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上谈判的经典案例 历史上谈判案例
历史上谈判案例
一、史上最牛的谈判实例
1. 永远不要试图喜欢一个销售代表,但需要说他是你的合作者。
(对策:永远不要试图欣赏一个采购代表,但需要说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2. 要把销售代表当作我们的头号敌人。
(多么可怕的心理!对策:千万不要把采购代表当作我们的朋友。) 3. 永远不要接受对方的第一次报价,让销售代表乞求,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对策:不要轻易报价,不要指望一次报价就能成交。) 4. 随时使用口号:你能做得更好!(这句口号既用来激励采购代表自己,也用来鼓动销售代表作出更大的让步。
对策:我们的口号是让我们双方共同做到更好!) 5. 时时保持最低价的记录,并不断要求的更多,直到销售代表真正停止提供折扣。(对策:不断提醒采购代表我们作出的哪怕很小的每一个让步。)
6. 永远把自己当作某人的下级,而认为销售代表始终有一个上级,这个上级总是有可能提供额外的折扣。(对策:尽早让采购代表明白,我们自己有着足够的授权,上级根本不会关心任何折扣的事情。)
7. 当一个销售代表轻易接受条件,或到休息室去打电话并获得了批准,可以认为他所做的让步是轻易得到的,进一步向他提要求。(对策:很显然,任何时候不要轻易接受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条件;在休息室打电话获得批准以后,一定要拖一段时间后再很为难地表示我们勉强接受。)
8. 聪明点,要装得大智若愚。(此条有点可笑,不必理会他。)
9. 在对方没有提出异议前不要让步。(对策:无论对方是否会让步,应该及时地坚决地提出异议。)
10. 记住:当一个销售代表来要求某事时,他肯定会准备一些条件给予的。(对策:尽可能使采购代表把我们提的要求本身就理解为一种给予 . ) 11. 记住:销售代表总会等待着采购代表提要求。
(对策:让自己不去等待,而要让采购代表找机会来提要求。) 12. 要求有回报的销售代表通常更有计划性、更了解情况。
应花时间同无条件的销售代表打交道。(对策:每一个销售代表都应该使自己更有计划性、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
13. 不要为和销售代表玩坏孩子的游戏而感到抱歉。(大家一定是两不相歉的。)
14. 毫不犹豫地使用结论,即使它们是假的。例如:竞争对手总是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报价、最好的流转和付款条件。
(对策:不相信采购代表的任何结论,只把它们当作谈判的小技巧听听而已,即使采购代表是以所谓朋友的身份告诉你的。) 15. 不断地重复反对意见,即使它们是荒谬的。
你越多重复,销售代表就会更相信。(对策:决不轻信。)
16. 别忘记,你在最后一轮谈判中会获得 80% 的条件。(对策:任何时候都应坚持原则,这与进行了多少轮谈判没有关系。)
17. 别忘记对每日拜访我们的销售代表,我们应尽可能了解其性格和需求。(对策:尽可能了解采购代表、主管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性格和需求。)
18. 随时要求销售代表参加促销,尽可能得到更多的折扣,进行快速促销活动,用差额销售赚取利润。(对策:记住,有时大卖场的促销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折扣,所以我们应评估每次促销的实际效果,在找不到合适型号和价格时,不要盲目促销。)
19. 在谈判中要求不可能的事来烦扰销售代表:通过延后协议来威胁他,让他等;确定一个会议时间,但不到场;让另一个销售代表代替他的位置;威胁他说你会撤掉他的产品;你将减少他产品的陈列位置;你将把促销员清场,等等;不要给他时间做决定。(对策:耐心、平常心。)
20. 注意我们要求的折扣可以有其他名称:奖金、礼物、纪念品、赞助、小报、插入广告、补偿物、促销、上市、上架费、节庆、年庆、新店开张、老店翻新,等等。(对策:改头换面、花样繁多,其实都是折扣,把它们加到一起去提醒采购代表要得已经够多。)
21. 不要让谈判进入死角,这是最糟糕的。(对销售代表同理。)
22. 假如销售代表说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给你答案,就是说你已经和谈判对手快谈妥交易了。 23. 不要许可销售代表读到屏幕上的数据,他越不了解情况,就越相信我们。
(对策:不要轻信采购代表的出示的任何证据,哪怕与他的私交甚厚。采购代表的最新招数:给你看他与我们竞争对手的协议,不要相信这个协议,即使他保证这是真的。
其实,屏幕上的数据同样可能是假数据,甚至可能是饵。) 24. 不要被销售代表的新设备吓倒,那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准备好谈判了。
(当然也不能被采购代表的新设备吓倒。) 25. 不论销售代表年老或年轻都不必担心,他们都很容易让步,年长者认为他知道一切,而年轻者没有经验。
(采购代表同理。另外,不论采购代表是中国人或外国人也都不必紧张,中国人认为他很了解我们,外国人则认为我们很容易让步。)
26. 假如销售代表同其上司一起来,应要求更多的折扣,并威胁说你将撤掉他的产品。对方上司不想在下属面前失掉客户,通常都会让步。
(对策:谈判的销售代表应当拥有足够的授权,让对方明白无须上司参与谈判。即使对方要求上司来,也务必让他明白只是出于礼节而已,并无实质作用。)
27. 每当一个促销正在一个别的超市进行时,问销售代表:你在那里做了什么,并要求同样的条件。(对策:如果某超市要求做独家促销,那么最好用。
二、求一个谈判的案例500字,还要有案例分析1000字
在一个下雨的星期一的早晨,王经理9.08浑身湿漉漉,上气不接下气的赶到对方公司的前台说:“你们头在吗?我与他有个约会。”

前台冷淡的地看了他一眼说:“我们李总在等你,请跟我来。 王经理拿着雨伞和公文包进了李总办公室。
穿着比王经理正式许多的李总从办公桌后出来迎接他,并把前台接待又叫进来,让她把王经理滴水的雨伞拿出去。两人握手时王经理随口说:“我花了好大工夫才找到地方停车!” 李总说:“我们在楼后有公司专用停车场。”
王经理说:“哦,我不知道。” 王经理随后拽过一把椅子坐在李总办公桌旁边,一边从公文包拿资料一边说:“哦,老李,非常高兴认识你。
看来我们将来会有很多时间合作。我有一些关于产品方面的主意。”
李总停顿了一下,好象拿定了什么主意似地说:“好吧,我想具体问题你还是与赵女士打交道吧。我现在让她进来,你们两个可以开始了。”
这是讲商务谈判中的礼仪。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他的一项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某公司准备购买,老板问他要多少钱时。当时,爱迪生想:能买5000美金就不错了,但他没有说出来,只是回答:“你一定知道他的价值了,你说吧。”
老板想了想说“5万怎么样?”爱迪生一听呆了,但是,爱迪生没有表情也没有回答,沉默….. 这是商务谈判中营造紧张对立气氛的一种技巧——沉默法 案例: 如何处理熟人、上司之间的关系 王先生来了,主人李某招呼他坐下,顺口问他:“喝点什么东西?” 王先生循惯例回答:“随便,随便!” 李某心中明白,中国人的“随便”,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第一、我不知道你家里究竟有什么好东西,猜来猜去,反而弄得大家没面子。 第二、让主人自己衡量,好好斟酌,把合理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才显得自动自发的诚意。
第三、我从主人拿出来的东西,可以估量出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才能够充分了解彼此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来决定采取那一种谈话方式。 既然明白对方的心意,李某暗自思量:家里还有半瓶XO。
但是,讲好张总来的时候好好喝几杯,当然不能拿出来。 而且,象王先生这样的朋友,论交情很不错,可在厉害关系方面,似乎不能够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张总相比,于是断然决定,泡一壶谱洱茶请他。
王先生满心欢喜,主人却有诚意,并没有真的随便到一杯白开水给他,也没有相当随便的的拉开冰箱给一杯饮料充数。承蒙看得起,给我一杯谱洱喝,可见在主人的心中,我王某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中国人心理高兴,所有普洱茶都是陈年的;如果不高兴,一切洋酒都成了本地产的假货,要不然就是别人送的,用不着感谢。 王先生很高兴,觉得主人十分热情,自己也就开怀畅谈了起来。
谈着谈着,每门铃又响了。李某打开门一看,糟糕,来的人竟然是刚才想起的张总。
如果是你,下一步将怎么办?继续喝茶!拿洋酒XO!怎么拿?会不会出现僵局?“欢迎!欢迎!请进!请进!”嘴巴嚷着,心理也忙着:张总提前光临,大概是想起那瓶XO,这下子该怎么办才好? “张总,这是我的老同学王先生。这是我的老板,张总!”此时,如果你是王先生将怎么办?是继续聊下去?还是离开?不走?会不会出现僵局?如果离开,用什么办法?找什么托词? 此时的李某一定在想,老同学最好是识趣,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离开,一切都万事大吉了。
如果不走,怎么做?才不会出现僵局! 张总想,来的不是时候,XO是喝不到了!一阵寒暄,李某已经想好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大声喊叫太太:“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半瓶XO藏到那儿去了?” 如果太太不配合,也会出现僵局,几方都会难堪。
她如果这样回答: “刚才拿,你不让,这会儿又拿,烦不烦?” “又喝酒?闹死人了!” “不是说好,留给我老爸喝吗?” 李总此时怎么想?离开?或者调侃说:“我来喝茶,老板来了就喝酒?不同待遇呀?” 太太毕竟知己,十分默契。马上听懂先生的话意,也大声回答:“我昨天打扫厨房,怕弄脏,特别藏起来。”
声到人也到,太太端着XO。李某准备好酒杯,顺手接过酒瓶,笑嘻嘻地每人到了一杯。
然后又大声告诉太太:“既然酒找到了,那鱿鱼丝跟牛肉干呢?” 于是大盘小盘一起出现,张总很有面子,王先生也很高兴,因为自己也沾了光。 李某大声喊太太,这是中国人的绝招,在人际关系的运作中,具有化险为安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都知道“两个人如果大声说话,就是讲给其他热人听的”道理,而且能够把握时机,运用自如。 想想看,张总的提前到来,显然是担心那半瓶XO被喝掉了。
如果只顾考虑王先生的面子,请张总一道坐下喝普洱茶,他心理一定很不高兴:“你以为我真的那么闲吗?到你家喝茶玩!” 但是,王先生来的时候,很聪明的说了句:“随便!” 凭良心,当时也想起这半瓶XO,结果没拿出来,张总一到,立即改喝XO,将来传扬出去,岂不变成十足的马屁精了?不拿不行,会气煞张总;拿出也不行,王先生面子受不了,一定到处抱怨,把自己形容的既势力又现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总算让一句大声说的话解决了。
王先生听李某说“刚才找了半天”,一颗心顿时放了下来。李某把我当成好朋友看待。
三、查历史上因沟通失败的而造成恶果的案例
1、南京条约
英军到达南京后,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8月8日,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首先到达,派其仆人张喜两度前往英方军舰,会晤翻译马儒翰(John R. Morrison)。钦差大臣耆英到达后,璞鼎查曾限期于8月14日议定和约,否则开炮攻城。
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议和。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商定了条约内容。8月22日,道光帝全部允许。
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关于鸦片问题,璞鼎查曾劝说中方代表,由中国停止禁烟政策,并可对进口鸦片征税。对此,黄恩彤提出日后再议。这是因为,黄恩彤、耆英等预料到道光帝为了颜面,不会正式弛禁,不如置之不问。
从开始议约到正式签约前,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邀请登舰,而璞鼎查也上岸答拜。而英军在此期间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
2、辛丑条约
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
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共12款,19个附件。
3、望厦条约
在林则徐领导的广州禁烟运动中,美国鸦片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于1839年5月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与英、法、荷等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加尼率东印度舰队来中国沿海护侨,保护美国利益。而加尼在得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径自致函两广总督祁贡,要求最惠国待遇,未果。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总统约翰·泰勒于1842年12月咨会国会,要求派遣代表来华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1843年5月,美国政府派顾盛为特使来华,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
1844年2月,顾盛到达澳门。6月18日,清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拟定的条约草案。
7月3日,双方正式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签约地在澳门望厦村,所以又称《望厦条约》。
4、天津条约
在谈判过程中,他以战胜国发言人自居,恃强要挟,态度蛮横,对桂良、花沙纳耍尽了威吓流氓手段。在谈判中最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得入内地游历传教等条款。因为这些将会影响到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不肯让步。有时甚至想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势须与之用武”。桂良、花沙纳对咸丰帝的苦衷虽然十分了解,但他们畏敌如虎,向咸丰帝奏称:“战之不可”,“战则必败”。
由于此时清朝封建统治者最害怕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而不是外国侵略者。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所调动的兵力,不是主力,而是边远的军队。既然如此,那么在英、法联军的胁迫下,最终不得不屈服投降。
5、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7000余人到达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占领天津,大败清军主力于通县一带。9月22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任命恭亲王奕欣为全权议和大臣,留京求和议约。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安定门,抢劫和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在谈判时,清政府毫无抗争,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条件。10月24日,奕欣与英国代表额尔金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同时交换批准了《中一英天津条约》。
四、中国历史上有那些屈辱的谈判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887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1898年7月16日(汉口日本专管租借条约 《中德通商条约》 中普《通商条约》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签订 --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 -- 中法《黄浦条约》1844年10月24日签订 --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签订 --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6月27日签订 --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5月签订 -- 中俄《天津条约》1858后6月13日签订 --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6月18日签订 --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10月24日签订 -- 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 --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 -- 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7月28日签订 -- 中葡《天津条约》 1887年12月1日签订 -- 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2月24日签订 -- 中英《烟台条约》或称《滇案条约》,1876年9月13日签订 --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1884年5月11日签订 -- 《中法新约》又称《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 --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签订 -- 中日《交收辽南条约》1895年11月8日签订 --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五、求经典的商务谈判案例啊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将要展开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谈判。
为了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谈判环境和气氛,中国方面在ze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对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甚至对宴会上要演奏的中美两国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在欢迎尼克松一行的国宴上,当军乐队熟练地演奏起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美丽的亚美利加》时,尼克松总统简直听呆了,他绝没有想到能在中国的北京听到他如此熟悉的乐曲,因为,这是他平生最喜爱的并且指定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的家乡乐曲。
敬酒时,他特地到乐队前表示感谢,此时,国宴达到了高潮,而一种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也同时感染了美国客人。一个小小的精心安排,赢得了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谈判艺术。
美国总统杰弗逊曾经针对谈判环境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不舒适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违背本意,言不由衷。”英国政界领袖欧内斯特•贝文则说,根据他平生参加的各种会谈的经验,他发现,在舒适明朗、色彩悦目的房间内举行的会谈,大多比较成功。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个世纪70年代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到达北京,他怀着等待中日间最高首脑会谈的紧张心情,在迎宾馆休息。迎宾馆内气温舒适,田中角荣的心情也十分舒畅,与随从的陪同人员谈笑风生。
他的秘书早饭茂三仔细看了一下房间的温度计,是“17.8度”。这一田中角荣习惯的“17.8度”使得他心情舒畅,也为谈判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美丽的亚美利加”乐曲、“ 17.8度”的房间温度,都是人们针对特定的谈判对手,为了更好地实现谈判的目标而进行的一致式谈判策略的运用。
六、历史上说服的事件或案例及说服技巧(急用)
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二 曾宪一 董德臣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
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
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
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可谓酒色财气俱全,竟还拥有聪明脑瓜支配下的厉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
他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献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陪衬人,用‘植入法”论历史望未来。先用三寸不烂之舌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鱼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
迂回包抄使得赵太后主动缴械。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
虽然烛之武和触龙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 能”,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此三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
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优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层逼紧。
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当然更见触龙为国之忧心,忠心明鉴。
烛之武、邹忌、触龙游说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游说时要不亢不卑,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