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的罪人有哪些 诸葛亮历史罪人

火烧 2021-08-09 21:56:10 1033
诸葛亮历史罪人 1.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罪人吗近日和同事讨论三国演义中种种疑惑不解处,焦点集中在蜀汉缘何在三国中最早亡国,易中天的分析自有精辟之处,但我始究认为,加速蜀汉灭亡的关键不是别人,恰恰是帮刘备

诸葛亮历史罪人  

1.诸葛亮是蜀国最大的罪人吗

近日和同事讨论三国演义中种种疑惑不解处,焦点集中在蜀汉缘何在三国中最早亡国,易中天的分析自有精辟之处,但我始究认为,加速蜀汉灭亡的关键不是别人,恰恰是帮刘备建立蜀国基业的大功臣诸葛亮。

刘备和诸葛亮走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抱负,“匡扶汉室,一统中原”。三分天下之前,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南征北战,终建蜀国。

盛极必衰,随后失荆州,关羽战死,白帝托孤,蜀汉式微,颓势渐显。 刘备逝去,诸葛亮不顾当时的国情和军情,依然六出祁山伐魏,无果而终。

潇潇渭水,终结了一代天骄的远大鸿图,英雄迟暮,情悲切的《出师表》只能成了千古绝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晚年的诸葛亮对蜀国真可谓尽忠到家,但这种“忠”却无不让人疑窦丛生。以诸葛亮在三国早期天下大势并不明郎的情况下就能预知三分天下的大智慧,难道真的看不清楚当时魏强蜀弱的大形势?蜀汉是三国是最弱的一家,刘备刚定西川时的鼎盛时期早己一去不复返,国内反动势力蠢蠢欲动,根基不稳,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谚语足可说明无论是将才谋士,蜀国难以和曹魏相抗衡。

如果真的对蜀国尽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上,确保蜀汉代代相传万无一失,而不是一心想着伐魏。 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不假,但凭西蜀易守难攻之天险,以诸葛亮之智慧,只要不伐魏,做到偏安一偶,还是绰绰有余。

当年刘表无才,在外界虎视西川情况下,却依然可以凭西川天险与其父稳做西川军阀,足可见西川之易守难攻。何况刘表手下谋士岂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因此只要不出祁山伐魏,蜀汉不至于只传二代就嘎然而止,从这点来讲,加速蜀国灭亡的“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不打无把握之战。六出祁山,劳师袭远,去伐比自己强大几倍的魏国,这不是明智之举,也和他的谨慎性格不相吻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次出征,恰逢曹魏内部高层人事变动之际,这让诸葛亮看到希望,虽然蜀国实力远不如魏国,但以诸葛亮的计谋,达到以弱胜强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晚年的诸葛亮在尽忠的同时,让人看到更多的是他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历史上的罪人有哪些 诸葛亮历史罪人

之所以如此,诸葛亮自有苦衷。建国后,己是一国之君的刘备早己是不是当年的刘备了,把当初的政治理想抛在脑后,对于诸葛亮来说,“匡扶汉室,一统中原”的政治抱负变得象“水中月,镜中花”。

关羽死后,刘备竟然弃当初的理想不顾而找个为兄报仇的借口伺机伐吴,国事家事,孰重孰轻,常人分不清或许情有可原,但作为乱世枭雄的刘备分不清,就有点不可思议了。何况是在关羽死后一年多才决定伐吴,(这一点易中天有阐述)根本没有感情用事之说。

平定西川后最有实力时候不去伐魏,反而去伐实力稍弱孙吴,此举最起码让诸葛亮认为刘备对当初的抱负并不看重了,此时的刘备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扩大自己的事业。 同样在白帝托孤上,刘备的遗嘱中竟然只字不提“匡扶汉室,一统中原”的政治遗嘱,而是希望诸葛亮辅助不争气的儿子。

“匡扶汉室,一统中原”这可是他和诸葛亮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呀,如此重大的事情在他辞世之际,竟然只字不提,想到的全是希望诸能辅助他儿子能稳当国君之事,这其中多少折射出刘备的心思,他根本不想去实现什么理想,最起码己是无关紧要了。 为理想而死,这一点是晚年诸葛亮与刘备最根本的区别。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内心深陷痛苦,又十分矛盾。他清楚的知道,此时的蜀国国力江河日下,根本不可能和曹魏抗衡,更谈不上灭魏,匡扶汉室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不去践行,偏安一隅,是对汉室的不忠,也对不起自己当初出山的初衷。而伐魏,结果只能加速蜀国灭亡,有负于临终重托,这是对刘备的不义。

在对待国家不“忠”和主人的不“义”上,诸葛亮还是深明大义,只能选取国家的忠,可见六出祁山出身未捷身先死,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凄惨! 何况偏安一隅,做个权高位重的丞相,一心辅后主,并不是诸葛亮的为人处世原则。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个有理想的人,是个可以为理想而死的人。

当初蜗居隆中时,以他的才智,投靠曹操,孙权,袁绍来谋个高官易如反掌,最后选择一无所有的刘备,可见他不是个贪恋权势之人,是个把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因此无论如何,即便明知不可为,也必须要赌一把,何况曹丕在位时,国力也不是当初曹操在世那样强大,一再出祁山伐魏,也就不难理解。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再怎么权重,也不过是个高级的打工仔,蜀国终究还是姓刘,刘备可以以当初的匡扶汉室为名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当初的理想或许就只是一个借口和幌子,目的达到了,什么都不重要。后人可以认为他和曹操一样是个伪君子。

但却绝不可以以此来曲解诸葛亮。诸葛亮的政治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匡扶汉室。

他的目的并没有随着蜀国的建立而实现。这也是他晚年和刘备的一个最大分岐,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执著六出祁山,痴心不改。

当晚年看到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他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对得住当初立下的誓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国家的忠和对主人的义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否则一味偏。

2.诸葛亮到底是应名留青史还是千古罪人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而且 他在艺术造诣也颇高在书法绘画,音乐上皆有很高成就,只不过是被他的政治军事成就掩盖

他还创造了 木牛流马 馒头 诸葛连弩 孔明灯 八阵图

杜甫 康熙 孙中山也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因他的事迹而出的诗句,歇后语,成语,影视剧作也有很多,且多为褒奖

即使他有过 也当名垂千古 人无完人 瑕不掩瑜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绝对是稳固的 他符合中国对一个君子的要求 他从不使用美人计 他给历史呈现的是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军事家形象 自当名留青史 还必须使美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