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姓郑的有名人物 关于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火烧 2022-04-09 10:52:54 1294
关于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许多人姓张,他们都说几百年前是一家。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

关于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许多人姓张,他们都说几百年前是一家。

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研究报告。二。

调查方法1.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2.了解张姓人口分布情况。

3.搜集张姓的名人故事,并作出结论。张姓的来源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

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

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

还有许多的名人如张仪、张苍、张禹、张敏、张温、张四知……张姓的分布情况: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四。结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姓人才辈出。

有高宗宰相张文的儿子张锡,有明治家张居正。有西汉谋士张骞……我们为张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国源远流长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是为河北张氏。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

历史上姓郑的有名人物 关于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张姓目前是中国第三的,据统计张氏有9450万人。

2.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鍚夊

姓氏的研究报告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计划: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 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黄姓的来源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黄姓名人 黄歇黄霸黄盖黄巢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遵宪宋代状元黄定 上网 黄姓人口数量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 爷爷的讲述 黄姓族谱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一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3623766册藏地:美国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七年木活字本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王姓的来源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世代繁衍生息

3.关于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邵姓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公. 后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后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

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諡康节。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县南。 邵姓起源参考之二 邵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台湾的第一百大姓。

远祖起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写成召姓。

据史书上记载,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

在武王灭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国由他的长子代理。

他在周朝初年与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后来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职。历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厉王朝廷中都担任要职。

召公虎在周厉王时还有著名的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秦国兴起,召国遂被并吞。

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召”或“邵”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召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世称汝南望,安阳望,博陵望。姓源载:邵公□受封于燕之后。

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又姓谱云:文王之子季载之后。

姓氏起源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

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

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

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

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

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

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

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甘肃等省。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历史名人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

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

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

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循环变化。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邵伯益:著名学者。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

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

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林:青州。

4.关于滕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根据《万姓统谱》上的记载,滕姓是出自黄帝的子姓后裔十二姓之一,后来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被封于滕国,望族出于开封。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县,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附近。

现在滕姓人分布在东南一带,但是都基本上是小小的一个聚居地,一个村,一个乡甚至更小。但是其实滕姓人并不少,我就在校内网上见到了不少。我也姓滕!

5.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每个人拥有的就是姓氏,所以我对刘姓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1.通过上网浏览和查阅书籍这些方式获得的信息。2.了解刘姓人口分布情况。

3.作出的结论。三、调查的情况和资料的整理1、刘姓的来源:(1)以邑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

以邑为氏》所载,传说为上古陶唐氏之后,居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2.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亦为刘氏。

3.是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四、结论据《史记》所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

当时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冒顿子孙遂姓刘氏。刘汉王朝赐姓。

据《汉书》所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其姓刘氏。遂改作刘敬,又项羽之伯父项伯缠,在鸿门宴保护刘邦有功,赐项伯家族姓刘氏。

刘姓位列我国宋代百家姓第252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刘姓在当代中国为第4姓,占5.38%,总人口大约在6千5百万。

6.关于娄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9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25位。 娄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离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彭祖,姜姓后裔,姓卅,名铿,一称彭铿,传说他以长寿之道见称。 彭祖原来是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

相传他于农历6月6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嬇,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第八代裔孙。 离娄,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数弟子之一,传说他后来可以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史称其“离娄公”。

孟子在后来专门论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别指出君主为政要“明察秋毫”。

在离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离娄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娄氏、离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大禹帝臣子犁娄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夏禹臣有犁娄氏,见岳价经。” 犁娄,是传说中大禹属下的一个臣子,他发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赐他名为犁娄氏。

据说犁娄氏是一个急性子,因此给大禹添了不少乱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勋。 在犁娄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附庸遂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公十七年》中记载:“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

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按史书的记载,在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他敕封虞舜之后于遂地,建有遂国,子爵,国君称“遂子”。

古遂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的泰安市东平县接山乡上遂城村南部一带。 在春秋时期,遂国为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

周厘王姬胡齐元年(鲁庄公姬同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定宋国之乱,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北杏(今山东曲阳),准备联军出征。但因曾遭受过齐国的侵害,遂子拒绝参与这次会议,结果惹怒了春秋霸主齐桓公,遂国在会后不久即被齐国所灭。

而当时的鲁庄公惧怕齐桓公,对遂国被齐桓公所灭听之任之,“伪作不屑”。其实,齐桓公在灭遂国之后,就将其国土地还给了鲁庄公,而鲁庄公也十分乐意由此白得一大块邑地。

考古工作者发现,古遂国都城遗址属山间台地,东西长四百五十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文化层堆积厚约六十厘米,表层为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古遂城遗址区内的西南部还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百姓历来称之为“南城台子”。

在遂国被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皆成为鲁国子民,多称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其中的工娄氏族人在后来省文简改为单姓娄氏、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姚姓娄氏族人皆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就开始寻找上古贤帝大禹的后裔,但当时并没有找到。

一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亲政并追封先贤古帝后裔之时(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6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5年),才终于发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在其姓氏字上加赐“木”偏旁为“楼”,封为东楼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县)以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其共传了四世,其间年份不详。

此后,娄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氏,并将杞邑作为楼氏的发祥地,后有去“木”旁简笔为娄氏者,成为娄氏的主支,世代沿传。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在春秋早期常被侵扰,杞武公为求自保,便与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结盟。

到了春秋中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还是不得不被迫东迁。这一时期,杞国又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击,根本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一段时间,而后再迁徙到山东新泰一带,后来又被迫继续再次向东方迁徙。

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将杞国迁到齐国势力范围内的缘陵(今山东昌乐)。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家迁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始偏安一时。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杞国内政不稳,又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杞隐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

担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杞愍公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齐宣公姜积十年,公元前445年)。

7.关于颜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600字

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二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颜姓

颜姓

在先秦时期,颜人活动于山东地区,汉晋时期仍以山东为中心,西向河北,南穿江苏,到东晋永嘉年间过长江进入南京地区,不久安徽、浙江都有颜姓的足迹了。到唐宋时,颜姓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布,五代末颜姓经江西已抵达福建。

魏晋 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氏族人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氏琅琊、鲁国郡望。

颜氏族人入川始于唐朝时期,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

明朝初期,颜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省等地。

清朝初期,颜氏族人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之颜氏族人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清朝末期,颜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

颜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分布中,尤以山东省为多,山东省颜氏约占全国颜氏人口的30%以上。

宋朝时期,颜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三位。颜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颜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山东,这三省颜姓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四川等省。全国颜姓主要集中在从山东、经江苏、江西的一条地带上。

明朝时期,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四十位。宋、元、明期间,颜姓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原因是凡主体在北方的姓族,几乎都受到了战乱的伤害,颜姓也不例外。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等,山东省颜姓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大部分,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西等。宋、元、明期间,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

当代颜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颜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区,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超过一半,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江西、浙江等,这些省的颜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颜姓分布很不平衡,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山东大部、湖北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南、四川北段、青海东部、甘肃中西部、鲁苏交界地区、黑吉东部,颜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2%以上,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颜姓人群。在鲁苏大部、安徽、江西东北、河南东南、湖北北部、陕西南端、甘肃东南、宁夏西部、;内蒙古西部、云川大部、重庆、贵州西北、黑龙江西部、吉林中部,颜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0.11%一0.2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颜姓人群。

8.关于姓阮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阮氏起源源于偃姓 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一个阮国(今甘肃平凉泾川),是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之一。 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小昊有庶支之子:小昊支子娶高阳氏女,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陶,为舜士师,封于皋,是为皋陶。

舜帝曾让位与禹,大禹推让给皋陶,皋陶坚决拒辞,为此还曾躲入深山! 皋陶生子三人,长子伯翳、次子仲甄、三子季,季封于偃,为偃姓,此后始有偃姓、郾氏。中国历史商的州氏、绞氏、舒氏、皖氏、贰氏、轸氏、鸠氏、庸氏、龙氏、蓼氏等,皆为偃姓的衍派。

州氏国后灭于鲁国,绞氏国灭于宋国。春秋中叶楚国强大起来后,又分衍有佼氏、摇氏、睆氏、参氏、会氏、阮氏、棐氏、鬲氏、郦氏、止氏、舒氏、舒庸氏、舒鸠氏、舒龙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龚氏等姓氏国。

阮国,即为国侯。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阮氏。

后来就称为阮氏。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石氏。 到东晋王朝末期,该支石氏族人因避战乱,有迁逃至原战国时期楚国的阮厝一带(今浙江衢州,一说今福建厦门),以新居地名为姓氏,称阮氏,后逐渐迁徙交趾地区,成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阮福氏 出自明朝时期安南国君主世系,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 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 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越南阮姓绝大多数为李姓所改 11-12世纪时期的越南有一个李朝(史称后李朝,以区别6世纪的前李朝),后被陈守度篡夺,篡位的陈朝皇帝借口“李姓人本为阮姓”,命令越南全国的李姓人都改为阮姓,使阮姓人口大大增加。现在越南的李姓较少,都是明清后迁居的中国人。

阮姓成为当今越南第一大姓,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氏王朝 人口迁徙分布 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

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

另南朝宋将领、合浦徐闻人因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大败,子孙遂居遂溪。 隋一统后,有南朝阮姓回迁北方。

阮姓入闽始于唐朝,据《阮氏族谱》载,陈留郡阮安所于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至阮文富,约在北宋时迁居福建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官圳上。

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 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

另光州固始(今属河南)ā人阮思聪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 清康乾后,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

如今,阮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现在阮姓人口列中国第一百八十九位。

阮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有阮琳,为蒲田进士。”西晋的“竹林七贤”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称大小阮。

阮籍,字嗣宗,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蔑视礼教,常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

后期则变为“口不藏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音乐家阮咸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历官散骑待郎,相传因他善弹一种四弦琵琶,而将此种乐器称为阮。

阮籍的父亲阮禹,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汉末曹操幕中,也是较有名气的文学家。 宋朝时期有律学家际逸,明朝时期有怀宁人(今安徽怀宁)阮大铖,可惜是个不肖子孙,清朝时期有经学家阮元等。

福建南安仑苍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