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琉璃是怎么形成的 琉璃的历史

火烧 2021-12-31 00:55:05 1062
琉璃的历史 1.琉璃的历史琉璃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和瓷器烧制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时期由于是冶金技术的发展为琉璃烧制工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当时的鼓风炉的温度已可达1200度,而古琉璃的

琉璃的历史  

1.琉璃的历史

琉璃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和瓷器烧制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时期由于是冶金技术的发展为琉璃烧制工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当时的鼓风炉的温度已可达1200度,而古琉璃的烧制温度约为1050度。

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的出土文物中,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从早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像玻璃珠和类似翡翠和玉的玻璃制品,它们不透明或半透明。其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这些就是早期的铅钡玻璃。之后的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一些玻璃容器。虽然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是来自罗马和近东地区,但绝大部分已被证实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

制造人造琉璃的技术,是通过有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大月氏商人传入中国的。《魏书·西戎传》:“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商人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战国晚期,生产玻璃的各种工艺,温度、原料、配方日趋成熟,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玻璃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玻璃珠,中国琉璃进入了广阔繁荣的时期。服饰品出现耳珰、环、佩、簪等等。容器,礼器,葬器多样。尤其是琉璃壁的出现,证明汉朝已经可以制作较大的玻璃器。战国晚期是琉璃壁流行的高峰期,西汉时期开始衰落,至东汉终于绝迹。

1968年,中国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汉代中山靖王墓里,出土了两只琉璃耳杯。经科学检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脱腊铸造的高铅玻璃,距今至少2100年。根据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技术人员推测,战国到两汉之间的琉璃中的氧化钡可能是作为一种特殊配方故意引入的,这样做为了让琉璃显得更加浑浊,从而模仿玉的外观。

吹制琉璃,是在唐代之前,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很多富豪显贵人家作为收藏。1985年,在唐朝接近锡兰的昆泉寺的遗迹处,曾经发现过二个绿色的小玻璃瓶。

宋代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

北宋官方建筑标准《营造法式》中官方名称是琉璃瓦,是用黄丹、洛石和铜末制造的。

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清代的玻璃艺术发明和发展了“套料”的工艺,在玻璃上热贴彩色玻璃、冷却后画样,雕琢图案,制成多彩而精美的复色玻璃,当时的玻璃烧制技术,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2.文言文中琉璃的意思

精锐老师为您琉璃,亦作“瑠璃”,中国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国内琉璃制作比较有名的团队分别是漠源文化和琉璃工房,由于近期的琉璃市场冷清,漠源文化也开始尝试开始线上发展,作一个传统与创新的尝试.在文言文中是水晶做的东西,很珍贵。

3.琉璃的来历是什么

琉璃的传说 员 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LI)铸剑时所发现,被越王命名为“蠡”。其后,“范蠡”访遍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西施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被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从此人间再无悲离。 温润光华的琉璃 远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初,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争夺帝位而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战争。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补天。她从汾河捞起了许多五色石,用火烧炼把坚硬的五色石烧炼成熔浆,然后把一块一块的色彩缤纷的熔浆将天上的窟窿补上,挽救了这场灾难。当太阳再次出现时,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而当时补天从女娲手里散落人间的五彩神石……据传是如今最早琉璃起源的说法。 如此具有神灵气机的宝物,温润光华的琉璃,后来更被佛教引为镇教七宝之一。《药师经》里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行菩萨道之时曾发愿,愿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并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病苦。其他记载关于七宝琉璃之经典还有如《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等。 琉璃如同太阳光芒一样,可包含着各种光色,是所有颜色、能量的综合体,对于供佛、辟邪、镇宅都拥有相当强大的正向能力。充满着丰富的能量,能趋吉避凶、安定情绪,代表着如意美满,是吉祥之圣物。 琉璃的制作流程 用脱腊铸造法制作琉璃是一项分工细腻且精密的过程。需拥有极大的耐心,当然也有相对的挑战性,最好有一定的造型设计基础,能掌握雕塑的技巧,对模子的设计有概念,也了解玻璃的特性。其后续的温度控制、研磨整修以及面对有可能失败的作品,都要有相当的认知。 一般来说,琉璃制作流程可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一)造型设计 将设计创作理念绘成平面设计图稿,再雕塑立体原型。为了有完美的比例与美感,每一笔一刀都必须极其精准细腻。 (二)制硅胶模 在原型的表面涂上硅胶并以石膏固定外型,再制成硅胶阴模。 ( 三)灌制蜡模 灌入热融的蜡,待其自然冷却成型为阳模,其中镂空与倒角的细节转折处必须靠细心、耐心与双手的巧劲小心拆取。 ( 四)细修蜡模 将蜡阳模、毛边、气孔细心修补。 (五)制石膏模 将耐火石膏灌铸在修饰后的蜡模外,制成含蜡石膏模,再以蒸汽加温脱蜡,即成耐火石膏阴模。 (六)进炉烧制 将石膏模与配置好的玻璃料放进炉内慢慢加温到1000C左右,水晶玻璃软化流入石膏模内成型。 (七)拆石膏模 待其降温冷却后从炉内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八)研磨、抛光 将作品不断重复地研磨、抛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泽透射出来,展现晶莹的质感,即可完成作品。 确认琉璃作品完善后镌刻签名、包装完成

4.琉璃由来

[编辑本段]琉璃概述

琉璃是怎么形成的 琉璃的历史

liú li

琉璃是指用各种颜色的天然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焕;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琉璃,又称流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

琉璃的化学元素单位为PA,中国的天然水晶为24PA(含24%的二氧化铅),而台湾的天然水晶有24PA/38PA。根据深圳市晶宝琉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话业概述琉璃的定义:古法琉璃,亦称脱蜡琉璃、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伦美焕;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史记》中的一段话,与琉璃的起源有关。(《西施泪》略),陶朱公就是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比人们常用的黄水晶更加直接有效。

亦作“瑠璃”。

1.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

5.琉璃的历史来源

琉璃liúli(《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833页“琉字下【琉璃】璃字为轻声li)生产历史悠久,中外闻名。

古法琉璃,亦称琉璃。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

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

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

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

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 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

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炉行醮会。这期间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北京、江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博山已成为国内生产琉璃品的中心。清初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其销路北至北京,南至两广,东至朝鲜,西至河套地区。

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充翠仿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

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

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000担。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博览会上,博山工艺传习所送展的铺丝屏等琉璃产品获优等奖牌。

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物品展览会上,博山送展的铺丝料货等产品获最优褒奖金牌。1924年,由于“爱国牌洋烟嘴”适销对路,博山琉璃生产一度出现了罕见的“洋嘴子市”的短暂兴旺局面。

至30年代初,博山琉璃生产从业者多时达4000人,大炉炉户有50家左右。1934年孔宪芝制作的花球在胶济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上获奖状。

1937年,日军侵占博山后,琉璃生产一蹶不振,从业人员减为640余人,年产量不足700吨,仅为战前的5.4%。1943年人员减至不足150人,年产量只有百余吨。

日本投降后,又爆发内战,博山琉璃业又遭进一步摧残。至1948年3月博山解放时,博山琉璃业已是凋敝不堪,大炉余十六、七户,从业人员不到百人,圆炉剩20只左右,工匠百余人。

仅能生产少数几个品种的产品,而且时作时辍,大部分炉工失业。建国后,博山琉璃生产很快恢复生机,从业人员恢复到800人。

1951年初,部分炉工成立博山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 稍后,又有10户大炉炉户成立博山玻璃联合公司。

1952年,9户水响货炉户组成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所有私营炉户和个体生产的炉业工人都公私合营或加入合作社。

1957年后,博山玻璃联合公司和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先后转产日用玻璃器材和照明器材,脱离了博山传统琉璃生产的轨道。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博山美术琉璃厂)刚成立时主要生产料珠、烟嘴和杂货。

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雕刻产品。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

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烤花内画壶的出现使内画壶的用途扩大到作为香水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内画艺术向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相继创作出《洛阳兴殿图》、《群仙祝寿》、《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大医学家》等。同时,以“百”字为题材的内画作品也大量出现,如《百子图》、《百美图》、《百骏图》、《百虎图》等。

自1981年起,博山琉璃品先后到联邦德国、瑞士、爱尔兰、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内画艺人亦多次出国作内画技术表演。到1985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美术琉璃生产厂家,拥有职工2143人。

具有年产琉璃工艺美术品1400万件的生产能力, 完成工业总产值1363万元,实现利。

6.汉代琉璃有什么历史

《淮南子》中有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之珠虽然美名天下,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其具体指向的是什么物品。直至1976年随侯墓出土人们才明白,所谓随侯珠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汉代琉璃珠。

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琉璃器几乎均有琉璃珠。它的发展是与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琉璃质地更加洁净分不开的。

琉璃器常见的器形有珠、环、钟、碗、印章、剑首、璧等,其中战国时期以璧和珠为主,璧多饰以细小的谷纹,而珠多见蜻蜓眼式的,当然也有光滑无眼的,本文所列举的五件琉璃珠便是如此,这其中以蜻蜓眼式的最有魅力。

“蜻蜓眼”珠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我国最早的“蜻蜓眼”珠是出现在春秋晚期,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当时人们赋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恶”的更深层次含义。

来源:/

7.琉璃工艺品的琉璃的起源学说

作为古老中国传统工艺中独有的一种古法材料和工艺,中国古法琉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关于琉璃的起源一直以来都莫终一是,也无从可考,只有流传已久的“西施泪”的故事传载了一段千古情殇。相传,春秋末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

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融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及至。

于是将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献给越王。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当时,范蠡刚遇到西施,为她的美貌折服,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访遍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不料,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

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

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的。1965年,湖北江陵一号墓中出土了一把历经千年却锋利如昔的传奇古剑,剑格处镶嵌着两枚淡兰色的琉璃,剑身的鸟篆文赫然显示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上装饰的琉璃,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琉璃制品。无独有偶,其后,在河南辉县发现的“吴王夫差剑”上,剑格处也镶嵌了三块无色透明的琉璃。

两位纠葛一生的春秋霸主,以赫赫战绩称霸天下,“王者之剑”绝不仅仅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更被他们视为生命一样珍贵。两位传奇的王者,不约而同地将琉璃作为自己随身配剑上唯一的装饰,不由得为那段关于古法琉璃起源的传说平添了几许神秘。

我们无法确认中国古法琉璃的起源,大抵在西施泪的传说之前只有许多人文或是神话的传说。但相对于西方玻璃起源的传说,范蠡铸剑发明了琉璃的传说则更具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传说,玻璃是腓尼基人(黎巴嫩人)发明的。在3000年前,一群运送天然苏打的腓尼基海员,在地中海的一片海滩上燃起了篝火,他们用大块的苏打垫脚,支起了大锅。

饭后,人们在火堆的余烬中,发现了一种象冰一样的物质,原来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于苏打的主要成分碳酸钠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为了钠玻璃。另有一说,玻璃是源起于古埃及,由一位聪明而细心的陶器工匠在烧陶的过程中发现的。

事实上我们一旦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这些传说立即就失却了他们存在的依据。二氧化硅的熔点约为1700度,以钠质为助熔剂后,形成的钠玻璃的熔点也在1450度左右,而即便是采用现代的优质燃煤,普通的炉膛内的温度最高也只在600度左右,更不必说3000年前的篝火。

从温度上看,只有古埃及的制陶说还略有可能。将东西方的传说相比较,尽管“铸剑说”具有一些中国独有的神话与浪漫主义色彩,但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对于传说细节上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不去计较,但体现出的中国古法琉璃与西方玻璃起源最大的区别所在,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根据对出土琉璃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国琉璃的主要助熔剂为“铅钡”(与天然水晶极其接近),而西方的古代玻璃以“钠钙”成分为主(与沿用至今的玻璃窗。

玻璃杯相同)。在西方的玻璃配方中“钡”的成分几乎从未出现,“铅”的使用亦是如此,而西方真正的含铅玻璃要到公元十八世纪才广泛使用,较之中国的古法琉璃工艺,整整落后了两千多年。

我们知道,铸造青铜器所需要的温度极高,熔化琉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完全没有问题,其次青铜器的配方,需要在铜中加入铅(方铅矿)和锡,钡是古代铅矿(方铅矿)的共生物,不能分隔,所以古法琉璃铅钡共存是必然。再者,古代铸剑的砂模里含大量的二氧化硅,这样生成琉璃的材料。

温度。助熔剂条件具备,其他的一切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的许多专著里都提到,琉璃是以流利母和琉璃石混烧而成。《钱围山业谈》载:奉宸库者,祖宗之珍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钱滓然,块大小犹儿拳……。

又谓真庙朝物…。但能作珂子状,青红黄白随色,而不克自必也。

《天工开物-珠玉篇》:凡琉璃石与中国水晶。占城火齐。

其类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

天然琉璃石日渐稀缺,尤为珍贵。《颜山杂记-琉璃篇》中“取彼水晶,和以回青……”的工艺记载也进一步映证了这种工艺的延续。

从现今出土的文物判断,西方出现半透明玻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比中国古法琉璃出现的时间晚了近300年,出现透明玻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比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的吴主琉璃屏晚了1000多年。而西方出现人造水晶(类似琉璃成分)的年代大约在19世纪末,较之中国古法。

8.古法琉璃的历史,急

琉璃历史:三千多年前西施泪 相传古越时期的天工坊琉璃古制法为范蠡所创,当初也赠给了越王,西施与范蠡荡气回肠的爱情典故,让古法琉璃如同西施的一滴泪,平添了一种凄美的气韵。

其实中国的琉璃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年代。早在西周和东汉时期,古人为了比拟珠玉、宝石就创造出晶莹剔透、温润光滑的琉璃艺术精品。

它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甘肃的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考古发掘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琉璃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成就,在古代世界工艺美术中别具一格。

自汉代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中国的琉璃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公元前138年,西汉出土的玻璃谷纹璧,是汉代时流行的样式,证明汉王朝已经制作较大的玻璃器。

在河北省博物馆内,就阵列着与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一起出土的西汉琉璃耳杯,这应该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用脱蜡铸造法制作的琉璃成品。其淡淡的湖绿色透出幽暗的光,而这便是来自2100年前那个时代琉璃艺术的曼妙之光。

公元前166年,出于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的直接建交,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碧琉璃杯(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元代以来,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琉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种矿石,具备生产琉璃的天然条件。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设立宫廷造办处,邀请了西方的技术人员入宫交流,使琉璃制作一度得到复兴。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

在之后的300年间,琉璃又受到冷落,直到1987年,由于杨惠姗、张毅的努力,中国的琉璃创作在世界工艺史上开启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局面。 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琉璃艺术也有其历史传统和独特魅力。

19世纪的法国人就以“PATE-DE-VERRE水晶粉脱蜡铸造”的名称,重现三千多年前古埃及失传的脱蜡玻璃铸造技法,曾经制作出风靡全球的艺术品。中国的琉璃温润光滑、呈半透明状,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

诗中琉璃: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是出自佛教书《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的经典佛语,琉璃也成为了中国佛家的七宝之一。

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璀璨夺目的诱人风采。 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有一首《琉璃瓶歌赠晁二》:万金明珠络如绳,白衣夜明非缟缯。

以有易无百货倾,室中开橐光出楹。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

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陀真人一铢衣,攀膝夜坐花雨飞。

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其中“?陀”即普陀,“兜罗”,兜罗绵也,此形容持瓶之手,设想琉璃瓶曾是观音手中的杨枝瓶。“雕春冰”,形容琉璃瓶以刻花为装饰;“包以百袭”云云,见其薄也,“非石非玉色绀青”,“表里洞彻中虚明”,则其质莹彻而微泛天青。

北宋孔平仲《海南碧琉璃瓶》:“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秋天常在眼,春水忽盈掬。

莹然无尘埃,可以清心曲。有酒自此倾,金樽莫相渎。”

五代徐夤《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句有“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

雾薄罩来分咫尺,碧绡笼处较毫厘”。 可见,古人以诗句书颂着琉璃清透的质地,融合了佛家清心的闲情。

琉璃也成为一种代表心清玉洁的时尚饰物,或赠送朋友,或观赏把玩。 琉璃工艺:火焰里来,水波里去 与外国琉璃不同,中国的琉璃温润光滑、呈半透明状,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

这个制作过程冗长,从构思、设计图稿、雕塑立体原型至作品完成,需经过数十道工艺严格把关方可完成,全过程约两个月以上。 “火里来、水里去”,昂贵的有色水晶材料历经烈火的焚烧,在水中有数十步精巧的打磨工序,达到晶莹剔透、柔和润洁的表层质感。

前期制模非常繁复,而且必须是一模一品。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大型复杂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烧制才能完成。

低成功率,使作品更为可贵可珍。作品全球限量发行,使每件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在手工制作上,工人必须掌握精湛技术方能操作,每道工艺均有各自不定的变化因素,且在工艺过程中需经反复实验,作品色彩无一雷同,制作难度极高。 然后是高温烧制,将精选原料以1400℃以上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并经过多次精选清洗后,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并设定严格的升、降温曲线,炉温必须控制在1000℃±5℃以内。

小件作品需要烧1至2个星期,大件作品甚至需要数月时间。其间融化的液态有色水晶体的流动很难控制,但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却又有统一风格的琉璃作品。

琉璃出炉后,需要有不亚于珠宝制作的一系列打磨、抛光等工艺,一件琉璃成品的出现需要近20天的时间来精雕细琢。 气泡是琉璃的呼吸,这是琉璃艺术领域的共识。

有些制作者为了体现琉璃蕴涵的生命气息,故意在手法上使气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