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典名著 《傲慢與偏見》:經典名著教給你,百年適用的婚姻觀
《傲慢與偏見》:經典名著教給你,百年適用的婚姻觀
很多人讀完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都會覺得這本書讀起來雖然輕鬆愉快,但是如果作爲世界名著的話,好像少了一些重量。就這樣一本情節簡單的小說,憑什麼可以成爲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呢?
其實評價一本書的好壞看的並不僅僅是一本書的故事情節,而是要看到情節背後,給人們所帶來的思想啓迪,還有一本書的文學價值。
不得不說,這本《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比較早期的作品,從故事情節上來看,很簡潔流暢。他們的愛情故事既不可歌可泣,也沒有生死離別。既不動人心魄,也沒有死生契闊。她的故事內容沒有很多複雜的人性,這和簡·奧斯汀的生活經歷有關。
簡·奧斯汀沒有去正規學校求學的經歷,她所有的教育經歷就是看父親的藏書。這也爲她日後寫作打下了根基。可是因爲她年紀尚小,對於書的品質也不太懂得鑑賞。少女時期的簡·奧斯汀看的書多半比較庸俗,所以她前期的作品也相對比較稚嫩、滑稽。而且她終身未嫁,一直生活在簡單幸福的小康之家,所以她的文學作品中沒有過多負面和醜惡人性,多半是情感簡明,基調溫馨的故事。
雖然簡·奧斯汀的故事簡單,但是並不代表她的作品不優秀。就說這本《傲慢與偏見》,作者通過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所展示出來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就算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當一本書所展示出的道理,可以歷經數百年還仍舊適用,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她是這樣的伊麗莎白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傲慢指的是男主人公達西的傲慢,偏見指的是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
達西是一個有名望的單身貴族,並且長相帥氣。只要他一出場,就會將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可是熱度不會超過三分鐘,因爲他的傲慢又會讓所有人大失所望。達西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不喜歡迎合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反之,一旦是他喜歡的,他就會用生命一直愛下去。
達西和伊麗莎白初次見面並不愉快。達西對於舞會上所有的陌生人都沒有好感,當有人提議,讓他去邀請伊麗莎白跳舞時,他狠狠的拒絕了。而這個過程被傳到了伊麗莎白的耳朵裏。兩個人的關係從剛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
可是後來,達西卻慢慢地被伊麗莎白身上活潑、率真的性格所吸引了。這些特質和他遇到過的那些只會趨炎附勢的女孩完全不同。可是伊麗莎白並沒有一個可以擡高她身價的好家庭,而且她的母親和兩個妹妹更被上流社會的人看作是笑柄。礙於等級觀念的約束,達西並沒有向伊麗莎白表白。
被矇在鼓裏的伊麗莎白還認爲達西很討厭自己。而且伊麗莎白對達西也沒有任何好印象。與此同時,他的堂哥來向她提親。理由是伊麗莎白的父親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可以繼承財產。所以堂哥是父親財產的唯一繼承人。堂哥來求親,似乎是對伊麗莎白的一種恩賜。
可是伊麗莎白根本不吃這一套。堂哥的愚蠢更是另她討厭。伊麗莎白並不認爲婚姻可以沒有金錢爲基礎,但是她堅信,沒有感情的婚姻是不可能長久的。她言辭拒絕了堂哥的求親。
最後,達西向伊麗莎白表白,而且伊麗莎白也清除了對達西的誤解。兩個人終於解除了等級觀念和誤會,有情人終成眷屬。
伊麗莎白的婚姻觀:婚姻需要愛情和經濟雙層保障爲什麼說伊麗莎白的婚姻觀歷經百年都適用呢?首先她沒有因爲愛情而衝昏頭腦。就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產生誤會期間。伊麗莎白愛上了一個貧窮又虛僞的人。雖然他在伊麗莎白麪前隱藏了自己的無恥,僞裝成一個魅力無限的人。但是愛情並沒有讓伊麗莎白失去理智。而這個無恥之徒最終把伊麗莎白的妹妹勾引到手。

伊麗莎白雖然希望自己能夠擁有美好的愛情,但是她很清楚的知道。經濟是生活的基礎,如果沒有經濟爲基礎,那麼愛情只是空談。
中國流傳着很多美好的愛情故事,他們沒有被現實的觀念所束縛,而選擇勇敢的在一起。這些故事不僅受到世人的追捧,還被傳爲了佳話。比如說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的父親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司馬相如只是一個有才學的文人。卓文君一直仰慕司馬相如的才學,可是因爲自己是待字閨中的女子,所以從來沒有和司馬相如見過面。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從簾子後面看到了司馬相如,兩個人便一見鍾情。司馬相如用一曲鳳求凰,便攜走了富家千金卓文君。
雖然愛情故事看似美好,可是我們從來都看不到續集。我們現在可以猜想一下,一個大家閨秀,沒有任何的自我求生技能。她和司馬相如這樣空有才學的窮人在一起,以後會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或許你會說,愛情可以讓人克服一切。可是最終犧牲的還是女子。現實生活會很快磨滅她對夢的一切幻想。
很多人都將愛情等同於婚姻,甚至把愛情看得超過婚姻。可是婚姻和愛情並不能併爲一談。它們的本質就是兩件事情。
婚姻的起源並不是因爲愛情,而是爲了讓財產私有制原始時期的人類,並沒有婚姻制度。他們和普通的動物很相似,都是羣居生活,誰也不知道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直到最早期的人類文明開始出現。有的原始人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自己死亡了,那麼自己的戰利品要留給誰呢?
所以他開始無比迫切的想要找到那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孩子,並且將自己的遺產留給他。當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種觀念,婚姻制度才慢慢開始形成。
這樣說可能會有些現實,甚至有些殘酷,也打破了很多對婚姻充滿幻想人的夢境。可是婚姻的確不是因爲愛情修成正果才建立的,而是爲了讓財產私有制。或者是爲了兩個人協作生活,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
如果你仍舊喜歡用感性的角度來看待婚姻,那麼我們可以來看看當代人的婚姻。從1950年的第一部婚姻法頒佈開始,到現在的第二部婚姻法第二十一次修訂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婚姻法對於夫妻雙方的財產分割越來越細分化。
以前的婚姻法規定,結婚後夫妻雙方的所有財產都是共同財產。可是現在不同了。結婚時會很清楚的區分開雙方的婚前財產和婚後財產,如果是貸款購買的物品,也會根據首付和還款情況來細分歸屬。
如果婚姻是愛情的結果,那麼爲什麼最終保護婚姻的是法律而不是情感呢?因爲情感是一個變量,但是保護財產是相對於情感來說更穩定的保護機制。
這樣看來,《傲慢與偏見》當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是理性的。她認爲婚姻要有感情基礎,不能僅看物質和地位。但是她也並不崇尚毫無經濟基礎的婚姻。
這並不代表我們否定了那些爲了愛情而奮不顧身的人,相反,我們應該崇敬他們。在一個沒有保護機制的環境裏,他們可以捨棄一切,爲了愛情奮不顧身,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在進入婚姻之前,既考慮感情又考慮經濟是無可厚非的。因爲這樣的婚姻觀,是更適合大衆的婚姻觀。
你能夠在這一世,找到了那個既能夠在經濟上給你安全感,又能夠和你相知相愛的人,那不是莫大的幸福嗎?而你們的婚姻也將能夠在一個安全保障中走的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