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的措施 百年护林碑,见证大明山生态保护历程
百年护林碑,见证大明山生态保护历程
深秋时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处处青翠绿影。
在大明山东坡的上林县西燕乡寨鹿村那克自然村前,管理局护林员扒开浓密的杂草,一块百年古碑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鲜为人知的”那克护林碑”。

那克护林碑
该碑是民国八年(1919年)大明山民众为保护森林所立,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几块百年以上“禁山碑”中,依然竖立原址的唯独一块,于2019年11月公布为上林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的字迹已是斑斑驳驳,仍然无声述说着当年的生态保护故事。
那克护林碑
碑文:奉官面示,竖碑禁后。
此岽土名亭毛,岽自我祖遗下历已数代,种树养育,蓄水灌养那土,名亭毛,数三十余丘田,以备旱年之计,永无他人斩木、放火、烧草,水出长流,田禾丰稔,国课不灵。突至民国八年,外人斩伐殊多,水源渐断,田禾枯色。迫不得已,经鸣,总团甲村等历劝解释,两边不服。控到官长知事张,面断与我陆泰山,亭毛岽一所,留养此田。过后凡人不得入界内伐木、采茶、作畬。立禁碑警示于后,永不朽云。
此岽上至口口为界,下至平田为界。碑竖之后,谁人私打石碑坏,谁人认证者,赏红钱七千二百文。岽禁之后,谁人私入伐木、采茶,谁人得赃认证,主赏红钱三千六百文。
民国八年十二月口日立。
那克护林碑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该碑属于清末民初较为普遍的民间“禁山碑”,类同今天的村规民约,是禁止乱砍滥伐的护林碑。从石碑文“种树养育,蓄水灌养那土…水出长流,田禾丰稔”、“过后凡人不得入界内伐木、采茶、作畬”中可以读到,百年前大明山人生态文化积淀已相当丰厚,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那克护林碑址
也可以读到上林县基层民间纠纷“外人斩伐殊多”的处理程序为“经鸣,总团甲村等历劝解释”经申报乡里,总团(乡镇)甲村(村委会)等多次劝解,“两边不服”双方均不服,最后“控到官长知事张,面断与我陆泰山”告到上林县张县长处,当面判决归我陆泰山(立碑人)。
那克护林碑址
此碑印证了《上林县志》记载:“唐宋时期,有少数汉族流寓上林,而大量入迁则是明清两代,他们或为屯田戎边的官兵,或为经商贸易人士,或为逃荒求生之人,或为官宦之家后裔。汉族之先来者多住集市及周边丰沃地区,后来者多居山林乡村间”。这些移民,为生存计,或开垦,或伐木,或烧炭,对大明山周边及低山部分植被已有较大规模的破坏。到清末和民国初年,人口的大量增加更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人们对大明山的采伐、开垦已较为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灾害,如碑记“外人斩伐殊多,水源渐断,田禾枯色”。旧时没有专门的森林法,禁伐林木大都靠民间约束,有了“禁山碑”的禁约,护林的条款得以贯彻实施,村民们谨遵碑训,自觉遵守,一直传承至今。
大明山自然风光
而今,大明山的主体部分为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龙山自然保护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大明山受现代自然保护事业的良好保护,恢复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98.9%,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保护区
广西(9)上林县(1)大明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