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圣旨出自哪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圣旨出自哪个皇帝
当初在看《鹿鼎记》的时候,对这样的一段情节印象很深。
就是韦小宝一行人流落在钓鱼岛上,康熙派人去找他,还颁给他一道圣旨,圣旨里面,康熙自称老子,还出现了“他妈的”之类字眼。
这段文字写得异常生动,读起来非常有趣,金庸自己把这段情节也视为得意之作,认为这道自己虚拟的圣旨堪称空前绝后。
金庸虽然才高,这段情节也确实体现了丰富想象力,但可惜,这道圣旨仅仅是在文辞上比较夸张随意,就实际内容而言,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人真事相比,还算不得如何雷人。
历史本身的离奇荒诞,远远超过人的想象力。
南宋的皇帝赵构,就曾经发出过一篇更加神奇的圣旨。
而接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了。
我才疏学浅,无力通读宋史,且看一下冯八飞在《天纵神威岳家军》中所引用的这段圣旨。
其中,“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虽立奇功,必加尔罚”这几个字格外刺眼。
这就让人奇怪了,为什么大臣立下了奇功,还要受罚?这是怎么回事?南宋绍兴四年,此旨意颁出之时,恰值岳飞正准备扫荡当时由金国扶植的刘豫政权,收复中原失地。
然而,赵构只允许岳飞收复不久前刚刚被占领的一块襄阳六郡地盘,而严禁岳飞趁势北伐,恢复中原。
看来,赵构对岳飞之能是有信心的,相信他能一战成功,夺回六郡,把敌军“追奔”一番,更相信他能立下“奇功”。
但是,信归信,却坚决不准岳飞立功。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岳飞万一真的直捣黄龙了,把宋徽宗、宋钦宗爷儿俩从金国解救出来,他赵构的皇帝,自然也就当不成了。

为了这个皇位,不惜父兄继续在北国受罪,不惜让沦陷的国土上的原来的宋朝子民继续当亡国奴。
到那时,岳飞报国心愿固然得偿所望,要“与诸君痛饮”了,但,这里的“诸君”,范围仅限于和岳飞一样,要一心洗雪靖康之耻的众将,肯定不包括他赵构。
皇帝都当不成了,不能继续在杭州城里率领一干马屁精臣子风花雪月,吟诗作对,赏玩西湖景致,哪里还有心情痛饮?在很多人看来,赵构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最无可争议的昏君,甚至连“之一”的后缀都不需要加,但是,仔细看赵构在皇帝任上的所作所为,暴虐有之,昏庸就万万谈不上了。
所谓昏庸,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让臣子、太监等忽悠得两眼一抹黑,盲听盲从,不辨忠奸善恶。
这样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固然层出不穷,可赵构绝对不是。
千百年来说赵构是昏君,这绝对是一大冤假错案。
他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知道岳飞是忠心耿耿的,可问题是,他赵构要把皇帝天长地久安安稳稳的当下去,流落在外的父兄就不能回来,一心要把父兄迎回的岳飞,势必就万万不能容他活在世上了。
岳飞口口声声所说的“还我河山”,要真的还来了,那也是宋朝的河山,而万万不是他赵构的河山,此河山,非彼河山!有人教育我们,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用这话来衡量赵构的心态,实在太准确了,多亏金国的兵把宋徽宗、宋钦宗抓走,他赵构才当得上皇帝,在赵构眼里,金兵金将沾满宋朝百姓鲜血的狼牙棒,实在太可爱了!这时候,谁敢和金国侵略者过不去,就是和赵构的皇位过不去!这样一来,岳飞的下场,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在怎样对付岳飞这件事上,赵构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秦桧这时候就要发挥作用了。
在当时,巧妙的利用文臣来制衡武将,用奸佞之徒的陷害来给忠臣穿小鞋,然后再施以小恩小惠,让忠臣对自己感恩戴德,又让奸臣尝到甜头,把两路人马都笼络住,把局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当然最绝的还是把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一股脑按在秦桧身上,如此老到圆熟、长袖善舞的手腕,谁还能说赵构是昏君?当然,奸臣也不是谁都当得了的,人家秦桧容易吗,丧尽天良、颠倒黑白的事,不是谁都干得出来的,那绝对需要不一般的心理素质。
赵构把这件事交给秦桧办,真可谓知人善任。
秦桧也真是不辱使命,选择的办案人员,个个精明干练,几场酷刑下来,把战场上英勇绝伦、杀敌无算的岳云、张宪,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除了死活找不到岳家军谋反的证据外,圆满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
这一点点的遗憾,也实在怪不了他们,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让人家往哪儿找去?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一个国家里,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完全是两个概念,并不总是一回事儿。
赵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他的利益是自己的皇帝宝座,他手下那些奸臣的利益是博取赵构欢心,换来高官厚禄。
而国家、民族的利益呢,老百姓的利益呢,是击败金国,收复国土,骨肉团聚,老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当然,在南宋,光想着自己眼前的小日子只要还能战战兢兢过下去,哪管统治者姓宋还是姓金的老百姓也肯定为数不少。
从历史上看,在出现外敌入侵的威胁时,统治者要保住权位,老百姓要避免当亡国奴,就要共同反抗侵略者。
这样的时候,爱国者与投降派,谁是忠良谁是奸佞,很容易分清。
但是,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一旦统治者发现,如果能和侵略者媾和,只要还能保住自己在国家内部的统治地位,那么,哪怕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也是值得的。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有一个观点,就是道光皇帝不可能卖国,原因就是他自己就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卖国等于卖他自己。
这是我很难认可的。
在道光看来,哪怕是割让国土,哪怕是赔款,只要能消除对自己权位的威胁,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卖国了。
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对老百姓承认自己要卖国了,他们会制造舆论,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等同起来,让人们觉得批评统治者就是投敌。
赵构当年就没有用这招,是因为毕竟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已经无可替代、毋庸置疑。
封建统治者的这套伎俩,在后世终于修成正果,能逐渐运用得日益灵活,不露痕迹,这可不是一日之功,乃是在千百年来和忠勇之士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练熟的。
后来,这招开始频频出现于历史中,无数志在救国的人被打败,无数致力变革的思想被误解。
清末的郭嵩焘,出使英国后,发现人家的制度比自家的强多了,建议国内学习人家,结果却被国人加以其恶毒程度我这里都不忍写下的罪名。
再后来,有人对这招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发挥,他们发现,其实自己的国家有没有真的面临遭到外敌入侵的危险并不重要,哪怕是在和平时期,只要别人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都可以如法炮制,一盆卖国投敌的脏水泼过去。
尤其万幸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都要和他国博弈,以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种利益角逐是正常的,永恒的,无时不在的,没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这样一来,即使自己国家根本没有遭遇入侵的威胁都丝毫没关系了,因为和本国在利益上有冲突的国家总是找得到的。
这就可以给那些胆敢在国内批评自己,要自己学习别的国家在制度、文化各方面的经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人,随时扣上出卖国家利益的帽子。
毕竟,要当真学习他国经验,就等于让自己放弃手上的特权,这可万万使不得!尽管自己也知道,有的国家的制度,确实是比自己国家的更加公正合理,但自己要的就是不公正,要的就是特权,要的就是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别的国家的经验一旦学来,是可以更好保障老百姓的权利,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对国家、民族是好事一件,能够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立奇功”,那也不行,无论如何不行。
谁敢这样建议,谁敢这样批评自己,谁敢威胁自己的特权,哼哼,“必加尔罚”!行文至此,想说的话其实才开了一个头,但是也不再说了。
至于为什么不说,“也不说”。
相关文章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皇帝也爱音乐:唐朝皇帝中都有哪些音乐发烧友?
- 唐朝历代皇帝 清朝皇帝为什么半数子女养不活?死亡率为何这么高?
- 武则天 历史上第一个号称皇帝的女人并非武则天?
- 唐朝历代皇帝 隋文帝怕老婆 竟被独孤皇后背的离宫出走
-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最长的朝代排行,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排名,汉朝只排第4,你
- 唐代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李豫的下一个皇帝是谁,唐代宗李豫是一个好皇帝吗?
- 唐朝历代皇帝 唐哀帝: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怎样断送唐朝的?
- 唐朝历代皇帝 唐哀帝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朝的傀儡皇帝
- 唐朝历代皇帝 金朝第四代皇帝金海陵王辞世
- 葬送生命 一个皇帝的折腾 葬送了世界维持5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