十、 十一、 十二等三回与 5新说西游记 6相应的各回文 字一对读, 那么, 当年他决不会将 5西游真诠 6及其以后的所有清版 5西游记 6都并列起来 , 以为都从 5西 游证道书 6而出; 相反 , 甚至由此而发现明版 5西游记 6中的某些特殊性, 诸如杨闽斋本和唐僧本原来与 世本、 李评本也还有不同。

当然 , 时至今日 , 这些方面的内容 , 5西游记 6版本研究者早已不是秘闻 ; 但在 当时, 却的确是研究界谁也未曾注意而且谁也不可能去注意的方面。因为当时研究界谁也想不到明清 45西游记 6版本有着那么复杂的差异。的确 , 如果以 5新说西游记 6为契机 , 拿它来与明清任何 5西游记 6 作对读 , 就可能由此打开 5西游记 6版本研究的新局面。原来这部新说本 5西游记 6, 既不像 5西游证道 书 6和 5西游真诠 6的白文那样是删节本, 也不似明版 5西游记 6那样的一部繁本, 而堪称是一部超繁本、 一部超全本。因为除它的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固然是清版所特有的标志以外, 其它九十九回文字, 实际 上是容纳了明版的全本共一百回的文字。至于此后的 5西游原旨 6、 5通易西游正旨 6、 5西游记评注 6, 它们的白文 , 也绝对不是根据 5西游证道书 6, 而是据 5西游真诠 6。对此 , 这里只能一笔带过。 其实, 客观地说, 证道本 5西游记 6的文字是颇有创新的。汪憺漪在据明本 5西游记 6删节改编时, 多 有改动 , 不妨说, 遣词用语时见新意。但是 , 问题是此后 5西游记 6版本的评点改编者主要是真诠本改编 者 , 有时却完全不买汪憺漪的账。
这里取一则简单的例子来证明。例如 5西游记 6第五十四回女儿国故 事一开始, 取经僧在街上被女儿国人围住几难脱身 ; 于是八戒施丑相吓退群妇。此时插诗一首 , 所有明 版最后四句都是 : / 娇娥满路呼人种, 幼妇盈街接粉郎。不是悟能施丑相 , 烟花围困苦难当。 0通俗、 生 动 , 是说书人迎合市民的口气, 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但是 5西游证道书 6作者汪憺漪却另有想法, 别 有追求 , 他竟将最后两句改为: / 试问星槎今古客, 几人曾到此殊方 0。别的不论 , 后者明显是文人语气。 与明本差别很大 , 格调全异。那么, 在这二者之间, 5西游真诠 6作者陈士斌所取又是什么 ? 据校勘, 5西 游真诠 6此回文字 , 虽主要是按证道本 5西游记 6改定, 但此诗中的这两句却居然不按 5西游证道书 6翻 刻 , 偏要舍近就远 , 竟承袭明版原来那两句即 / 不是悟能施丑相 , 烟花围困苦难当 0; 而且此后的 5西游 记 6版本都用这两句。这一个例子足以说明: 5西游真诠 6的底本绝非只有一部 5西游证道书 6, 显然还有 明本。而此后的 5西游记 6删节本 , 就主要承袭 5西游真诠 6, 与 5西游证道书 6的关系就间接又间接了。
郑振铎关于 5西游记 6版本传承关系的论断 , 影响巨大, 至今人们如发现新的 5西游记 6版本 , 有论者就会 简单地把它往郑氏的演变表上挂, 如把 5西游记评注 6挂在 5通易西游正旨 6之后; 近期又有闽斋堂本介 绍 , 有论者又以为它出之于世本和世补本 , 实际上就是挂在郑振铎的那张演化表上明本部分的最后, 以 至错失迭出。明清 5西游记 6版本的传承演变情况极为复杂, 并非如郑振铎所勾勒的那么简单! 所以, 总的说 , 郑振铎对 5西游记 6版本传承演变关系的论断 , 特别是那张 / 诸本的来历 0表中所示, 错失甚多, 基本上没有反映出 5西游记 6明清版本演变关系的真相, 有一定的简单化倾向 , 有粗疏之失, 有以点代面之失 , 有疏于校勘之失。不可盲目沿袭 , 甚至据以发展。 时至今日, 不能不承认 , 胡适、 鲁迅和郑振铎有关 5西游记 6的上引论述, 在论界依然影响深重 , 所以 予以实事求是的指出 , 以期引起关注。可以相信 , 在目前阅读古代 5西游记 6版本的条件越来越改善的 情况下 , 通过共同努力 , 坚持从实际出发, 坚持从版本校勘着手, 那么, 对于 5西游记 6的评论和 5西游记 6 版本演变的研究 , 当会有新的局面出现, 这是可以预期的。
责任编辑 : 丁 可R eview of R esearch on Journey to the W est by H u Sh,i Lu Xun and Zh eng ZhenduoW u Shengx ie Abstract : Abstrac: t H u Sh,i Lu Xun and Zheng Zhenduo w ere the pioneers in research in g the nove l J ourney to theW est. H u Shi and L u Xun. s criticism and negation of the novel. s comm entary and Zheng Zhen duo . s discovery of the developm ent o f different editio ns w ere apprec iated and quoted by the late com ers . H owever , as the research goes deeper , th e auth or f inds that they m ade som e m istakes on the comm entary and the ed itions. re latio nship . K ey w ord s : H u Sh, i Lu Xun , Zheng Zhenduo , research on J ourney to theW es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