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气的概念表示 中国古代气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气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气是指什么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中医学和中华气功中常见的概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概念,抽象化,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是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聚于体里保护着脏腑,而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
气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cloud]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gas]。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air]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meteorology]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solar term]。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odor;smell]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真可洗满朝称功颂德之秽气。——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breath]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mood]。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atmosphere]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general mood;mon practice]。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character]。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luck]。如:气脉(犹
18. 指人的元气[qi]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morale;spirit]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厘奸为己任。――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试之谏以观其(袁可立)气,其正在鼻。—— 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气势[manner;style]。
一气方伸,根而蕴者。——明·宋濂《看松庵记》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personal loyalty]。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arrogance]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style]。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style]。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energy of life;vital energy]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effect]。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utensil;apparatus]
28.《葬书》云:“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中国古代“御”是指什么
御[yù]在古代的释义: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御,使马也。——《说文》
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
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
统治;治理。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汉· 贾谊《过秦论》
统率;率领
皇帝亲御六师,即离三蜀,霜戈万队,铁马千群。——《旧唐书》
使用;应用。
不可以御蓬。——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载,装运。
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说苑》
抵挡 。
无御之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违逆 。
天下服而无御,四境静而无虞。——《新书》
指侍奉皇帝的妃嫔。
倚嫔御歌。——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驾驶车马的人。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
车和马。
沙市放船寒月白,渚宫留御古苔斑。—— 王安石《送王龙图》
仆役,侍从,陪伴主人提供服务的人。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李白《南奔书怀》
宫中女官名 。
王御不参一族。——《国语》。韦昭注:“御,妇官也。”

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
出御便殿。——清· 张廷玉《明史》
息止;禁止;阻止。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则不御。——《易·系辞上》
抵御 。
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中国古代是指什么朝代?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三、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四、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五、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中国古代黎洲是指什么
古代有两个黎州。
1、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隋废,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明废入本州)。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羁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
2、唐武德初置,治所在黎阳(今河南浚县)。领黎阳,内黄,临河,澶水四县,贞观十七年废黎州及澶水县,并入卫州,相州。
中国古代“伶人”是指什么
伶人,古时候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称为伶人,大多身份低微。
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亦作冷人,如在《左传成九年》中就有“晋侯见钟仪问其族对曰冷人也”这样的记载。
人们常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充分地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伶人的社会地位之卑下。举个例子,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可以说,除非唱成名角,否则作伶人就意味着没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永远要抬头看人,受人欺辱。就连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经感慨地说:“干咱这一行,唱好了是‘戏饭’,唱不好了是‘气饭’。”
中国古代什么是指三史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中国古代内卫是指什么?
一般是指 大内侍卫
也就是 古代 保卫 皇宫的 卫士 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 守卫 外围皇宫的 是 禁卫军 御林军等
一类 是 守卫 内宫 的 是太监组成的
望采纳
中国古代的“八音”是指什么?
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八音,在《三字经》里有说明: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即是用这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 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 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中国古代的三军是指什么
一般来说是指“前军--先锋、中军--主力、后军--后卫”,也有说上军、中军、下军和左军、、中军、右军的
中国古代的五欲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房中术对五种女性性欲快感表现的概括。
具体内容:
一是女方呼吸浅慢, 心平气静时,可推知女方有性欲及性行为的欲望;
二是女方鼻翼煽动,口微张,唇微颤时,可推知女阴已有感动,欲进行性生活;
三是女体颤动且抱紧男体时,可推知女方性高潮将至,女液将要泄出;
四是女子香汗微出,浸湿衣裳,可推知女方对性交满意,处在心境愉快阶段;
五是女子身体伸直,仰卧床上,眼神迷离,可推知女方性兴奋已经达到高潮,性欲得到满足,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参考原文如下:
“一曰意欲得之,则屏息屏气;
二曰阴欲得之,则鼻口两张;
三曰精欲烦者,则振掉而抱男;
四曰心欲满者,则汗流湿衣裳;
五曰其快欲之甚者,身直目眠。”《医心方》
五欲是女性在房事过程中情态、动作和生理的变化,也是女性在房事过程中性兴奋不断上升,快感不断增加,以至达到性高潮的过程。古人用来指导男性在房事中观察和了解女性的性欲要求,以求房事的完满。《素女经》中所指的五欲,当是房中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