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 骊姬,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火烧 2022-07-30 06:33:15 1089
骊姬,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妺喜 酒池 史籍记载夏桀在建造其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时,首先下令处死了阻止其建造酒池的忠谏

骊姬,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妺喜

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 骊姬,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酒池 史籍记载夏桀在建造其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时,首先下令处死了阻止其建造酒池的忠谏臣子关龙逢,然后“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 撕帛 因妺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就笑,而桀喜欢看见妺喜笑,于是为此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以博得妺喜的欢心。在农业时代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破坏这种稀有昂贵的物品,无异于暴殄天物。 妲己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 褒姒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国将其献给幽王。她的美貌令周幽王“见而爱之”,可谓一见钟情。周幽王对她非常宠爱,加上她的肚子也很争气,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叫伯服的小王子,更是娇宠得不得了。褒姒的手段可谓高明,最后竟然说动幽王废去申后及太子宜臼。幽王七年(前775年),她终于被光明正大地扶正,做了王后,而她的儿子伯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在那个时代,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信天命,那句有谶语性质的童谣举国上下都知道,而褒姒的身世也不是个秘密,可天命不可抗,君王又如此昏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此,周朝的太史伯阳只能幽然叹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琱玉集》说褒姒性不喜笑,但“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因此,幽王为了博得她一笑,曾以“千金”之财征集能让美人欢笑的“金点子”(这便是“千金难买一笑”典故的由来),但耗去许多钱财,试了很多办法,或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或命宫人歌舞进临,或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撕帛以取悦褒姒,可她就是不笑。后来,朝中有个“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大奸臣虢石父,出了个馊主意,这便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骊姬 骊姬夜哭”的典故,指无中生有,搬弄是非。   一日骊姬劝晋献公昭回太子。太子见过晋献公后去拜见骊姬。骊姬请太子吃饭,言谈甚欢。第二天,太子入宫谢恩,骊姬又请他吃饭。当晚骊姬向晋献公哭诉,说太子调戏她,还说了“我父亲现在已经老了”这样的话,又说她可以和太子一起去皇家动物园郊游,让献公在台上观察。   第二天,骊姬叫太子和她一起郊游。骊姬先在头发上涂了蜂蜜,使蜜蜂都聚集在她的头发旁边。骊姬说:“太子您可不可以帮我赶走它们呢?”太子从她的身后用袖子赶走蜜蜂蝴蝶。晋献公看见了,以为调戏的事情是真的。心中非常生气,马上就想把太子给杀了。骊姬跪下来恳求说:“我叫太子回来,他却被杀,是我害了他。而且皇宫里的这些事,外人不知道,就忍忍吧。”晋献公就把太子赶回曲沃去了,但是就下令手下暗中收集太子犯的罪行,伺机废掉他。   到最后,申生身被恶名,无法洗雪,自缢而死。

《国语》中的写骊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公许之。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君子曰:“知难本矣。” 译文晋献公讨伐骊戎,征服了这个国家,杀了它的国君骊子,俘获骊姬回国,立她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妹妹生了卓子。骊姬请求献公派太子申生去曲沃说可以解救国家得危难,另派公子重耳去蒲城,公子夷吾去屈,而把奚齐留在国都绛。她说这是为了防备敌国的入侵,不让晋国受到耻辱。献公同意了她的请求。 史苏上朝时对大夫们说:“我们这些人可要戒备这件事哩,晋国内乱的根子已经产生了!当年,国君立骊姬为夫人,民众不满的心态原就达到了极点。古代的明君从事征伐,是发动百姓为百姓除害,所以民众能高兴地拥戴他,无不尽忠竭力甚至不惜一死。现在国君发动百姓却是为的自己丰厚,民众对外攻战得不到利益,又厌恶国内君王的贪欲,所以上下已经离心了。然而骊姬生的又是儿子,难道这是天意让晋国混乱吗?上天加强了晋国的祸害,民众不满这种状况,内乱就要发生了!我听说国君应该喜欢好的事物,憎恶坏的事物,欢乐时就高兴,安定时就放心,这样统治才能持久正常。砍伐树木不从树根开始,必定会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重新流淌;消灭祸乱不从根本着手,必定会重生祸乱。如今国君杀了骊姬的父亲却又留下骊姬,这正是祸乱的根基啊。既留下骊姬,还要顺从她的欲望,她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虽然外貌很美,但内心一定很丑恶,不能算是真正的美。国君喜欢她的美丽外貌,必定会答应她的要求。她得到国君的宠爱会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欲望,扩张其野心,这样就必定会使晋国败亡并且造成深重的祸乱。祸乱一定来自女人,夏、商、西周都是这样。”后来骊姬果然作乱,杀了太子申生并驱逐了公子重耳和夷吾。所以有识之士说:“史苏懂得祸乱的根源啊。”

历史上到底有几个骊姬

一个

秦时明月丽人心是虚构的 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1],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 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骊姬母子,辅助奚齐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杀害卓子和骊姬。

历史上的骊姬是个怎样的人,她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哪?

如果从大众的角度来分析骊姬的话,那么她就是一个以美貌色诱君主,霍乱朝纲之人,她的结局可想而知,当然是死于非命,她被认为是古代皇宫内段位最高之人,后人对于她的评价多半都是贬低的,认为她心肠歹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尽心计。

骊姬是骊戎的公主,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骊戎为了求和,将骊姬献给了晋献公,自打骊姬入宫之后,其他人就排不上号了,这晋献公对骊姬那可谓是独宠啊,这自然是因为骊姬的美貌,想那后宫美女肯定不少,但是骊姬能够将晋献公迷得如此境地,那美貌是有多逆天。不过关于骊姬,讨论的最多的不是美貌,而是她祸乱晋国。

个人觉得骊姬迫害太子还有公子重耳等人,晋献公不可能不知情的,他应该是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的,对于骊姬的所作所为,他只是装作不知道,任由骊姬去发挥,反正他坐收渔翁之利就好了,他本来就是要如此行事的,有人帮他背了锅,他自己独善其身,他有何不愿意的,只是可惜了骊姬,到最后什么多没捞着。

其实个人觉得骊姬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母亲在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她是是妖姬是不是有点太过于绝对了,在历史上为自己儿子谋划出路的又不是她一个人,只不过是她失败了,就被人扣上这样的帽子,再者说,历史上还有那么多的男人也为了私欲而祸乱朝纲,为何就没有人批判,只是因为骊姬是女人吗?未免也有点不公平吧。

古代四大妖姬:褒姒,妲己,妺喜,骊姬都有什么典故

1、褒姒:

周幽王废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其子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褒姒冷若冰霜,虽然当上王后,儿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但她却很少有笑容。

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周幽王纳了虢石父之议,举烽火召集诸侯于骊山前(陕西临潼),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见周幽王和褒姒在台上饮酒作乐,只好狼狈地退走,褒姒终于开心地大笑了,周幽王大喜。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络鄫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此时周幽王正与褒姒纵情淫乐、吃喝玩乐,不知外面出了大事,后来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戎兵杀周幽王、伯服和郑伯友于戏(今陕西临潼东),虏走褒姒。

褒姒被掳后自缢而亡,故《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长舌妇”这一俗语最初也是仅指褒姒。一首讽刺周幽王只知道宠幸褒姒,却斥逐贤良的诗《诗经·大雅·瞻卬》中有几句讽刺褒姒“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此句意思是有个妇人长了长舌头,这是祸根。大乱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这个妇人制造的。从这首诗发源,“长舌妇”这一俗语开始流传。

2、妲己:

根据《国语》、《史记》等史书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的女儿,在帝辛征伐有苏氏后,有苏氏把她嫁给帝辛为妃并深得帝辛喜爱,立为王后。帝辛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对她言听计从,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

根据正史记载,妲己以美色获得帝辛的专宠,并把她视为使商朝灭亡的元凶,帝辛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

酒池肉林乃帝辛为博她欢颜而创,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

大臣比干在帝辛面前谏曰:“不修先生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她怂恿帝辛,残酷将比干剖心而死。

周武王指帝辛残忍无道、祸国殃民,才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趁帝辛把主力派去讨伐蛮族时发动诸侯偷袭朝歌,一举灭商,帝辛逃到鹿台自焚,妲己被俘,押往刑场斩首示众。

3、妺喜:

妺喜(“妺”念mò),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喜姓,有施氏国君之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的宠妃。

根据《国语》记载,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今湖北省恩施市)。有施氏国君献出牛羊、马匹、美女,还有自己的女儿妺喜,向夏桀求和。而妺喜受到桀的宠爱,种下夏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竹书纪年》则提及妺喜早年与伊尹有交往,为伊尹派到夏朝王宫的间谍,促使夏朝灭亡,帮助建立商朝。

根据部分古籍,妺喜貌美,夏桀一见妺喜,惊为天人,十分宠爱。她喜作男装打扮,佩剑带冠,参与朝政,在汉代人眼中是薄德的表现。桀常不顾礼法把妺喜放在膝上,并听从她所言。

从此夏桀和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不理朝政。妺喜爱听撕裂绢帛的声音,桀为讨好她,把大量绢帛撕碎,又造倾宫,筑瑶台,象廊,玉床。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以此作为离宫。

4、骊姬:

骊姬,为春秋时代女性,骊戎国君之女,后被晋献公掳去,因姿色艳美,而成为宠姬,不久怀孕,骊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齐,同时作为陪嫁的骊姬之妹,也随骊姬来到晋国,为晋献公生下了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但又与优施通奸,并合谋排挤申生,改立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害死齐姜所生的太子申生,使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国外,即是所谓骊姬之乱。晋献公死后,权臣里克杀了奚齐、卓子、骊姬。

扩展资料:

1、褒姒: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2、妲己,有苏氏部落族人,于有苏国(今河南省温县)人,己姓,字妲。父不详(《封神演义》中为冀州侯苏护),又称“苏妲己”。商王帝辛(受德)妃子。

妲己是帝辛征伐有苏氏部落时带回的战利品,因妲己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深得帝辛欢心,从此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后武王伐纣,将妲己杀死,妲己去世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3、妺(mò)喜,姓嬉(喜),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王后。

4、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 ,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妖姬

“骊姬之乱”是怎么回事?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 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 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 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 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 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 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 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 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 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 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 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 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 “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 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 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 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 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 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 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 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 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 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 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 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 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 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 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 了狄国。   ......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 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 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 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国语》中的写骊姬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公许之。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今君灭其父而言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君子曰:“知难本矣。”

译文

晋献公讨伐骊戎,征服了这个国家,杀了它的国君骊子,俘获骊姬回国,立她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妹妹生了卓子。骊姬请求献公派太子申生去曲沃以逼他速死,另派公子重耳去蒲城,公子夷吾去屈,而把奚齐留在国都绛。她说这是为了防备敌国的入侵,不让晋国受到耻辱。献公同意了她的请求。

史苏上朝时对大夫们说:“你们可要戒备哩,晋国内乱的根子已经产生了!当年,国君立骊姬为夫人,民众不满的心态原就达到了极点。古代的明君从事征伐,是发动百姓为百姓除害,所以民众能高兴地拥戴他,无不尽忠竭力甚至不惜一死。现在国君发动百姓却是为的自己丰厚,民众对外攻战得不到利益,又厌恶国内君王的贪欲,所以上下已经离心了。然而骊姬生的又是儿子,难道这是天意?上天加强了晋国的祸害,民众不满这种状况,内乱就要发生了!我听说国君应该喜欢好的事物,憎恶坏的事物,欢乐时就高兴,安定时就放心,这样统治才能持久正常。砍伐树木不从树根开始,必定会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重新流淌;消灭祸乱不从根本着手,

必定会重生祸乱。如今国君杀了骊姬的父亲却又留下骊姬,这正是祸乱的根基啊。既留下骊姬,还要顺从她的欲望,她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虽然外貌很美,但内心一定很丑恶,不能算是真正的美。国君喜欢她的美丽外貌,必定会答应她的要求。她得到国君的宠爱会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欲望,扩张其野心,这样就必定会使晋国败亡并且造成深重的祸乱。祸乱一定来自女人,夏、商、西周都是这样。”后来骊姬果然作乱,杀了太子申生并驱逐了公子重耳和夷吾。有识之士说:“史苏洞察灾难的根源了。”

古代诗词中骊姬一词有何典故

古代诗词中一词的起源是什么?《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 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 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参伍其贾,以类相推,则知马之贵贱 不失实矣。” 汉朝官员赵广汉精于吏治,善用“钩距”法以察事实。后以称 能干的官吏,也在咏马时涉及之。宋?黄庭坚《赵令许载酒见过》:“广 汉威名知讼少,平原樽俎费诗催。” 程俱《初到书局以万七千钱得一老 马盲右目戏作古句自嘲一首》:“李南知音当促步,广汉腾嘲不相假。” 清?蒋湘南《捻子“请用赵广汉,钩距先塞窦。”

都有(20)典故(2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