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点最新版 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要点

火烧 2021-05-01 18:18:30 1073
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要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发现于( 云南元谋县)。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生活在北

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要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发现于( 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3、(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4、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制工具,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5、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6、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是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的原始人类。7、(中国) 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8、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居民有(河姆渡原始居民)和 (半坡原始居民)。9、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7000余)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已使用磨制石器,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会制造陶器(黑陶)。

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0、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会制造彩陶;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小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粟和蔬菜的国家。11、(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12、 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

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13、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还有(尧、舜、禹)。

禹 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14、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禅让制)15、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中国最早的国家),定都阳城。(河南登封)启开始了王位世袭制。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点最新版 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要点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位居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部落打败了桀,建立了商朝,建都在亳(bó)。16、公园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陕西西安)17、 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18、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19、 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0、(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与商周同时,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2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2、 春秋三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三霸。23、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恒公任用(管仲)为相。齐恒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4、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等七国。25、 决定晋文公称霸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26、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被活埋。27、(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时期,推广于战国时期。

28、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29、 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30、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31、 屈原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32、 屈原的最为出名的句子: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其意思是什么?33、 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一整套(编钟)最为珍贵。34、(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5、 秦国为了抵抗匈奴的骚扰,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36、 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37、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大堤。

38、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的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39、 历史上的东西二京指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40、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合称“五胡”。

41、230年,孙权还派人(卫温)航海到达夷洲。夷洲今(台湾)。

42、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43、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44、 (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45、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4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其中卫青在(漠北。

7年级上册历史重点

老师给我的。

我也是初一。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

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

⑥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

(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结婚。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唐与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识图鉴真东渡示意图、玄奘西行示意图) 5.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调整赋役制度,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强化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

(2)八股取士。(3)大兴文字狱。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联系地方史) 4.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雅克萨之战:清朝时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6.郑和下西洋: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识图、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消耗国力,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八、科学技术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识图:都江堰示意图) 2.长城:是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3.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识图: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②印刷术:唐朝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宋朝时期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我国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重点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标志性事件归纳 1 、 1840年,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42年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中国近代史开始。

2 、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次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等,中国主权和封建经济进一步遭破坏,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 19世纪 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使中国近代化迈开第一步。 5 、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6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7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8 、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运动中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9 、 1921年 7月,gcdzg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标志中共诞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0 、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标志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gcdzg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 8月 1日,中共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9月,md领导秋收起义,由于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md决定将革命方向转向农村,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 、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2 、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 、 1937年 7月 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国共两党将共同抗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山西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山东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1940年,ph指挥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天皇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中国 100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14 、中国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1946年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场引向国统区,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共消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 150多万人,标志着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 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八年级历史(上)知识点归纳一、侵略与抗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世纪,清王朝逐渐衰败,而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利益,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美商人的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2、借口禁烟,英国于1840年6月挑起鸦片战争。

(过程:广州挑衅→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占领香港岛→英舰开抵南京江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求和,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于1856年挑起第二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5、在近代,沙俄通过与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夺取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了危机。

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7、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入侵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经过:1894年日本在丰岛附近袭击清军,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8、1895年,中日签定《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有什么重点

1、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它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它们已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们过着群居生活。

  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他们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他们过着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以前的北京人活动地区。他们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已掌握了钻孔技术。

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还知道到很远的地方交换生活用品。 他们已用骨针缝衣,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他们过着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公社。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和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主要粮食是粟。

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他们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6、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7、炎黄战蚩尤: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首领,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

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战胜东方的蚩尤。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8、黄帝功绩: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写了乐谱。

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9、尧舜禹的禅让:相传继黄帝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采用同样办法让位给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  10、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11、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  (1)实质:它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表现:第一,新的部落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从推选的几个首领认识到:尧的生活俭朴,说明他与一般氏族成员在生活上是平等的;舜的以身作则,说明被推选者应是德才出众者;禹治水有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

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 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

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

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

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 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l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

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七年级上) 中国远古人类 一、中国神话:女娲抟土造人。

二、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最 多的是北京人。 三、北京人的生活 居住于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原始农耕文化 一、 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栽培谷物粟、黍,学会喂养家畜,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二、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长江下游):栽培水稻,饲养家畜,能驾船, 会捕鱼,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当时,南、北方先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中华民族的祖先 相传5000年前,炎黄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

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公天下——尧舜禹时期——禅让制(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 家天下——启时期——世袭制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一、夏商周史称“上古三代”(前21世纪至前77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建立),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盘庚迁殷”后,国力日益强盛。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受封诸侯必须承担义务。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三、周幽王时,镐京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 洛邑,史称“东周”。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一、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前770年到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长江流域的吴、越两国也曾北上争霸。 二、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各国变法中最先进行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其主要内容为: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等。新法的推行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四、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都江堰”。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 : 秦王赢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定都咸阳。

二、建立集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三、统一措施:对文字(小篆作为标准文字)、货币(采用秦的圆形方孔钱)、度量衡、车轨实现统一规范。

修建弛道、连接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烧毁诸子百家书籍,活埋460儒生方士2、徭役繁重:阿房骊山穷奢极欲,长城脚下尸骨相连3、法律残酷:族诛连坐,家邻牵连。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二、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前209年)——首创精神。

项羽(前207年巨鹿之战消灭秦的主力)刘邦(前206年占咸阳,推翻秦朝)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一、刘邦建国:项羽(西楚霸王)与刘邦(汉王)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前202年),都城长安,史称西汉。 二、休养生息 原因:1、汉初经济萧条,恢复发展生产。

2、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 措施:1、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2、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作用: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

统一国家的巩固 一、巩固大一统局面 主要措施:1、北击匈奴:前127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河西屯边:开通河西走廊,进行河西屯田。

3、西南开边: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汉族官吏在西南办学校。4、东北拓展 :打败匈奴左部,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

二、经济与文化措施 1、 铸造钱币:公元前118年,下令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 2、 修水利: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重视经书: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地献书。 4、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三、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东汉的盛衰 1、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1、 光武中兴 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

内容: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意义: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2、东汉的衰败 原因:年幼的皇帝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 表现:1、官僚地主兼并土地;2、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3、左右举官舆论;4、大地主拥有徒附与家兵。

汉朝的中外交流 1、张骞通西域 西汉: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3、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4、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5、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6、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5、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6、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4、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5、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6、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1、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5、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 春秋晚期 《孙。

七年级上册历史 提纲

人教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学的教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

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

(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结婚。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唐与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

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识图鉴真东渡示意图、玄奘西行示意图) 5.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调整赋役制度,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强化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 (2)八股取士。

(3)大兴文字狱。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联系地方史) 4.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雅克萨之战:清朝时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6.郑和下西洋: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识图、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消耗国力,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八、科学技术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识图:都江堰示意图) 2.长城:是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3.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识图: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②印刷术:唐朝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宋朝时期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我国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