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每年5萬人自殺,全球自殺率第一國家,日本人爲何如此癡迷死亡?

火烧 2022-04-08 13:53:31 1056
每年5萬人自殺,全球自殺率第一國家,日本人爲何如此癡迷死亡? 死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喜歡權力的遊戲裏經典臺詞“凡人終有一死”。而在不同的文化裏,死亡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基督教中,死亡是救贖;佛教

每年5萬人自殺,全球自殺率第一國家,日本人爲何如此癡迷死亡?  

死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喜歡權力的遊戲裏經典臺詞“凡人終有一死”。而在不同的文化裏,死亡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基督教中,死亡是救贖;佛教中,死亡是輪迴;伊斯蘭教中,死亡是後世……人類的意識裏,對死亡或畏懼,或崇尚。而今天,小新帶大家一起走進日本“死亡森林”,感受他們對死亡的認識。

生如繁花,死亦絢爛

日本作爲發達國家,靠着大表哥美國的扶持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日本作爲太平洋中的一座島國,吸收着東西方文化的滋養,形成了多元的、獨特的大和文化。提到對死亡的認知,就不得不說日本人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這種精神深受儒家、佛教思想的影響,更貼合日本民族本性,迅速在社會廣爲流傳。而武士道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切腹自盡”。他們將失敗視爲恥辱,將死亡視爲解脫,唯有死亡才能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才能使生命昇華。這種激進,看似高尚的精神熱潮在日本人心中蔓延。

武士者,須一生懸命於武士道。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山本常朝《葉隱》

每年5萬人自殺,全球自殺率第一國家,日本人爲何如此癡迷死亡?

所以,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日本作爲世界自殺率僅次於美國、英國等大國的國家,也造就了屬於自己的“自殺文化”。這種文化不僅侷限於生活窘迫,沒有希望的平民百姓,大多數像太宰治、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等文學著作大家,也都選擇用自殺來尋求生命的意義。

由鶴見濟的作品《完全自殺手冊》曾風靡一時,影響了很多讀者選擇遵從書中的死法來結束生命。

日本的國花,櫻花,也詮釋了生命剎那芳華的美麗

自殺聖地

日本的富士山美不勝收,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訪參觀,而在山腳下,有一片寂靜的森林——青木原樹海也因爲其獨特的景觀文化而聞名於世——自殺聖地。

這片深邃幽暗的林海,悄然地生長在富士山下,獨特的地貌和地質,使得林中的樹木鬱鬱蔥蔥,蒼勁挺拔,身在其中,擡頭仰望近在咫尺的富士山猶如童話般夢境。如此美好的地方,爲何備受自殺者的青睞呢?正是因爲森林的神祕幽靜,自殺者信步遊走,便可尋找一處孤僻陰暗的角落,以自己的方式靜靜地結束生命。而它真正的出名,則是松本青張的著作《浪潮中的塔》(《蕭瑟樹海》),故事主要講述兩名主人公最後選擇在青木原樹海自殺。同《完全自殺手冊》一樣,作者又給很多人選擇了一處絕佳的自殺聖地,並將其夢幻化。

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在此地自殺人數已有500餘人。

如今的林海,早已掛滿的標語,勸導輕生者珍視生命,並且提供救助電話。每年都會有政府組織“收屍小隊”處理自殺者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只要進入森林,羅盤儀器便會失去方向,因爲好奇而迷失於此的人也不在少數。工作人員常用一條長繩將彼此相連,以保證不會丟失。傳聞此地積怨過重,鬼魂出沒頻繁,但作爲新時代的新青年,鬼魂大可不必相信。但是,隨處可見的輕生者遺棄的生活用品,懸在樹枝上的繩子,甚至隱藏在幽暗處的屍體,足以把你嚇個夠嗆。

大背景下的日本人

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日本,日本的生活節奏是出了名的快,這也導致了日本人的生活壓力巨大。而在他們的職場文化中,三十歲後如果被辭退,便很難再找到工作,要麼創業,要麼打臨時工,要麼自殺。這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社會環境和巨大的生化壓力,加速了日本自殺機率,同時也催生了自殺文化。

看到這裏,我們或許能瞭解日本對於死亡的理解和看法。因爲失敗而以死亡而尋求解脫,或以此謝罪,小新並不認爲這是上策。古有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選擇死亡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對生命的蔑視。我們不會輕易評價一個文化的好壞,但是對於該種行爲,在中國,乃至世界人倫角度都是錯誤的。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賦予它的所有一切的過往,或美好,或悲傷,或憂慮,這都是自己一生的經歷,最寶貴的回憶,待到老之將至,這一切所堆砌的人生便如繁花般絢爛。去愛我們的生活,去愛我們身邊的一切美好吧。

以上僅爲小新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