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 為何魏蜀吳三國都是短命王朝?
為何魏蜀吳三國都是短命王朝?
從古到今,人才選拔制度都是每個政權的重中之重,選拔優秀人才進入到政府部門,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為什麽魏蜀吳三個政權如此短命,為什麽之後的東晉又出現了門閥政治?這都要從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說起。
夏商周實行世卿世祿製(世襲),秦國為了適應常年征戰的需要,建立起了軍功選拔制度,到了漢朝,中央為了適應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要求,創立了以察舉製為主,以征召、辟舉、任子、太學補官為輔的人才選拔制度。
察舉製在初期,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為國家選拔了大量人才,比如,董仲舒、晁錯、東方朔等都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三國時期的曹操,也是通過舉孝廉為官的。
可一項制度,往往是實行著實行著就慢慢變了味,察舉製也是如此。
到了東漢中後期,社會矛盾加劇,大地主、大豪強兼並農民土地,吏治更加敗壞,各官吏之間往往互相舉薦子弟,平民百姓往往沒有機會得到推薦。
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貴世家把持察舉,人才選拔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
此時的察舉製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再者,漢代經濟不發達,西漢時期的竹簡很多平民沒有購買能力,東漢時期雖然出現了紙,但技術不完備,沒有批量生產壓低成本,同時,教育水準落後,所以寒門往往沒有機會接觸知識,學習成了士大夫階級的“特權”。
因此,門閥士族全面掌控了國家和地方的政治、經濟,國家機器的運轉也必須依靠門閥士族才能實現。
時間來到了東漢末年,“寒門”出身的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打敗了四世三公的袁紹,在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權,外戚和宦官的力量早已被消滅殆盡,曹操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就不得不利用士族、依靠士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琰、荀彧、陳群等人。
既然曹魏統治國家必須依靠士族,而士族為了維護階級利益就必須依附曹魏,於是,兩者利益一勾兌,九品中正製就誕生了。
九品中正製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因此,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到了晉朝,更是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九品中正製成為了士族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在這項制度之下,士族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皇權日益衰微。
九品中正之下的曹魏,已經成為了一個士族政權,士族階級的司馬家族代魏,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劉備白手起家,打著皇族後裔的旗幟,靠著諸葛亮、法正、龐統等謀士等人的輔佐,奪取了劉璋的地盤益州。
按照魏國的邏輯,想要管理好國家就必須依靠本地計程車族,但是,蜀漢沒有。
諸葛亮依法治國,選賢與能,這就必然得罪了養尊處優的本土士族階級,再者,蜀國政權一心想要恢復漢室,可是,士族階級想要恢復漢室嗎?曹魏計程車族在九品中正之下過得有滋有味,我為什麽要恢復漢室,我投降都來不及呢,所以,本土士族階級的代表人物李嚴與諸葛亮不和,也是必然。
恢復漢室的北伐運動所引起的外部矛盾和蜀國政權與本土士族的內部矛盾,導致了蜀國第一個滅亡。
江東的吳國也屬於外來政權,孫策離開袁術回到江東的時候,帶領的部將都不是江東人,孫權在治理江東的時候,依靠的是本土計程車族,比如顧雍、陸遜。
三國之中,吳國的力量是比較弱小的,北有曹魏,西有蜀漢,這種弱小的政權,往往很有危機感,所以,在共同的敵人之下,孫吳政權和江東士族還是比較和諧的。
可是當西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時候,吳國在昏君孫皓的統治下,必然走向滅亡。
在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個政權卻都不是士族政權,都是逆歷史大勢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在士族與非士族的博弈之下,三個政權必然都是短命王朝。
參考資料: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