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七君子都是谁 戊戌四君子是
戊戌四君子是
应该是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
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2、康广仁
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幼弟。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
遭守旧份子诋毁。
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
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
事年31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3、林旭
自幼入私塾学律赋,博学强记,聪慧好学。
年长曾随岳父 沈瑜庆游武昌,结识赞同维新变法,人士陈宝箴、 陈三立父子。
1893年回乡参加 福建恩科乡试,中第一名举人。
1894年到 北京参加 恩科会试,不中。
次年再次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又不中,乃入贽于 内阁中书。
时值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
基于国家与民族的严重危机,开始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 维新变法运动。
5月2日,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 辽东和台湾。
1897年入 张元济等在 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增长了西学才干。
1898年1月31日,发起并动员寓京的 福建籍 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等学会互通声息,传播西学。
不久, 康有为在京组织 保国会,他为该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

6月11日, 光绪帝下“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
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 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 光绪帝。
9月5日,与 谭嗣同、 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 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
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
9月21日, 慈禧发动政变,再次“ 训政”,他与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
9月28日,被杀害于 宣武门外 菜市口。
时年23岁。
4、杨深秀
杨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号孴孴子,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清末维新变法人士。
光绪进士。
精通中西数学。
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後授山东道监察御史。
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
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
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
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5、杨锐
杨锐出身于四川绵竹书香门第,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
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
及长,入已升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幕府,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深得张之洞的敬重,成为其重要幕僚。
15年中,凡送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侵犯凉山和滇桂边境,杨锐力主援越抗法,并促成张之洞起用退职爱国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军关外军务帮办,率军出关,奋起反击,打败法军三路进攻。
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并攻占凉山。
捷报传来,杨锐满怀激情,代张之洞草拟了《广军援桂奏稿》,此稿成为近代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协编《大清会典》,书成后晋升内阁侍读。
杨锐身入政坛以后,即义无反顾地投入救国活动。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中,和议传出,杨锐深切愤慨,而慈禧却在此时要办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太监寇连才阻谏被杀,无人再敢直言劝阻。
独有杨锐激励御史王鹏运进谏并代王作疏上奏,奏疏中有“齐顷公败于鞍,七年不饮酒食肉,越勾践败于会稽,二十年卧薪尝胆”之句。
慈禧看后甚为恼怒,要恭亲王奕欣将其充军,奕欣回答:“言官无邪。”方得免。
甲午战败以后,1895年4月17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此全国人民非常愤慨。
康有为在京发动一千三百多名应试举人“公车上书”。
杨锐作为年辈较早的京中名士带头参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这年8月底,杨锐同文廷式、康有为等18人在京发起组织以振兴中华、开通民智为主要上的的“强学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多次向光绪帝上书都被守旧派作梗阻挠,光绪都未看到。
康有为又来北京准备再向光绪陈述救亡自强之策,杨锐日夕与康筹划。
为之宣扬,并在都察院一位官员高燮曾面前极力称赞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将主要内容予以条陈,高燮曾上疏向光绪推荐。
6、刘光第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
家贫,勤读。
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
敬业勤慎,政绩甚佳。
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
尽管自己官声颇好,升迁无碍,但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以致缺眠少食。
思救国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兴新学、行新政不可。
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
政变发生,四章京及康广仁、杨深秀同被捕。
于9月28日(旧历八月十三日)被杀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