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英自有国情在此 大英国协详细资料大全
大英国协详细资料大全 大英国协(英语:Commo wealth of Natio ),是一个国际组织,由53个独立主权国家(包括属地)所组成,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现任大英国协元首伊莉莎白
大英国协详细资料大全
大英国协(英语: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个国际组织,由53个独立主权国家(包括属地)所组成,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现任大英国协元首伊莉莎白女王则身兼包括英国在内的16个大英国协王国的国家元首(仅名义上,并无实权,英国君主无权干涉各成员国内政),此16国构成了一个现代版的共主邦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大英国协,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确定各英属自治领都获得完全独立的主权,大英帝国名存实亡,大英国协正式形成。大英国协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王只是大英国协名义上的元首,但无权干涉其他成员国内政外交。大英国协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大英国协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大英国协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大英国协的合作,筹划大英国协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

基本介绍
中文名:大英国协外文名: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官方语言:英语宗教信仰: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等成员国数目:53个 行政机构:大英国协秘书处人口数量:23.28亿(2014年)人口密度:61.09人/平方公里现任元首:查尔斯王子 组成,秘书处,主权国,附属国,职能机构,国际影响,承担作用,成员国,现成员国,退出又加入的国家,前成员,法国事件,组成
秘书处
大英国协没有书面章程,也没有中央政府。1965年,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决定在伦敦设立秘书处。大英国协秘书处是大英国协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承担各成员国间交流和协商的工作。大英国协会徽主权国
各个主权国都是自愿加入大英国协的,也可随时退出大英国协。附属国在独立后可自行决定是以主权国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承认)留在大英国协还是退出大英国协。大英国协成员 各个独立的成员国都是由其民选政府管治,内政和外交完全独立。 大英国协的现任元首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成员国自由和平等联合的象征,2018年4月21日英国王储查尔斯获批未来准继任大英国协元首现在大英国协元首由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兼任。 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员国(如马来西亚)和实行共和制的成员国,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成员国的女王,总督代表她出驻在这些成员国(英国除外)。女王根据相关成员国政府的推荐任命总督。成员国之间互派高级专员(不是大使)为外交代表。 各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在不同地方举行会议。但这些会议只是供他们交流意见和商讨问题,并且所做决策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附属国
尚未实现完全自治的领地成为附属国。英国的附属国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统。除了英国附属国之外,还有一些受其他成员国管治的领地。职能机构
1、大英国协政府首脑会议:前身为帝国会议,1944年易名为大英国协总理会议,1975年改现名。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以前一直在伦敦举行, 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无约束力。 2、亚太地区大英国协政府首脑会议: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 3、大英国协部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法务部长会议和电信部长会议;不定期举行的有贸易和经济会议、青年会议、工业合作会议、农业会议等。 4、大英国协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组织成员国间的协商和合作、交流情况、组织会议等。秘书长每五年改选一次,可连任。 5、大英国协基金会及其他组织:大英国协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组成一个国际基金组织,资金由成员国政府提供,用于推动大英国协内专业及其他非政府间的更密切的合作。大英国协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资助,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放映电影、开放图书馆等活动促进人们对大英国协的了解。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大英国协议会协会、大英国协新闻联盟、大英国协广播协会、大英国协青年交流理事会、大英国协体育运动联合会和大英国协艺术协会等。 大英国协国际影响
大英国协在极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延续。这个帝国曾经覆蓋了世界1/4的领土。甘比亚退出后,该俱乐部仍有53个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奈及利亚、南非和大不列颠,这些国家经由自愿联合结合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当"大英国协"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时,形成了一种保持联系的方式,同时消除了"帝国"这个词所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殖民地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42年新加坡的沦陷,清楚表明大不列颠已没有能力保卫其帝国,而笼罩其权力的神秘性也同时消失。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大英国协是大不列颠管理那些它已无法统治或保卫的非殖民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数碰巧都渴望独立)的工具。对于这些前殖民地而言,大英国协的好处一目了然。大不列颠有特殊的贸易措施,例如,在香蕉进口上其前加勒比海领地优于中美洲。大英国协国民有权移居英国,许多人都这样做了。居住在英国的大英国协公民至今仍享有某些选举特权,而这些特权是其他外国人﹑甚至其它欧盟国家的公民所没有的。 然而,自英国加入欧盟的30年间,上述许多好处已经消失。欧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因而英国被禁止给予其前殖民地特权。英国的移民政策亦已收紧,如今现在只有那些亲属已在英国的大英国协公民才有特殊权利。 大英国协商会,一个由该俱乐部出资的机构,坚称大英国协仍存在显著的贸易和投资利益。一位发言人宣称,由于享有一种共同语言(英语在整个大英国协为第一或第二语言),不成文法传统和会计规范,大英国协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这个效应可能不像听起来那么含混,某些经济学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大英国协将其目标主要限定在社会文明方面:鼓励民主﹑人权及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英国,联邦对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意义。因循守旧者喜欢它与跨掉的帝国之间的联系。其他人认为它是鲁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关于殖民地观点的现代注释:殖民地是"白种人的负担",简言之,西方国家有责任让发展中世界文明化。某些左翼人士把它看成为无人想要的老古董,而另一些人则争辨它是英国为其殖民罪恶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时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大英国协的支持者还指出对这些前殖民地来说存在某种有益的文化纽带。英国的大学与大英国协国家保持着牢固的联系。英国外交部,全称"外交及联邦办公厅(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设有偏向大英国协国民的实习交流计画,例如专为印度记者而设的薛维宁(Chevening)奖学金。 此外,尽管某些人批评大英国协只是一个清谈馆,那也是一个穷国(辛巴威除外)喜欢的议论场所。对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虽然英国的伊莉莎白女王是大英国协的元首,但英国并无特殊地位。事实上,联邦内所有表决必须一致,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对此表露出沮丧之情。他对于有可能解除对辛巴威的禁令极为愤慨,而英国和其反穆加贝同盟军不能凌驾其上。大英国协是为数不多的国际机构之一,其中像圣露西亚这样的弹丸小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七大国(G7)成员可以平起平坐。承担作用
大英国协是国际合作的一种独特试验,促进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环境的民族之间的协作。各成员国享有平等地位,但在处理大英国协事务上英国常扮演主角。 成员国在许多领域进行商讨和合作,包括贸易、金融、国防、教育、技术、科研、法律、医药和农业。但是成员国享有的主要利益为各种贸易协定和资本投资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用。 英国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员国是新加入或贫穷成员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援助计画由大英国协开发公司(CDC) 等机构执行。 有些成员国根据大英国协特惠制互相实行关税优惠,以促进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今欧盟),推出了大英国协特惠制。根据协定,其他大英国协成员国可以与欧盟协商特别的贸易协定。成员国
现成员国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1981年11月1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1931年12月11日 巴哈马(The Bahamas)1973年7月10日 孟加拉国(Bangladesh)1972年4月18日 巴贝多(Barbados)1966年11月30日 贝里斯(Belize)1981年9月21日 波札那(Botswana)1966年9月30日 汶莱(Brunei)1984年1月1日 喀麦隆(Cameroon)1995年11月13日 加拿大(Canada)1931年12月11日 赛普勒斯(Cyprus)1961年3月13日 多米尼克(Dominica)1978年11月3日 史瓦济兰(Eswatini)1968年9月6日 斐济(Fiji)1970年10月10日 加纳(Ghana)1957年3月6日 甘比亚(The Gambia)1965年2月7日 格瑞那达(Grenada)1974年2月7日 盖亚那(Guyana)1966年5月26日 印度(India)1947年8月15日 牙买加(Jamaica)1962年8月6日 肯亚(Kenya)1963年12月12日 吉里巴斯(Kiribati)1979年7月12日 赖索托(Lesotho)1966年10月4日 马拉威(Malawi)1964年7月6日 马来西亚(Malaysia)1957年8月31日 马尔他(Malta)1964年9月21日 模里西斯(Mauritius)1968年3月12日 莫三比克(Mozambique)1995年11月13日 纳米比亚(Namibia)1990年3月21日 诺鲁(Nauru)1968年11月1日 纽西兰(New Zealand)1931年12月11日 奈及利亚(Nigeria)1960年10月1日 巴基斯坦(Pakistan)1947年8月14日 巴布亚纽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1975年9月16日 卢安达(Rwanda)2009年11月29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 Kitts and Nevis)1983年9月19日 圣露西亚(Saint Lucia)1979年2月22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1979年10月27日 萨摩亚(Samoa)1970年8月28日 塞席尔(Seychelles)1976年6月29日 狮子山(Sierra Leone)1961年4月27日 新加坡(Singapore)1965年8月9日 索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1978年7月7日 南非(South Africa)1931年12月11日 斯里兰卡(Sri Lanka)1948年2月4日 坦尚尼亚(Tanzania)1961年12月9日 汤加(Tonga)1970年6月4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1962年8月31日 吐瓦鲁(Tuvalu)1978年10月1日 乌干达(Uganda)1962年10月9日 英国(United Kingdom)1931年12月11日 万那杜(Vanuatu)1980年7月30日 尚比亚(Zambia)1964年10月24日退出又加入的国家
南非(South Africa)1931年12月11日加入,1961年5月31日退出,1994年6月1日重新加入。 巴基斯坦(Pakistan)1947年8月14日加入,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 斐济(Fiji)1970年10月10日加入,1987年退出,1997重新加入。 甘比亚(The Gambia)1965年2月7日加入,2013年10月2日退出,2018年2月8日重新加入。前成员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大英国协。 马尔地夫:2016年10月13日,马尔地夫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鉴于长期以来大英国协部长级行动小组及大英国协秘书处给予马尔地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马尔地夫政府决定脱离大英国协。法国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摆在法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由于德国的占领和维希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大战后期多次军事行动在法国本土进行,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受的损失高达47930亿旧法郎。 全国约有100多万公顷的耕地因战火而荒芜,有1/5的房屋被毁坏,牲畜减少了一半,大批工厂被摧毁。其中交通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铁路桥几乎全部被毁,铁路线近一半不能使用,土伦、布列斯特、勒阿弗尔等重要港口陷于瘫痪。 法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并且似乎正在向衰退的泥潭中滑去。 1956年1月31日,以社会党总书记盖伊·摩勒为首的共和阵线政府宣布成立。当时,法国不仅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困境,而且苏伊士运河危机也进一步升级。法国希望凭借英国的帮助,重新从埃及手中取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埃及总统纳赛尔也一直在暗中资助分裂分子。 寻求帮助的方式很多,但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却显示,总理盖伊·摩勒的选择与众不同。他亲自前往伦敦,寻求与英国组建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一份所属日期为1956年9月28日的档案资料显示,英法两国的历史1956年险些发生重大改变。盖伊·摩勒1956年来到了英国首都伦敦,与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举行会谈。 英国内阁当时的一份档案对此进行了如下的记录:“当法国总理盖伊·摩勒先生最近访问伦敦时,他向首相提出法国与英国组建联邦国家的可能性。盖伊·摩勒先生还保证,尽管法国人民此前曾数次将国王送上断头台,但今后决不会这样对待英国女王。” 在今天看来,法国总理摩勒的这一举动简直会让所有法国人目瞪口呆。但在当时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这一提议却并非是天方夜谭。 在资料档案中,人们无法确定摩勒所说的接受女王的管辖,到底是像其他联邦国家那样承认女王是他们国家元首,还是仅仅接受她为联邦的元首。事实上,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英国政府在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后,拒绝了摩勒总理的这一提议。 但是这位执著的法国总理并不放弃,他仍然在进行着尝试。 另一份标注日期也为1956年9月28日的秘密档案显示,此后不久,艾登访问巴黎,摩勒又提议法国加入大英国协,这同样意味着法国接受英女王为国家元首。摩勒甚至向艾登保证:“法国接受英国女王的管辖,在法国国民中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艾登回国后,与内阁大臣诺曼·布鲁克讨论摩勒的提议。显然,艾登对这项建议非常热心,档案记录一名官员的话说:“诺曼·布鲁克爵士今天上午要求见我,告诉我他已经从乡间返回,这是因为他接到首相从威尔特郡打来的电话。” 他介绍说:“首相在电话中向他谈了自己与法国人会谈后的想法,其中包括:我们应该立即考虑法国加入大英国协的提议;摩勒先生认为法国接受女王为国家元首没有困难;如果获得像爱尔兰在大英国协一样的地位,法国表示欢迎。” 面对这些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英法两国评论人士都有些瞠目结舌,但表现也有所不同。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导中,把合并后的国家称为“盎格鲁法兰西”(Franglaterre)。英国前国务大臣丹尼斯·马克沙恩认为,这些材料是英法两国“痛苦罗曼史”的最佳例证。自1000多年前的“诺曼征服”开始,这种关系事实上就已经存在了:“英法总是分不开,福也好,祸也好,这是一个绝佳例子,是永久纠缠的又一个可爱篇章。” 他介绍说:“英国前首相邱吉尔(Churchill)1940年曾希望与法国完全合并,但遭到了法国方面的拒绝。盖伊·摩就任总理前曾在法国加莱地区担任过英语教师,我怀疑他在面对阿尔及利亚和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试图复制此前的一提议。” 这个英国官员认为,英法两国将来也会维持这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他把这种关系比喻为“一对老夫妻,经常梦想着要杀对方,却从不打算离婚。” 约翰·霍尔姆斯认为:“英法两国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真正合并将非常困难。英国人非常重视繁文缛节,世界上的大多数行政体系都是他们设计的。他们认为非常完整的行政体系是一种规矩。而法国是一个非常优雅的民族,与法国人在一起,要显出生活的优雅。法国人在设计政治体制时,事实上也显示了他们优雅的浪漫主义。” 而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亨利·苏图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明显有点语无伦次:“我真的有点结巴了,因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加入大英国协,接受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当时不会被顺利接受。如果这一提议提出的时间距离更近一些,摩勒可能会落得被送上法庭的下场。” 法国律师雅克·米亚尔补充说:“实话对你说,我看到档案时感到非常惊奇。我以前对摩勒先生的印象良好,现在我的看法要改变了。” 不过,讨论此后就没了下文。后来事态的发展似乎表明,法国总理决定忘掉他有关英法合并的奇特建议,法国档案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记录。可能的原因,是英国决定了从苏伊士运河撤出以及对埃及的战事失利,因此所有结盟的讨论也告一段落。 不过,更为讽刺的是,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义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时,把英国撇在了一旁。 很赞哦! (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